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谈写作:好文章的五种调料——文章五诀

梁衡谈写作:好文章的五种调料——文章五诀
2024年05月21日 20:31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

文章五诀

——好文章的五种调料

文 | 梁衡

文章三层美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文章的意境,即一篇文章整体的美感。具体到文章的构成要素,我把它概括为文章五决:形、事、情、理、典

这就像中国哲学有五形,金木水火土;人体有五脏,心肝脾肾肺;平常做饭的时候调料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文章五决可以说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写作的基本技巧文章三层美和文章五诀合起来就构成了文章作法的核心内容。

第一个:,是指我们要诉诸形象,让人感到如临其境。

第二个:,是要让人感到如经其事,能够跟着作者去跟踪事情的全过程

第三个:,是指作者写文章要发自内心,让读者与你有强烈的共鸣

第四个:,是指作者能在文章中揭示出共性的道理,让读者心服口服。

第五个:,是看作者的学识储备如何,是否能够把过去积累的知识运用到文章当中

如果你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就会发现形、事、情、理、典这五个要素无处不在,它们本来就是从人们日常的交往和表达中提炼出来的基本要素。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在街上碰到一起交通事故。你首先看到的是两个车相撞,这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说的“”。你再看到警察赶过来处理事故,把伤员送往医院,这是事件的过程,就是我们说的“”。你又看到有人受伤流血,心里很吃惊、难受、害怕、同情,这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就是“”。你接着再一想,为什么会在这儿出事呢?你一观察,原来这里是一个弯道,视线不开阔,有一定的原因,这个思考过程就是“”。再一细看,旁边还有一块提示牌,上面写着“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过去已经出过不少的事故,这是什么呢?有先例,这就是“”。

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里面形、事、情、理、典都有了。你如果给别人讲这个事故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按照这个顺序来讲,只是我们平时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注意到这五个要素。

大家注意,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同时把这五个诀全部用上,我们平常写作的时候,经常用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四个,五个都用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下面我们用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来作例子,我简单地将故事主体翻译成现代文字,便于大家理解。

金溪县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他们家世代都以耕田为业,并没有什么文化。方仲永在五岁的时候还不认得笔墨纸砚,有一天他突然哭着想要这些东西,父亲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笔墨纸砚让他用。没想到他拿起来随手就写了四句诗,父亲很高兴地把这个诗给乡里的秀才看,大家都认为是好诗。

从此以后,每给他指一件物品,他立即就会提笔写一首诗,而且还很有文采。县里面的人就感到很奇怪,把他视为神童,对他父亲也更加尊重,甚至还有人花钱请方仲永来作诗。他父亲认为此事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孩子四处拜客赚钱,再也不上学了。

王安石早听说过这件事,但是一直没有见过方仲永。到了明道年间,他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当时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作诗的水平已经大大退步了。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再去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在文章的最后说,方仲永天生聪慧,但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跟上,最后成了普通人。那么普通人如果再不接受教育,就连做一个普通人也很难做到了。从而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再聪明也必须努力学习。

这篇文章的写法主要是运用了“事”字决和“理”字决,先把一个故事讲完,最后归纳出一个道理,我们平常写作文的时候都会遇到这个情况,这是最常见的两诀。

作者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壶口瀑布》等七十余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

本文节选自《梁衡的21堂作文课》第十一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