郑州“双区”建设成果斐然

郑州“双区”建设成果斐然
2024年12月06日 16:24 绿色郑州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及中部地区的唯一“双区”建设省会城市,创新性建立起“强统筹+聚合力+重保障+提质效+广宣传”的全方位工作机制。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先行先试、大胆革新,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协同创新、水土联治“郑州模式”。

01

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狠抓风险管控,筑牢污染“防火墙”。实现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应纳尽纳”和动态更新。督促64家企业全面落实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法定义务,针对全市化工、铝制品压延等行业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占比较大,在中部地率先制定《电镀、铝压延行业企业隐患排查技术指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并得到国家认可。以兰博尔农药场地风险管控工程为试点,探索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工作,被国家采纳为典型案例,在天津、信阳等地推广使用。二是提升监管能力,打造土壤“智慧盾”。开发建设郑州市土壤环境监管平台,全国率先将第一阶段质控纳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系统模块,截止2024年11月已完成77个第一阶段地块调查报告抽查、40个第二阶段地块监督检查工作,建立起监管对象全覆盖、调查环节全程序、监管手段多样化的调查质量管理体系。三是实现水土联治,共绘生态“和谐图”。打通在产企业监管流程,发布水土预防一体化管理办法。探索污染地块水土协同管理,分类施策,提升系统治理水平。实施协同修复工程,研究技术指南,在全省率先形成适用于黄河冲积平原的水土协同防治技术体系。

02

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全面收官

一是全面衔接“三线一单”,实现分区管控。我市先行先试将重点区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区纳入“三线一单”管控单元,将82处水源保护区全部纳入优先保护单元,筛选后的35处地下水管控类区域、9个开发区纳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形成全域覆盖、分类管理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二是狠抓源头防控,防止新增污染。动态更新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督促63家企业全面落实法定义务,凝练总结重点行业自行监测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专项检查,形成执法检查经验模式;推动26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地下水污染防治义务。三是划分水源补给区,开展超标水源整治。形成“水文地质单元划定-模型拟合-污染时空演化解析”多元耦合的补给区划定技术方法,精准划定水源补给区。针对新密超化地下水超标饮用水井,开展封井回填试点项目,截污取清以修代封“保水源”,切断污染通道,恢复水源井供水功能,保障了当地3300余人的饮水安全,2024年7月,该项目顺利通过终期评估,获评国家级优秀。这一技术模式已被新密当地水利局应用于7口饮用水井的治理工作中,并于9月在生态环境工作简报(总第469期)上发布,已供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参考借鉴。四是构建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监管。对我市13个产业园区布设45口在线监测井,通过全流程的“资料收集—污染识别—采样监测—在线监测—数值模拟—监督预警”,动态掌握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实现对我市产业园区地下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建成并运行涵盖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管理功能的环境监管平台,动态管理重点源信息,实现地下水环境状况可视化,提升“双源”管理信息化水平。五是强化技术攻关,探索风险防控新体系。探索地下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建立调查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地下工程建设期、运营期对地下水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解决了地下工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状况不清,地下水污染防治缺乏依据的难题。探索重点污染地块土壤-地下水协同治理模式,开展面源-地下水协同监管,研究地表-地下协同治理,解决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碎片化治理,形成“系统集成,协同联动”的污染防治模式。供 稿:局土壤生态环境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