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力荐!与这24部影片一起划入漫长夏夜

艺术圈力荐!与这24部影片一起划入漫长夏夜
2024年06月21日 15:46 Hi艺术

【美/英/波】乔纳森·格雷泽《利益区域》2023

【法】茹斯汀·特里叶坠楼死亡的剖析》2023

【美/加拿大】丹尼斯·维伦纽瓦《沙丘2》2024

我的2024年片单挚爱有《利益区域》《坠楼死亡的剖析》《沙丘2》。

这三部电影都集中在2024年,显示了即便是商业电影在今天其实也还有很多新形式的可能,如果文学和绘画都还有穷途末路的警钟,但是电影还远远没有。

在今年众多的电影中选择这三部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特质是高级的留白,电影创作者首先应该不低估观众的智性和解析的能力,应该有它悠长的余味,叙事应该有它的新方式,有更新或多重的视点,它应该让我对经验有重新的体验感。世界上发生的多是重复的事,但是经验可以新而又新。

另外《沙丘2》虽然明显逊色于第一部,但它仍然是太空歌剧史诗中的里程碑。

【阿根廷】劳拉·西塔雷拉《迷雾中的她》2022

阿根廷独立电影组合潘佩罗小组代表着一类全新的电影,其独特的风格由其制作方式带来。12个章节像小径分叉的故事,由混杂的类型自由生长。侦探式地从小镇的现实里追寻谜团,虚构的乐趣如同小说般蔓延,让人着迷。虽然片名中的地名原意为“圆形的湖”,但电影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如同现实本身。

【法/塞内加尔/贝宁】玛缇·迪欧普《达荷美》2024

今年的柏林金熊奖电影,关于文物归还。法国/贝宁博物馆里的几组空镜似乎在暗示文物的命运并未真正改变。雕像的第一人称声音处理颇为新颖。后半段贝宁的学生论坛牵引出的各种议题——殖民与语言的关系,文物归还的政治意味,物质/非物质遗产,教育问题,雕像是否应该“去宗教化”等——相当丰富。

【中】雎安奇《失踪的警察》2016

我想推荐一部虽然不容易看到,但是已经在圈子里流传多年的影片。这部影片在2016年由雎安奇导演,主要演员纵跨中国当代艺术40年历史,从1983年“严打”开始展开半虚构叙述,直至大家年华老去出现在当下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品展销会现场感受光影迷离。

影片邀请到了众多历史当事人出演自己,比如被杂志开除的编辑栗宪庭、只能枪毙自己作品的肖鲁、带哈尔滨红肠来取经政治波普的王广义、还有徐冰、展望、叶永青、张晓刚等等分别亦真亦假地讲述了80年代艺术实践的上下文。

其他主要角色也由圈内人士扮演,比如下令逐一抓捕艺术家的警察局领导是由艺术史学者巫鸿扮演、1983被文艺青年群殴抓进地牢的警察由厉槟源扮演。我也有幸参与本片,情节离奇多舛。比如我在片中因为艺术之愤用吉他弦勒死了林科扮演的臭知识分子,后来又被aaajiao设诡害死等等。期待能和大家有机会一起观摩本片,并且放映后交流。

美】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1994

昆汀构建的电影风格是标准的后现代风格,我不认为它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电影里的一切,从观念构造到视觉体系、语言类型,都符合有关后现代主义文本的描述,是一部标本类作品。

】斯坦利·库布里克《发条橙》1971

库布里克是少有的能将电影拍的超越剧本本体的导演。《发条橙》极近完美!晦涩又深刻,乖张而引入入胜,是一部艺术家通过创作,向社会提问的伟大作品。

【美/英/加】克里斯托弗·诺兰《星际穿越》2014

这是我为数不多的比较喜欢的商业电影。商业电影要拍的叫好又叫座是最难的,诺兰的叙述风格是现代主义的,最大的优势是他的作品都拍的非常流畅而完整。欣赏门槛不高,因为现代主义对我们来说就是经典艺术。

【西班牙/阿根廷】马里亚诺·寇恩、

加斯顿·杜帕拉特《主竞赛》2021

这是近年发现的一部作品感很强的电影。故事线太有意思,看完几乎可以对标找出当代艺术圈的各色人物投射,编辑应该太了解艺术圈的规则和无厘头了,大家去看看吧。

【中】黄树立《当我望向你的时候》2022

“念大学,离开温州,北京,纽约,流动,迁徙,成为另外一个人”,这是1997年出生的酷儿导演黄树立在这部自传短片里的一句念白。推荐给所有困于乡愁却又不敢归乡、爱亲人却又难以认同、向往漫游却又渴望归处的千禧游子。

【美】哈莫尼·科林《春假》2013

科林的美学脱胎于又超越边缘人群和亚文化,他擅于捕捉美国梦的一体两面——其鲜美诱人,其朽坏虚无,而没有什么比《春假》更能匹配夏季的灼热。我永远记得那场戏:海面,微风,玫瑰色晚霞,持枪的少女头戴艳俗的粉红劫匪面罩,围靠在一架白色钢琴四周,随萍水相逢的男子的伴奏唱起布兰妮的“Everytime”……

【瑞/德/法/丹】鲁本·奥斯特伦德《方形》2017

《方形》是我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因为故事是从主人公策划展览讲起,所以我常常会在工作时想起这部非常讽刺的片子。

克里斯蒂安策划的展览“方形”,展览标语宣告:“方形之中是关爱与信任的圣所,在它的界限之内,我们共享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他的初衷旨在用展览激发参观者内心深处的利他主义,这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方框,更是一个行为的界限。

