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宇:“我天天都在经历失败,但我一点也不在乎”

石大宇:“我天天都在经历失败,但我一点也不在乎”
2024年06月17日 09:01 安邸AD

石大宇和太太林妙玲把工作室搬进了上海天物创意园区中的一座小楼,在这里开启“半退休”状态——保持工作与创作,但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石大宇拥有出色的职业履历:从做珠宝设计,到创办精品买手店,再到投入竹材料研究与产品设计。他从中国传统的天人物我哲学中汲取灵感,通过作品“讲中国话”。

在职业生涯之前,石大宇还有狂野不羁的青年时代,他是游泳健将、篮球队员、重型摩托车骑手……近年,他恍然于时光飞逝,“衰老是逃不掉的事情,有时突然间就会感觉‘没电’”。于是,在这座工作室的顶层,也安放了用于休息的私人空间,便于小憩后继续工作,因为“不想再浪费任何时间”。

产品设计师、设计生活品牌“清庭”创办人暨创意总监。他钟情于竹与天然材质,致力发展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设计观,将材料、工艺、精神内涵等合为一体,从当代对应环境保护、顺应自然的传统工艺中汲取灵感,探索和解决现代人生活中的疑问和环保议题。石大宇也是AD100的上榜设计师。 

石大宇和太太林妙玲在工作室后方的庭院里。他们将孟宗竹移栽到这里,再铺上苔藓地,一块巨石隐藏着作为茶桌的功能。庭院由上海和臻园林景观有限公司协助打造。

2023年,设计师石大宇和太太林妙玲从北京搬到上海,把工作室安在了浦东EKA天物园区。这里曾经是上海航海仪器总厂,一片老厂房空置多年,经过改造,如今十分兴旺。“我们一进园区就看到了参天大树,环境太棒了。”石大宇说道。

他们选中了园区边缘位置的一栋三层小楼,狭长的布局看似是缺憾,石大宇却像捡到了宝,满足闹中取静这个条件,空间改造不是难事。小巷通往后院,石大宇将养定的孟宗竹移栽至此,布置了石桌与石径,其余的地方都铺满了苔藓。竹木的残叶飘落在苔藓地上,他便用刷铁锅的大炊帚把它们都扫走。

工作室的前院拥有“L”型落地窗,采光充足,对面建筑外墙上的爬山虎提供了绿意;后院则是私家竹园,自成天地。空间中的竹家具均出自石大宇之手,包括椅君子、椅安逸、几流影等。

工作室里同样竹影疏疏,一方面来自窗外的四时动态,另一方面当然少不了石大宇竹材料作品的轮廓与投影。空间是石大宇亲手设计改造的,材质肌理富有变换,墙壁涂抹了硅藻泥,以呈现夯土墙的颗粒感;地面是覆盖着一层清漆外膜的竹地板,踩在脚下,能感觉到竹编织表面的细密纹理。

空间是石大宇亲手设计改造的,同时采用了建筑师好友莫仁杰的建议,并由上海洁垚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施工。石大宇尽可能保留开窗,让户外的树影和竹影撒入。地面的竹编地板是石大宇的惊喜发现,这种带有竹编覆面的高压胶合板原本用于集装箱铺地。墙面涂料是硅藻泥,模拟夯土墙的肌理。

这种地板是石大宇的新发现,它们原本是货运集装箱的铺地材料,石大宇向地板供应商取经,后将其运用于工作室。“货运公司把一层层竹板高压胶合,表面再压一层竹编面。这种地面十分耐用,而且比木头便宜多了。”民间对竹材料的个性化运用,到今天还在不断让石大宇发现新的惊奇。

2022年,石大宇和胡元正共同开发了“山文郁香”系列手冲咖啡系列器皿。石大宇和林妙玲因而也开始“进军”手冲咖啡界。咖啡车是专门打造的,有世界级的手冲咖啡大师拜访,他们都会在这里冲泡咖啡。

咖啡车旁边设有休息区,玻璃展示柜中可见多个系列、多个配色的咖啡杯和滤杯。塌梦轮上摆放了小台,构成三五好友对饮的一隅。

在石大宇看来,在世界近代史开始前,中国的“设计”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甚至更胜一筹;与此同时,以当代视角回望中国的“设计”传统,它依然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势,因为它主张一种可持续的、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开物观。

石大宇的办公室,后方的储物柜中摆满了他收集的器物与书籍,随手可拿,为日常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便利。

从2007至今的17年中,石大宇着迷于拥有天然长纤维的竹材料,他坚持设计研究,因为坚信竹材料代表未来。而在研究以外,对石大宇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把东西做出来,因为相比言说,可观可触之物是最好的证明,清庭开物品牌家具和器物系列的诞生便是如此。他想让自己的设计“讲中国话”,同时也证明当华人设计师用创作讲中国话时,他们是可以被世界“听见”的。

泡茶的石大宇。带有竹编隔热罩的茶壶来自石大宇设计的篾生茶香壶杯组,竹编覆面由中国台湾竹编工艺大师邱锦缎完成。茶壶垫以纤细的竹枝制成。

公道杯来自石大宇设计的“不太圆”系列,石大宇认为,带有侧把的公道杯是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不烫手,也能让分茶的动作更优雅;出汤口两侧可见内凹的弧度,上手时,椭圆形的凹陷让拇指十分舒适。茶杯出自石大宇设计的“两忘”系列,“底部点上白釉,是为了让饮茶者观赏茶汤的颜色”。对石大宇而言,设计中的每一项外观细节都是由功能推演而来的。

