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读古诗,了解古代儿童喜欢玩的游戏

儿童节|读古诗,了解古代儿童喜欢玩的游戏
2024年06月01日 08:02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

古诗童趣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给所有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一直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

六月的微风拂过,树木郁郁葱葱,散发着无限活力。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准时到来。

儿童节可以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节日,在这一天,孩子们或和家人一起参加各种特色庆祝活动,共同创造属于亲情的美好回忆;或与同学、朋友相聚,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起记录童年里真挚又热烈的感情。

然而有谁知道古代小朋友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们都玩儿些什么?——古诗词中详细记录了关于孩子的小世界,翻开诗卷,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看到他们嬉戏的身影。

古诗中的儿童,总是那么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吹落的梨子是否还安好?天上的月亮怎么跟盘子一样?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好奇,用最简单的方式感受世界的美好。

园果

[唐]王建

雨中梨果病,

每树无数个。

小儿出户看,

一半鸟啄破。

前两句写因遭风雨袭击,果园里无数梨子掉落地面;后两句写小孩们出门想捡风吹落的梨子,却发现一半的梨都被鸟啄破了。形象鲜活,语言素朴;惋惜之情,呼之欲出。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这首诗借用乐府古题,通过联想(白玉盘)与神话(瑶台镜),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月亮神奇的艺术形象。“玉盘”“瑶镜”后世成为月亮的别称。

那些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孩子眼中都是最好的“玩具”。他们尽情嬉戏、尽情欢笑,追逐飞舞的柳絮、蝴蝶,偷采盛开的白莲,捕捉草丛里的小小蟋蟀,把玩冬日里晶莹剔透的冰块,好不快活。

闲居初夏午睡起

二绝句(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本诗用白描手法刻画梅子初熟、芭蕉新绿、柳絮飞舞的初夏时节,体现了诗人安居乡村生活、闲看儿童捉柳花的闲适之情。诗风清新,情趣横生。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前两句写田园景象:篱墙稀疏,小路幽深,树未成荫;后两句诗人捕捉眼前景物,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暮春生活特写,洋溢着对农家生活的陶醉之情,对天真儿童的喜爱。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前两句描写孩童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归来。后两句描写水面上布满浮萍,小船通过时密集的浮萍向两旁闪开,留下一道船行的踪迹,泄露了秘密。诗作通过景物、行动和心理描写,刻画出天真可爱的“小娃”形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风寒夜,梧叶萧萧,江水悠悠,勾起诗人落寞的思乡情怀。忽见“夜深篱落一灯明”——原来是邻居几个孩童挑灯捉蟋蟀,引发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浓浓的乡愁。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瓈碎地声。

这首诗反映了孩童的稚气和生活的情趣。前两句写清晨孩子把盆里的冰取出,用彩丝穿过当作银钲;后两句写不断敲打,敲成了玉磐,声音清越,最后掉在地上,发出玻瓈(古代指天然水晶石之类,并非今天的玻璃)碎地般的声音。

而要论起最热门的游戏,当属钓鱼和放风筝。前者是无声的静坐挑战,孩子们坐在水边神情专注,时间在等待中缓缓流淌,一根根简单的钓竿承载着满心的期待。后者则是热闹的追风大赛,大家从搓线开始仔细准备,看准时机趁着风势扬起风筝。风筝慢慢升起,孩子们的心也同风筝一起带上了天,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前两句描摹幼童水边垂钓的情景;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得形神兼备、生动入微。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

  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

  我来施食尔垂钩。

诗人在池畔观鱼喂食,又见儿童在附近垂钓。二者都喜欢鱼,但心里想的却不相同。在抒发闲适生活情趣的同时,流露出无奈之情。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前两句写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一派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后两句写孩子们放学后趁着强劲的东风兴致勃勃地放风筝。诗作透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语句明朗,用词洗练,情绪欢快。

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绵,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这是一首题画诗。徐渭模仿郭忠恕《风鸢图》作二十五幅画,并为每幅画都题了诗。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小朋友们用柳条、柳絮搓成线,搓呀搓呀,搓成长长的风筝线来放纸鸢。需要多少春风的力量,才能把孩子们的纸鸢送上天空呢?诗中关于搓线搓绵、放纸鸢的描写细致入微,极具画面感,让人感到孩子们欢乐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种对画面的捕捉和把握,与诗人本身也是画家有一定关系。本诗看似只写了儿童放纸鸢的情景,其实在深层还蕴含着对人事的感慨。父辈为子女操劳铺垫,希望孩子们未来能如纸鸢一样青云直上。

尽情游戏之余,孩子们也是家里的劳动小帮手。别看他们年纪小,干起活儿来是有模有样,种瓜种菜、锄豆放牛,到处都有他们勤劳的身影。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诗句清新自然,内容简单质朴,形象地描绘了农村农忙时节妇女儿童齐上阵的劳动场景。诗的结尾处又写出了儿童从小喜爱劳动的天真情趣,体现了诗人淡泊仕宦、向往田园生活的真实情感。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作于信州(今江西上饶),抒发了词人对安定宁静的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词作上阕开篇描绘了村居的环境:低矮的茅屋,草地和溪流相依。后面两句,词人醉中听到一对白发翁媪用吴地的方言互相打趣交谈。下阕四句写的是诸儿劳作,展开一幅动态的画面,尤其是小儿“卧剥莲蓬”的顽皮可爱,极富生活气息。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描绘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情境。前两句写牧童动态,高坐牛背,大声歌唱;后两句写静态,忽然发现鸣蝉,即跳下牛背,屏住呼吸欲捕捉。天真无邪的顽童形象立现。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的前两句写景:池塘四周青草依依,池水清澈平满,夕阳晚霞倒映在池塘清凉的水波里。后两句写人:牧童横坐牛背回家,随意地吹奏着短笛——展示了一幅饶有情趣的乡村牧归图,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

无论古今,孩子们总是要把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纯真的笑容仿佛在邀请我们放下成年人的束缚,与他们一起嬉笑热闹,找回那份平日深藏的童心。

儿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爱意的节日。最后,让我们为孩子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愿你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尽情享受童年的幸福与美好;

愿你们的未来,如同这初夏的阳光,明媚而灿烂;

愿你们永远保持这份童真与好奇,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期诗词、插图和音频均选自

《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系列图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