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平:央行创新“国债借入”有成本吗

马天平:央行创新“国债借入”有成本吗
2024年08月22日 14:45 新经济学家智库
人民银行资料图。本文作者马天平,大学教师,央行博士后,兼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

马天平:央行创新“国债借入”有成本吗

2024年7月1日,央行发布公告,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决定面向部分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随后,十年期国债利率从2.21%跃升至2.31%再下行至2.08%,8月中旬到达2.25%附近。

央行这一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取得收益的同时是否有成本?

央行实施国债借入是为了履行什么职责

中国央行的定位和目标是4项:促进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控制、维护充分就业。

央行实施国债借入后卖出,如果是为了防范中国金融机构过热的单边交易,后期出现类似美国硅谷银行的利率抬升导致破产,说明央行的定位包含:防范金融机构亏损或破产。

硅谷银行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处于非系统性重要的中小特色银行序列,其破产并不代表真实的宏观经济出现问题,也不具有全面代表性。美国国债利率上升,美国大多数银行反而贷款资产数量增加、贷款质量变优。如果为了防范硅谷银行这一小概率特色小事件,忽视经济基本面,可能是取舍中的一种非完全“划算”的行为。

国债借入的融券卖出,如果是为了维护股票资产价格,通过将投资债券的资金“赶出来”,驱动其进入股票资产,让股票实现上涨,则说明央行的定位中包含:维护股票资产价格。

央行是否应该承担资产价格上涨的责任?目前全球学术争论很大。在中国,驱赶国债资金进入股市,不符合微观操作法则。中国的国债价格,主要是商业银行推动,商业银行早年汲取混业经营的教训,遵循分业经营原则,不能投资股市等高风险资产。如果不让银行买债,直接买股票,抬升股票资产价格,没必要曾经将中国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从原有的银行中分离出来(搞好股市就能搞好经济?还是搞好经济才能搞好股市?)。

如果是为了畅通利率传导机制,中国过去的经验表明,利率传导机制已经较为通畅。如果不够通畅,则过去的债券收益率曲线难以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紧密变动,难以在经济较好时呈现出陡峭的上升态势。

商业银行投资国债,作为传导利率的一种微观主体,往往是资金发放贷款后,剩余的部分去配置债券,而不是始终先配置国债,剩余后再发放贷款。原因在于,贷款的收益更高,贷款资产安全度较高及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银行不会主动配置国债,国债在优质贷款面前,是首先“被抛弃”的对象。当前,国债不是被过热交易,只是贷款太冷导致的被动选择,这反而证明货币传导机制处于有效中。

如果是为了维护债券的期限利差,也可以通过降低短端利率,扩大期限利差,不只是降低长端。而且,期限利差只是宏观经济事实和预期的一种自然结果。改变结果而不是改变驱动结果的原因,可能得到的效果是暂时的,对促进真实生产活动的影响也较为微弱。

长期国债利率下行,是改革开放后长期精心建设货币价格传导机制后的正常结果反映,恰好说明了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利率市场的价格机制是健康的,发出的信号真实可靠。如果没有这种反映,反而如同要求一个健康的人不能拥有体检指标信号。

央行付出的成本可能有哪些

央行借入国债,可能存在一些成本:

首先,是否需要向商业银行支付借入成本?

如果需要支付借入成本,则这个成本是央行承担,也就意味着全社会付出这一借入利息。同时,付出多高的成本利息算较为合理?这个借入利息如何定价?定价根据什么原则在什么时候调整?

如果不需要支付融券成本,则央行的操作不属于公开市场货币工具的范畴,而属于存款准备金一类的不付息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是以价格为核心,实现数量化调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如果不使用价格这一机制,则属于行政定量工具,而行政定量非价格工具,主要是针对基础货币供应这一方面。

其次,央行借入时,是否需要缴纳保证金、实施抵押或质押,还是纯信用借入?交易商须将手中的国债资产出借给央行,央行融入后,再在市场抛出,此时的交易对手是否可以买回?如果交易对手一方面可以从央行借债中获得借出的利息收入,一方面还可以用央行给的保证金继续购买自己刚借出去的债券,那是否变成了“赢两次”的套利交易?如果能够套利成功,那可以说央行支付了被“薅羊毛”的成本。

如果央行不允许交易对手买回借出的国债,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款放至其他领域,或者倒逼对外放款增加社融,那么央行的定位目标就又增加了一个:促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发放且至特定领域。

第三,央行融入债券后,如果未来债券价格上行,央行形成亏损,这种亏损,属于宏观管理成本。这种成本,对应的宏观收益是否足够覆盖,长期的“收益-成本”结果是什么,是否需要预估测算?融券的规模多大,占据公开市场总操作规模的比例是多少,与提倡的7天回购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30年期国债利率是否不能低于7天?

总之,推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作为领先全球央行的一种创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影响,因为国债借入不是传统典型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

央行可能需要将借入成本、规模大小、目标价格,以信息披露的方式与市场沟通,才能稳定预期。

稳定预期,就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投资基金等机构制定更稳健的经营计划,不至于恐慌带来误操作,加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难度,无形中形成新的经营风险,从而便于央行管理市场。

央行4大目标中最重要的可能是什么

当前,央行的4大工作目标实现,已经有些难度与挑战。如果又增加“防范金融机构投资国债亏损或破产、维护股票资产价格、促使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至特定领域”等多个目标,央行可能将不堪其重,无法集中精力做好最重要的目标。

参照全球各国央行,也没有如此多目标同时实现的成功经验。

各个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步达成率可能存在难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目标之间的成本可能相互转移。

例如,为了维护汇率稳定,可能在利率平价原则下,维持高利率,而高利率如果不能符合经济内生回报率,则可能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让企业、个人、地方政府在利息支付上承担难以承受的成本,实体经济难有起色。

在复杂的现实中,可能各个目标需要取舍,需要有优先级的排序。没有舍,就没有得。

一切的经济活动,均依赖于劳动就业,当人们工作不存在时,收入、消费、投资均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始终牢牢盯住劳动的充分就业,可能是最重要的目标。

当这一目标与其他4个目标甚至10个目标发生冲突时,建议以此目标为最高级别。

或者说,如果维护就业率这一目标的成本较大,大到要以牺牲其他目标来实现时,这时候可以有勇气和担当,主动承担其他成本,来保证失业率不上升。

否则,忽视失业率的上升,追求其他各种目标,即使其他目标已经成功了,但失业率带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只要不消除,必定将反过来吞噬现在已经实现的其他目标。

因此,当实施一项政策或创新一个货币工具时,可能需要先初步测算该工具对就业率形成的定量影响值,能够有多大程度的正向拉动。

全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就业率,央行其他的目标可能很难长期安全实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