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七杯茶”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 有感于思 ·

文学人应该补上文风课

文/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前几天应约写了一篇关于改进文风的小文章,重点强调文风问题并非只是公文写作者和新闻报道者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文学写作者也有改进文风的任务。

在提升文学语言品质的过程中,阅读经典,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从而改进文风,当是必由之路。

关于改进文风,可以探讨的方位和话题太多了,这里再谈一点——努力做到世事洞明。

从事文学的人总觉得,追求个性化语言是根本,所以不太注意阅读公开报道、报纸社论以及相关文件;或者,不从文字表达的角度关注这些文本。

事实上,对于很多社情民意,很多重大问题,这些文本里常常有概括性更强、定义更准确的特点。很多具有历史感的命题,在概念的演变以及外延的拓展上,常常通过细微的语词差异来体现。

无论是作家还是别的什么家,要对这些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命题有所了解和掌握,就很有必要通过学习研读相关的文本来获得。

我们知道,当年的柳青、赵树理等前辈作家,之所以能够在小说中很好地表现当代的社会生活,而且直至今天仍然具有认识和欣赏价值,与他们不断地学习同时代的“非文学”类文本,并从中梳理出个人的认识、加入自己的思考有很大关系。

路遥的文学道路,除了对自己选择的中外经典如饥似渴地阅读外,与系统地、完整地阅读长达10年之久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从中了解时代发展变化的踪迹,感受社会前行的脉动,从而进一步理解个人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有直接关系。这一课,今天的文学人需要补上。

今天的文学人浏览网络多了,参与聊天多了,但阅读传统经典、系统学习时事文本少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把握,包括总结现象提升认识、掌握规律的能力弱了,由此对生活的表现力也就弱化了,这是更加致命的文风问题。

· 拒绝流行 ·

善良需要善良的滋养

文/曹林[北京评论员、教授]

“流行语”各领风骚没几天,有的发馊发霉。

你知道我当下最讨厌哪个“流行语”吗?没错,就是“泼天的富贵”。

——总觉得这个词的背后有一群不务正业而浑身躁动着流量荷尔蒙的人,等着流量雨从天而降,迷恋一夜暴富。哪有那么多“泼天的富贵”和流量神话?你我的日常和附近,街边小店人来人往,只有努力的凡人,没有泼天的富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报道中看到“公益小店联盟”那些凡人故事后,眼角会泛出泪光的原因。

这些街边小店,确实都很小,走在街头不特别留意,你根本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饺子店、面包店、理发店、面馆、包子铺,我们日常最普通的生活背景。

他们做的好事也很琐碎细微,好像很难用媒体常用的“最美”“最帅”“最牛”去形容:身障人士可以半价吃串儿;店里面包只卖10块钱5个,遇到有困难的人还会免费送;进门只要报上“A套餐”,饺子馆就会为遇到困难的客人免费端上一碗饺子;义剪小店主们坚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洗头。

故事如果仅止于此,那只是街头普通的“好人好事”,说实话,我也不敢轻易感动,甚至会觉得良心不安。

那种鼻子一酸的感动是“自私”的:我们岂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这种无私的善良?每一种善行都有成本,他们帮助别人,谁来帮助他们?

善良需要善良的滋养,公益需要公益的簇拥。这也是“公益小店”让人欣慰的地方,故事没有止于“单个好人好事”,而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网络:

网商银行在2021年5月正式成立了公益小店联盟,有计划地帮扶公益小店,把众多媒体、企业、商家拉入联盟,尽己所能帮这群小店主分担成本,让“A套餐”式公益能延续下去,推动更多附近小店加入公益队伍,让“附近”成为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存在。

很喜欢一句话,社会的进步,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了一点点——“公益小店联盟”这种机制,把附近的好人联合在一起,给好人以支撑,好人互相支撑,让每个人成为彼此附近的好人,让身边善行“日常化”,就是一种“很多人都做了一点点”的进步机制。

哪有什么“泼天的富贵”,只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做一点点,善良的店主,热心的媒体,看见公益痛点的网商银行,有爱的普通人普通企业。

· 旧刊重识 ·

“吃东西广州方便,谈恋爱北京方便”

文/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说说“食在广州”的主体:小吃。

广州人的生意头脑是最灵活也最体贴的。

1984年媒体报道过广州一家强身小食店,开业十年,经营的牛骨汤始终卖一角钱一碗,从不涨价,质量也是“十年一贯制”。即使有些配料升了价,牛骨汤仍然原价出售。他们的理由是:汤卖贵了,顾客会减少,宁愿每碗赚少一些,争取多卖一些。

时代变了,广州人不但要喝便宜的牛骨汤,他们还要吃新鲜的牛肉!