虽然惶恐个体能力有限,石大宇近年还倾力于推动竹材料分级和竹制品产业链的完善。石大宇的愿景是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成长——他用羊毛纤维的标准化分级做类比说明:“羊毛纤维之所以能在时装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行业对它制定了细致的分级,让全球各地的羊毛生产与采购都有可遵循的标准。养殖、染色、纺织,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各司其职,这样一来,整个产业就很棒。” 

在行动上,他与竹农和加工厂讨论优化原材料的方法;鼓励竹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设计思维去做创新;向政府推介对竹产业的扶持;继而把这些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参与者聚拢在一起……

工作室的开放式办公区域。

工作室中的若干竹材料,带有圆形把手器物的是石大宇设计的拐杖“杖谦”。石大宇对竹家具的原材料的种植的加工标准十分严格,使用生长四到五年的毛竹。

不论是用设计“讲中国话”,还是在优化本土竹产业上的努力,石大宇的创作总是带有一种利他的本能。财富不是他最关心的事物,“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作品,我看中自己的责任和尊严。” 

清庭设计推出咖啡滤杯系列,原因也包括利他精神的驱动。“我过去不喝咖啡,但是天天喝茶。看到咖啡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我留意到了茶和咖啡的共通点——它们都是农产品,而农产品是可以形成饮食文化的。如果能让这种舶来的饮食文化在中国继续发展,我们本土的咖啡种植者也能收益多多。这不是很好吗!”石大宇分享道。

林妙玲为我们制作了多款精品豆的手冲咖啡。过去她是手冲咖啡小白,如今已成为熟稔的咖啡师。对石大宇和林妙玲而言,做任何设计,在开发产品之前必须把功能理解清楚。“隔行如隔山”,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品类,石大宇始终保持好奇与好学。

石大宇正式投入咖啡滤杯的研发,是在2022年结识世界咖啡组织代表、咖啡师世界杯赛事评审胡元正之后。也正是胡元正,让第一次品尝手冲咖啡的石大宇大为震撼。“胡老师用了阿里山的豆子,冲泡出来的口感一点也不像我以前喝的美式咖啡或欧式咖啡,倒是跟喝茶的感觉有点像,浓淡适宜,还混合了不同的风味,我尝出了释迦果的甜味。”石大宇回忆道。

24条长短沟槽和锥形滤杯的62°夹角是胡元正提出的,不同于市面上标准化的60°夹角滤杯,“因为折叠后的滤纸其实不贴合60°夹角的滤杯,手冲咖啡行家会计较这种贴合度,以降低冲泡过程中的旁通,经过试验和实践,62°才是更优选择”。“山文郁香”系列手冲咖啡滤杯的外部肌理采用了中国传统中的“人”字纹。这款金色特别版本尚未正式上市,因为此前石大宇对内壁的颜色还不满意。如今的内壁采用了珠宝设计师手绘稿中表达黄金材质的颜色。

石大宇邀请胡元正作为自己设计咖啡滤杯的技术顾问,胡元正首先用现成品滤杯同石大宇进行分析讲解,随后将自己对优化咖啡口味的想法整理成数据,最后由石大宇通过设计将这些数据在产品中实现。

从锥形滤杯的62°夹角,到滤杯内壁的24条长短沟槽,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服务于咖啡的萃取效率与品赏口感。“在设计中,我把器物的功能当作限定,在限定范围内去提升外观,让外观成为功能的‘遮掩’。”如果使用者可以先被美好的外观所吸引,再通过功能让器物与生活产生连结,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出美好的体验与生活场景,那便是石大宇的欣慰之事。

大概恰是因为设计作品的功能被其外观所“遮掩”,据石大宇观察,欣赏设计的门槛比欣赏艺术更高。“艺术无需解决功能上的问题,是一种很纯粹的审美,人们可以各抒己见;然而设计中的每一项细节都在解决功能问题,却很少有人可以把一件设计为什么好用、细节处理好在哪里,通过细致观察和理性分析用语言表述出来。”

当设计的功能难以被量化,为产品的外观赋予价值无疑是抵达消费者的一种捷径——“颜值” 成为了提升产品溢价的属性。首次了解“颜值”一词,石大宇和林妙玲遭遇了文化冲击。“我们做设计会在意作品的外观之美,但是第一次听到清庭的手冲咖啡杯被夸‘有颜值’还是快要昏倒。我们以前对女生的最高称赞是说她‘气质好’,结果现在夸女生气质好,一不小心还会引起误会,仿佛‘气质好’变成了颜值不够高的委婉语。”

三层是私人休息空间,可观园区建筑或后院竹林。

在石大宇眼中,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写意——它不必像工笔般精描细绘,但一拿一放之间,“哇,功能准确得不得了”。使用者无疑与石大宇的写意情怀有所共鸣,他的创作的竹家具收获文人雅士的喜爱,咖啡滤杯也受到世界咖啡师大赛选手的青睐。“有一位朋友发来东京旅行的照片,在火爆的预约制omakase咖啡店Cokuun珈空暈看到了我们滤杯,我们也不清楚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并购买了我们的产品。”石大宇和林妙玲分享道。

傍晚,石大宇和林妙玲会在通往后院的小巷点上蜡烛,他们喜欢烛光摇曳的氛围。

拜访尾声,我们问职业履历一路高开高走的石大宇是否经历过失败。“我天天都在经历失败,但我一点也不在乎。”他回答道。在他看来,有探索,就必定有失败,这是试错的基本法则。“做设计和做学问很像,就是要把自己没想清楚的问题想清楚,从一个个错误、一次次失败中找到解答。”

摄影 | 朱海

造型 | 许佩佩 

撰文、编辑 | 陈桑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