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6日,一个平常的冬日夜晚。
国内某知名投资论坛上,一群个人投资者,用快速的刷屏和吐槽,对港股上市Biotech公司康方生物的一笔管线对外授权交易,表示质疑。
当日,康方生物宣布,将其核心管线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予一家叫做Summit Therapeutics的美国创新药公司;康方生物保留依沃西除以上地区之外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包括中国。
这项管线转让所涉及的交易金额,让人瞠目结舌。
根据双方的协议条款,康方生物将获得5亿美元的首付款,包括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款项付款,该交易总金额有望高达50亿美元。同时康方生物还将收到销售净额的低双位数比例的提成,作为依沃西的特许权使用费。
外界质疑的核心焦点,在于康方生物对外授权合作的对象Summit公司,究竟有没有履行条款的能力?
从当时的公开信息来看,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Summit公司,仅仅是一家市值2亿美元的迷你型公司。
根据其2022年3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收入接近于0,亏损约5000万美金,账上还有大约1.2亿美金。
根据Summit公司主页显示的信息,这家公司不仅没有处于商业化销售阶段的药物,甚至没有一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管线,所有的管线都处于临床前甚至药物发现阶段。
从以上信息来看,Summit公司怎么看都像是一家皮包公司,至少不像有实力完成50亿美元级别的BD交易。
假如交易对手都不具备履约能力,那么宣布这样的交易,岂不就是为了割韭菜?
在诚信事件频发且道德成本极低的港股市场,散户有这样的质疑和担忧,属实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实在是被坑怕了。
但是之后,Summit Therapeutics这家美国公司,以一项又一项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彻底粉碎了上述质疑,并且展示了什么才是创新药的"宗师级"玩法。
很快,Summit公司发布声明,宣布将向公司的普通股股东配股,假设配股被股东完全认购,公司将获得约5亿美元,这个金额正好等于支付给康方生物的首付款。
此后,康方生物于2023年第一季度,收到总计等值于5亿美元的首付款。
真金白银到账,中小股东舒了一口气,真的不是皮包公司!
2023年5月9日,Summit Therapeutics宣布,康方生物研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抗依沃西(AK112/SMT112)联合化疗用于经第三代EGFR-TKI治疗进展的EGFR突变、局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HARMONi研究,NCT05184712),已在美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这个临床推进的执行力和效率,完全可以媲美跨国药企。
2024年6月3日,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签署了补充许可协议,在双方原有关于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的合作许可协议下,拓展依沃西的许可市场范围。
Summit将新增获得依沃西在中美、南美、中东和非洲等相关市场的开发及商业化独家权益。同时,Summit将继续负责包括新增许可市场在内的所有许可地区的临床开发、产品注册及商业化,及其所有相关费用。
根据补充许可协议,康方生物将获得7000万美元(约5亿人民币)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以及依沃西在新增许可市场的销售提成(提成比例与2022年12月6日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的比例一致)。
Summit公司的这个加大筹码的动作,被外界视为临床进展顺利的正面信号。
果然,时间到了2024年9月,故事直接进入了高潮部分。
2024年9月9日,在美国召开的全球肺癌大会(WCLC)上,依沃西的“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发布:依沃西的m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1.14个月,比K药的 5.82个月接近翻倍。
依沃西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单药头对头Ⅲ期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的药物。
而且,依沃西这一单药治疗的mPFS数值,就超越了众多PD-1联合化疗的mPFS,因而被认为“远超预期”。
即使在全球医药领域,这都是一个轰动性的事件。
在依沃西不断"封神"的过程中,Summit Therapeutics这家公司,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回首康方生物公布双方合作协议的2022年12月6日,Summit Therapeutics的市值仅仅2亿美元。
截至最新一个交易日,Summit Therapeutics的最新市值为213.6亿。
1年9个月的时间,超过100倍的收益。可能,全世界都很难找到比这更暴利的生意了。
美国医保是创新药销售金额的放大器,现在所有中国药企都知道了出海对于销售金额的重要性。
Summit Therapeutics的案例告诉我们,美国资本市场,也是创新药公司市值的放大器。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港股18A不应该是Biotech公司上市的首选,有能力登录美国资本市场,也可以让Biotech企业赢在起跑线。
当然,这条路线的难度很大,可实现性往往非常有限。
但是,很多药企已经开始选择了暗度陈仓的玩法。
比如,某A股头部药企今年就联合几家基金,在美国成立一个项目公司,然后将几个管线的美国乃至全球权益卖给项目公司,以项目公司为主体,推进管线在美国的临床研发。
高明之处在于,这是普通的管线交易,不涉及过多的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审批。
但是,如果最终项目发展顺利,完全可以通过相对简洁的程序,在美国上市,诞生类似Summit Therapeutics这样的资本市场暴利神话。
对于当初授出管线的企业而言,不仅可以享受管线相关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还可以按照股权占比,享受到巨额的资本增值。
期待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用自研的核心管线,创造出类似于Summit公司这样的暴利神话。
融资环境低迷已久的中国创新药产业,太需要这样的榜样刺激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