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归来行刑,最终回来几人?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归来行刑,最终回来几人?
2023年12月24日 18:21 脑洞趣味历史

1、

南宋史学家王称在《东都事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宋太宗赵光义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大臣们:“你们觉得我和唐太宗比,谁更牛?”大臣们听了,都赶紧拍马屁:“陛下您就像是现代版的尧舜,唐太宗和您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啦!

这时候,唯独李昉这哥们儿一声不吭。

等到场面安静下来,李昉才慢悠悠地引用了一句白居易的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这话一出口,大家都有点儿懵,领导在这里等人夸他,这场合你来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是白居易在《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里写到的两个典故,一个是说武德九年唐太宗当年放走了三千宫女让她们自由婚嫁,以及贞观六年唐太宗将400名死刑犯放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归来问斩的事

宋太宗一听就懂了,李昉这是在拐弯抹角地说他不如唐太宗贤明呢,但他也不能当众发火,否则就坐实了自己“不够贤明”的事实。于是,他只能大度地拱手说:“看来我确实比不上唐太宗啊。”

这事就挺有意思的,李世民为何会突然想到放400个死刑犯回家过年,还要约定年后回来问斩,他不怕死刑犯跑掉危害社会吗?

最后这些死刑犯又怎么样了,他们的命运如何?这400名死刑犯最终是否如期归来?

2、李世民“纵囚归狱”,约定年后归来秋后行刑,回来了多少人?

1984年,中国唐史学会会长、著名史学家胡如雷,在《李世民传》中提到李世民纵囚一事时,评价它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它只能是执法持平的结果。”

李世民“纵囚归狱”一事,发生在贞观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那一年李世民亲自对在押的重刑犯卷宗进行审录,以防止冤案的发生。

【注:每年秋冬,是古人例行处决犯人的时候。唐朝尤为严谨,实行五覆奏、三覆奏之规,确保公正。皇帝与大臣在行刑前,会定期复查罪犯案卷并作出决议,此即“录囚制度”。而十二月二十二日,对唐人意义非凡。冬至之日,全国放七天长假,皇帝则亲赴南郊,庄重举行祭天大典,并广施皇恩,大赦天下。】

李世民在亲自审问过部分囚犯后,大多数罪行较轻的囚犯都得到了宽宥,轮到死刑犯的时候,气氛变得异常沉重:双方都知道,秋冬时节正是唐朝处决死刑犯的时候,只要李世民问完话,这或许就是囚犯们生命中最后一天

囚犯们面色苍白,眼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他们知道,自己的罪行严重,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在临近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又渴望能在死前见家人最后一面。

李世民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死刑犯也是人,也有家庭、有亲人。在即将到来的新年之际,他们可能比任何人都更加思念家人,渴望与亲人团聚。

于是,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氛围,他缓缓开口道:“朕知道,你们都是人,都有家、有亲人。这个春节,你们是不是都特别想家?”

囚犯们听到这,有的眼眶开始湿润,有的默默点头。

李世民继续说道:“朕想给你们一个机会。一个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朕会暂时释放你们,让你们回家过年。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看看那些你们思念的面孔。”

囚犯们听到这话,都愣住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是,你们必须承诺一件事。”李世民严肃地说,“过完年后,你们必须如期返回这里,接受你们应有的惩罚。这是朕对你们的信任,也是对你们家人的恩赐。”

也有人提出质疑:“皇上,这样做会不会有风险?万一他们逃跑怎么办?”李世民微微一笑:“朕相信人性的力量。如果他们能够信守承诺,如期归来,那就说明他们还有救。如果他们选择逃跑,那也只能说明他们罪无可恕。”

史载:

“(贞观) 六年(十二月),(帝)亲录囚徒, 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纵之还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新唐书·刑法志》”

出人意料的是,在第二年约定的时间到来时,那390名死囚竟然全部按照之前的约定,主动来到官府报到。这一举动不仅出乎人们的意料,也深深触动了李世民。

于是,他下令让这些死囚进京,并按照约定期限集结。更令人震惊的是,这390名死刑犯在解除了监禁,没有士兵押解的情况下,竟然都自发地来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选择逃散。

这一情景让唐太宗深感震撼,他由衷地感慨这些死囚对法律的尊重和对信用的坚守,认为这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正义和秩序的渴望。因此,他最终决定赦免这些死囚的全部罪行,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但在我看来,这整件事就透露着两个字:离谱

李世民释放普通囚犯,可以看成是他宽仁爱民的表现,但他一口气释放了390名死刑犯这件事可就没有那么普通了。

这场看似死囚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戏码,更像是一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从起始到落幕,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刻意为之的气息。

人们常说,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想象一下,一个被判死刑的囚犯,在得知自己重获自由后,不选择逃之夭夭,躲进深山老林,反而选择遵纪守法,这种行为本身就足够反常。我不否认,其中或许有个别囚犯在经历生死边缘后,真的有所悔悟,但390名死刑犯全部如此,这真的符合常理吗

朋友们,你会相信这样的故事吗?