然而,现实中的克里斯蒂安因一次手机钱包的失窃事件,生活像塔罗牌一样陷入一系列不当局势。

与此同时,博物馆的传媒代理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布了一段引发争议的视频,使他陷入舆论的漩涡。他的行为充满了虚伪和矛盾:面对需要帮助弱势群体,他视若无睹;面对自己的错误,他选择逃避和隐瞒;面对道德和责任,他选择放弃和退缩。

这部片子谈不上拍得多好,但是我个人喜欢,故事背景放在社会福利发达的瑞典,又在象征人类智慧文明的美术馆,似乎冒犯了所有精致中产阶级和好高骛远的知识分子,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方形”,真正能做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困难和最珍贵的。

【美】Marcie Begleiter《伊娃·海瑟》2020

《伊娃·海瑟》是一部关于德国出生的美国艺术家伊娃·海瑟的纪录片,她是我研究的对象,所以这部片子反复观看。

作为一名德裔犹太人,海瑟在童年时经历了逃亡的动荡岁月,母亲自杀的悲剧也为她的生活和创作蒙上了阴影。

海瑟在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界崭露头角,成为从极简主义向后极简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纪录片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个人信件、日记以及与她的朋友、家人和同事的采访,细腻地呈现了伊娃·海瑟短暂但充满活力的一生。

影片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海瑟如何在战后纽约的艺术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并通过她那极富情感张力的作品,揭示了深藏于内心的复杂情绪和心理状态。

观众在影片中不仅见证了她在短短十年内创作出的辉煌巅峰之作,还感受到她在34岁因脑瘤去世前,她的职业生涯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中】刘健《艺术学院1994》2023

去年我去FIRST策展,顺便看了很多电影,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艺术学院1994》。

这部电影充满了典型的“艺术学院”氛围,密集的对话讨论“哲学”“艺术”等抽象的问题:水墨还是油画,观念还是写实,高雅还是低俗,西方还是东方,艺术还是赚钱,爱情还是现实……“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幽默中流露出艺术学生的无奈和感伤。

遗憾的是,这些角色身上并没有看到对艺术的绝对执着,他们的价值观摇摆不定,重述了艺术生的刻板印象,也让现实非常冰凉。当你觉得这些问题矫情无聊时,青春已远去,也许这就是每个艺术生在追寻自我和探索世界意义时的必经之路。

【美】大卫·林奇《象人》1980

这是个让我哭死的124分钟的黑白电影。大卫·林奇镜头下的象人是那么的真诚,他毛骨悚然,却复古哥特,充满了岌岌可危的水晶灯般的美感。

这部片子的节奏超好,诡异的剧情,细腻的对话。象人每次哭,我必哭。那天真的真诚、珍惜的眼神和丑钝的口齿吟唱着圣经,再加上多重空间的布景,我在分崩离析中目击着他在睡梦中窒息而死…….

没有感悟,只剩下烙印般的视觉记忆,象人的化妆盒与丑陋的牙齿和满身的肿瘤,似乎都成了闪耀的珍珠。

【苏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卢布廖夫》1996

《安德烈·卢布廖夫》影片截图

说老塔的《安德烈·卢布廖夫》是神迹的史诗巨作绝不为过。每次当我创作感受枯竭,我都会让这部片子循环播放,而且每次在这部作品中,都会拿到我要的下一步的构图和视角。

不用在意剧情是否理解,那种集体意识深处的,大场面切换无数视角的调度就是一部我用来“与神对话”的灵感获取器。

热气球的坠落到似水银的河面,女巫的狂欢和火把,开启神迹的铸钟少年,以及最终整整8分钟的镜头都是安德烈·卢布廖夫旷世名作《三位一体》,最后安德烈·卢布廖夫对铸钟少年说:“铸钟不是成功了吗?怎么还哭呢?我们一起走吧。你铸钟,我画圣像…..” 这些情境完全将我代入了潜意识的深处,人类历史与宗教艺术的轮回之中。

【中】万玛才旦《寻找智美更登》2009

色调暗沉的藏区与公路,喜欢朋友对影片中蒙面藏族女孩的解读,她不是一个文化象征而是一次主动的拒绝。

【日】金泽知树《鲭鱼罐头》2022

童年的一次出逃,适合夏日的家庭放映。

【奥/德】迈克尔·哈内克《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1994

《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影片截图

“冰川三部曲”的第三部,改编自真实事件。不记得剧情,但非常欣赏影像,以及影像之间结构的处理。哈内克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克制且充满魅力,他建造空间,组织线索,让观众自由阅读。

迈克尔·哈内克

《第七大陆》1989

《第七大陆》影片截图

印象比较深的是几组“拆家”的镜头,男主用斧头锤子之类的工具把家里的物品一一破坏,把钞票扔进马桶里冲走。哈内克的“暴力”颇为冷静,他展现动作,但不渲染情绪。我很喜欢他剪辑的结构感和处理情感的冷漠态度,这种带有思考的距离感给了观众充分的尊重,虽然观众常常觉得自己被冒犯。

【罗马尼亚/卢森堡/法】霍拉丘·默勒埃莱《无声婚礼》2008

《无声婚礼》影片截图

非常可爱。像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

【美】凯瑞·福永、林诣彬

扬努斯·梅兹·彼得森《真探》2014

推荐美剧《真探》第一季。这个世界总是需要那些冷峻的、清醒的偏执狂来寻找真相。

【中国台湾/】杨德昌《一一》2000

杨德昌的《一一》是我为数不多看过多遍的电影。缓慢而平实的节奏让人感觉进入到电影的世界之中时甚至听得到自己的呼吸,整部剧中充满了对隐匿在现实之后的情绪调动。一部后劲很大的人生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