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贴早在北宋时的开封、洛阳等中原城镇盛行,后随南宋流传于江浙一带的都市中,并使之口味、制作工艺得以发展和充实。现流行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诸多城市、大小酒店都有经营,但以“小街”锅贴最为著名,是河南名菜名吃的代表之一。你印象中的小街锅贴是什么味道呢?一半焦酥,一半软糯的锅贴在金黄色的油汁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嫩。咬上一口里面便会有汤汁流出,伴随着淡淡的葱香,让人欲罢不能。对于小街锅贴的依赖,是深深扎根于洛阳人的骨子里的。
关于锅贴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春,因亲人离世,宋太祖赵匡胤心中悲痛,吃不下饭。一日,他独自在后院散步时,闻到一股香气,感觉心旷神怡。寻着香气,他走到御膳房,只见御厨正在将没煮完的饺子挨个儿放进铁锅中煎着吃。赵匡胤虽心里难过,但因为数日没怎么进食,腹中饥饿,而这锅内的煎饺闻起来喷香可口,他顿时被勾起食欲,把煎饺送进口中一尝,感觉焦脆软香,甚是好吃,于是接连吃了四五个。由于制作煎饺的容器是铁锅,赵匡胤便为其取名为“锅贴”。此后,赵匡胤还宴请大臣享用这道美食。后来,锅贴渐渐传至民间。
小街锅贴人气火爆,从长长的购买队伍就能看出。最近,我带着想品尝洛阳小吃的外地朋友来到小街。那时虽然还不到饭点,但领锅贴的队伍已经排了五六米长。顾客们少则半斤,多则二三斤,争相购买。制作锅贴的师傅告诉我们,这里一共有9个煎锅,大锅一次能出3斤锅贴,小锅一次能出1斤半锅贴,到饭点儿时,这9个锅全要“上阵”。一锅锅煎好出炉的锅贴散发着扑鼻的香味,让排队等待的过程变得漫长起来。接过刚出锅的锅贴,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端进店里品尝。金灿灿的锅贴个个细长,夹起一个蘸醋送入口中,咬一口焦脆的锅贴,浓香的汤汁伴着肉馅迸发出来。吃罢一个,朋友竖起了大拇指,并不住地称赞:“肉馅好香,味道真好!”记忆中的小街锅贴不管什么时候总是排着长队,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是最喜欢在黄昏后买上一份锅贴带回家,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吃上一份可口的锅贴。锅贴吃到嘴里带来的踏实与满足感,才最是让人心安。
据说,小街锅贴可不是一直这么受欢迎。美味香饭店刚在洛阳经营时,以经营炒菜为主,锅贴只是一道佐菜的点心,并未像现在这样临街销售。那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整体较低,而锅贴售价较高,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后来,饭庄对经营品种进行了研究改良,对锅贴的改良表现在和面、制馅、擀皮等方面,还改变了锅贴的形状、大小和煎制火候。同时,锅贴的销售模式也得到改变,曾经的高档点心改走亲民路线,开始临街销售,小街锅贴也就成为人们爱吃、常吃的亲民小吃。小伙伴们,洛阳美食“小街锅贴”,你吃过吗?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