我表示怀疑。

一群曾经犯下死罪的人,突然间变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这背后必然有更大的诱因在驱动。而这个诱因,其实也不难猜测:李世民可能早已向他们许下了某种承诺,只要他们配合完成这场“纵囚归狱”的表演,就会给予他们渴望已久的自由。

但问题来了,李世民何必要这么做?放一群死刑犯回归社会,难道他就不怕对社会治安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吗?这其中必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和动机。

究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还是掩盖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3、李世民纵囚事件背后,是政治做秀,还是掩盖冤案?

历史如同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由无数的瞬间和事件汇聚而成,形成了一个连贯而完整的画卷。

每一个人的行为,无论大小,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水,许多看似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实则相互交织,他们的行为、决策和命运都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全貌。

我们在看待历史时,不能仅仅关注某个孤立的事件,而应该将其置于整个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以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为例,这一事件看似是一场充满人性化的法外施恩,但若我们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便会发现这件事并非那么简单。这个事件背后,既反映了李世民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贞观四年时,全国被判死刑的囚犯仅有二十九人,而到了贞观六年,在唐朝并未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却在短短两年内激增了十几倍,达到了390名。显然,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这与贞观五年发生的一件事件密切相关。

当时,御史权万纪弹劾大理丞张蕴古因徇私而轻判了一名“因癫病胡言乱语”的犯人,李世民闻讯后大为震怒,下令将张蕴古斩于东市。

此事对唐朝司法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张蕴古死后,地方官员们在审核案件时变得异常谨慎,甚至在量刑时也倾向于更重的判决,以避免因类似失误而触怒龙颜:

“你看张蕴古因为判刑太轻被斩了,这不就是陛下在敲打我们,嫌弃我们平时判刑太轻了吗?”

这也是为何在短短一年内,死刑犯的数量就暴增十几倍的重要原因

看看贞观四年的情况,说不定李世民放的那390人里就有不少“冤枉”的呢!

这样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民众看到司法这么不公,心里怨气不得了。那李世民辛辛苦苦打造的“德政”形象岂不就要泡汤?政府的公信力也会直线下降。

但这种事,就像家里出了丑事,不能拿到大街上去嚷嚷,那样只会让自己更没面子,怎么办呢?

正当李世民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绝妙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闪现——“纵囚归狱”计划诞生了

“纵囚归狱”这个点子简直就是个天才级的操作!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历史上释放囚犯这种做法,可是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可以参考的。而且那时候刚好碰到大赦天下的好时机,李世民就趁机筛选出一批其实罪不至死但被重判的死刑犯,给他们来了个“条件自由”——只要配合演出,就能重获自由。

对于那些不配合的,李世民可是有话在先:“朕下敕,不首者,死。”简单粗暴,却有效至极。

等到这些囚犯回归时,那场面,简直就是一部大型实景电影!

所有人集合进京,这个画面不仅仅是在展示李世民“德政”的教化成果,同时也在无声胜有声地告诉天下人:“看,这就是我的治理之下,连死刑犯都能被感化回归正途的‘和谐社会’!”

这一手玩得漂亮,既强化了他的“德政”形象,又巧妙地转移了民众对司法不公的注意力。

但有趣的是,当新旧《唐书》大肆宣传李世民的“纵囚归狱”作为德政典范时,李世民本人却在悄悄淡化这件事在民众中的印象。除了白居易的《七德舞》之外,唐代的史学家们在记录这段历史时,这件事时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只字不提。

这其实恰恰暴露了李世民心里并不觉得这件事有多值得炫耀,甚至“纵囚归狱”这个做法本身就和他的施政理念不太合拍。在《贞观政要·论赦令》中,他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绝不放赦”的立场: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已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其实,李世民这么做,除了想挽回“冤狱”事件的影响,还和他心中那个“封禅泰山”的小目标密不可分。你别说,早在贞观五年的时候,赵郡王李孝恭、武则天的老爹武士彟等人,就像追星族一样,两次上书给唐太宗,求他封禅泰山,简直比现在的粉丝还狂热!

到了贞观六年正月,“文武官员们又坐不住了,再次请求封禅”。可当时魏征这个“大反派”跳出来反对,加上黄河南北突然闹水灾,唐太宗只好暂时把封禅的想法放到一边。但说实话,李世民心里对泰山封禅这事儿,可是心心念念的。

李世民这一招,玩得漂亮,但也确实有点冒险。好在最后他成功稳住了局面,既没让民众对司法不公的不满爆发出来,也没让自己的形象和权威受到太大损害。这一波操作下来,不得不说李世民真是个高手中的高手!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太宗本纪》

【2】《新唐书·刑法志》

【3】《旧唐书》

【4】《册府元龟·帝王部》

【5】《太平御览·刑法部·卷八》

【6】《文献通考·刑考》

【7】《东都事略》

【8】陈爽. "纵囚归狱与初唐的德政制造." 历史研究 2(2018):18.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