1984年3月29日,贵阳市副食品个体户袁永庆、李道章空运鲜牛肉392公斤前往广州出售,这是贵州省个体户第一次利用飞机进行长途贩运。四十年后,潮州牛肉丸卖遍全国,用的原材料很多还是贵州的鲜牛肉。

到1984年,广州的个体工商户有四万多家,其中40%从事饮食业,居民饮早茶、吃夜宵、品尝风味小吃,非常方便,以致广州副市长邓汉光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说:“吃东西广州比北京方便,谈恋爱北京比广州方便。”他的意思是指当时北京市的商业网点少、个体商贩少,冷落的街面对于恋人来说倒是方便。

数字更说明问题。1983年,广州人均食用鲜鱼65斤,商品销售额达65亿元。

对照北京,人口比广州多两倍,全年商品销售额却只有82亿元,至于活鱼,市场上基本买不到。作家陆文夫两次到北京,要汪曾祺做饭给他吃,都被汪婉拒,理由就是“买不到活鱼”。

· 如是我闻 ·

我的大学

文/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我读硕士和博士的波恩大学是1818年10月由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创建的,他从1815年起开始统治莱茵地区。

波恩大学是继柏林大学(即今天的洪堡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之后,普鲁士秉承威廉·冯·洪堡精神新建的第三所大学。与柏林大学不同,波恩大学一直到1827年才获得完全符合洪堡大学改革精神的章程: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及建立以哲学为重点的通识教育的要求。

波恩大学的学生中有很多即便对中国人来讲也不陌生的名人,如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3-1883)和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在政治人物中,除了第三帝国臭名昭著的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 1897-1945)之外,还有曾两次任德国魏玛共和国总理的威廉·马克思(Wilhelm Marx, 1863-1949)和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 1876-1967)……波恩大学在1907年也曾培养了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Li Fo Ki, 1885-1947)。

2017年5月9日,波恩大学校长霍赫(Michael Hoch)一行来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时任校长的彭龙接见了代表团一行。

作为日耳曼学学者的霍赫在讲话中的一开头就说:“对中国来讲,波恩大学肯定只是一所小大学,但我们也出过几个人物。我说出你们一定都知道三个吧:马克思、海涅和李雪涛。”引来了大家的一片笑声,我也很欣赏霍赫教授的幽默。

· 昙花的话 ·

与野生动物相处三原则

文/尤今[新加坡作家]

早晨的阳光新鲜而又嫩滑,我和女儿在茂密的丛林里远足,树木在起起伏伏的呼吸里释放出特有的清香,熏染着绿意的蝉鸣听起来十分清脆。

远远地,女儿看到四五只小猴子在地上追逐嬉戏,她驻足,对它们说:“早安,猴儿!”猴子们吱吱唧唧地叫,仿佛在回应她,人与动物之间,体现了一种圆融的和谐。

从小,我便谆谆教导女儿与常见野生动物相处时的三大要诀:不必惧怕它们、不要喂饲它们、不可骚扰它们。

一般上,除非性命受到威胁,猴子是不会主动向人类发动侵袭的。因此,每次女儿看到野生猴子,总会亲切地问候。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成年。在她的意念里,猴子和人类,都是地球的子民,见面时打个招呼,是基本的礼貌。

我俩离开猴群向前走时,迎面来了一对母子,母亲三十来岁,男孩四五岁。母子俩看到猴群的态度截然不同。

男孩兴奋地喊道:“妈,看!看那些猴子,多可爱啊!”母亲一见,脸色一沉,把孩子的手抓得死紧,说:“别,别过去!猴子会咬人!”说着,拖着孩子,易道而去。

我深感遗憾。

家长如果从小给孩子灌输不必要的恐惧,这种根植于心的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日后看到猴子、蟑螂、壁虎、毛毛虫、蜈蚣,都会惊叫;生活里,草木皆兵,处处都是恐惧的阴影。

· 不知不觉 ·

梦想在彼岸

文/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