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研颠覆认知:家庭幸福的孩子也抑郁, 罪魁祸首其实是……

最新科研颠覆认知:家庭幸福的孩子也抑郁, 罪魁祸首其实是……
2024年05月30日 19:21 窈窕妈妈

作者:芒来小姐

抑郁症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康复和强大也是跋山涉水的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让孩子认同自己有价值、值得被爱。

最近,看到世卫组织发布的一则数据:

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其中,未成年人占了三分之一,患病率高达10%。

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被抑郁症缠上的呢?

主流媒体流行一个观点:孩子有病,错在父母。西方社会学中的概念“原生家庭”被引进中国后,成为很多心理问题的“背锅侠”,甚至被“妖魔化”,仿佛孩子的问题全都来自父母。

但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作者是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团队的文章,揭露了抑郁症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原生家庭,父母因素只占孩子抑郁成因的一小部分。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孩子一步步走向抑郁?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

为什么也抑郁了?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压力才是抑郁症罪魁祸首。

具体来说,压力会破坏孩子的内皮血脑屏障,导致更多循环蛋白进入大脑中负责奖赏的区域,释放的蛋白酶改变了神经元功能,最终造成抑郁症。

换言之:即使父母做得足够好,孩子长期承受慢性压力,依然会患上抑郁症。

原生家庭只是压力的一种来源,除此之外还有学业压力、同伴压力、成长压力、未来规划、生存适应……

演员李若彤在家中排行第七,父母偏爱长相漂亮的她,无论她想做护士、做空姐还是做模特都十分支持。

然而,2008年,她在经历分手、父亲去世,双重打击下患上抑郁症。

她无数次想从高楼跳下去一了百了,是兄弟姐妹、妈妈的支持把她拉了回来,为了帮李若彤找回生存意义,妹妹还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儿送给她照顾。

2024年,李若彤在女性影响力大赛上做了一场名为《我和抑郁症从“恋爱”到“分手”的演讲》上感谢了家人,他们为了帮助她康复牺牲了很多,一句怨言也没有。

从小到大,李若彤都从原生家庭得到很多爱,这样的孩子依然会患上抑郁症。

由此可见,主流观点“孩子抑郁错在父母”,不见得100%正确。

儿童抑郁治疗中心“绿汀小屋”创始人盛梦露在演讲中说:

“抑郁不是单一病种,而是一个谱系,它和遗传、大脑、生理性病变、身心状态失衡有关,同时受到养育环境、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抑郁的发生和多个维度相关,只怪罪父母是不公平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孩子抑郁,是整个社会的某种‘疾病’在最脆弱这群人身上爆发。”

12-18岁青少年时期,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高发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脆弱,因为正处在需要了解自己、寻求互动、容易迷茫的阶段,急需外界的支持。

如果他们发展自己的愿望长期被外界压制,成长中的各种压力,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诱发抑郁症的趋势。

压力是如何变成抑郁的?

在小鼠实验中,结果证实:慢性压力会导致小鼠的神经元功能改变,产生社交回避、消极自闭、欲望丧失等抑郁症症状。

当压力源消除,小鼠的社交回避程度就下降了,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科学家,正在针对这一结果研发抑郁症的靶向药。

这也给很多父母带来启发:孩子抑郁,除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更要找到孩子的压力来源。

总结来说,有这三个特质的孩子比较容易积累压力。

  • 天生高敏感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抑郁带来的低落状态,能让人保存能量、远离危险。因此,对外界的危险、威胁嗅觉灵敏的孩子,更容易被诱发抑郁低落状态。

伊莱恩·阿伦博士总结了高敏感儿童的四个特征:擅长深度处理信息,容易过度接受刺激,共情力强,直觉敏锐。

这些孩子容易受到惊吓,受外界压力刺激;也更容易深度思考,受外界信息滋养。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高敏感,吸收知识比同龄人更快更好,那么抑郁倾向也比同龄人更大。

  • 外界不允许孩子表达攻击性

如今社会的主流观点认为,孩子吵吵闹闹释放天性是不对的。不可以在地铁里跑来跑去、不可以在高铁里大哭、不可以踢别人的椅背、不可以调皮捣蛋……

整顿“熊孩子”已有矫枉过正之嫌

社会都要求孩子讲规矩、懂礼貌、像大人一样为人处世、尊重他人。

接受这种观点的父母,容易过度规训孩子,不许孩子向外发泄攻击性,孩子就只能向内攻击自己。

这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孩子习惯自我否定,认为一切都错在自己,而长期的自我否定足以造成慢性压力,使孩子陷入低落消极状态。

  • 手机成瘾,离开手机就会恐慌焦躁

《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研究表明:每天玩手机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患焦虑抑郁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60%。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子设备中各式各样的趣味内容,提高了孩子的快乐阈值。

当一个孩子频繁从玩手机这件事上,得到强烈、短暂的快乐,就会觉得其他带来快乐的事都太辛苦了,玩手机多容易啊!

同时,孩子食髓知味、不知餍足,一离开手机就感到空虚,就很难从手机之外的事情上感到快乐。

比如,以前的孩子喜欢奔跑在野地上抓蚱蜢,现在的孩子嫌跑一身臭汗又累又不舒服,不如躺着玩手机轻松快乐。

而且,哪怕没有大的压力源,“不能随心所欲玩手机”这件事本身也会成为压力源,让孩子很容易因为没有手机心浮气躁。

父母的爱

60分就够了

从事心理咨询这几年,常有来访者向我诉苦:“如果爸妈能给我足够好的环境,我就不会活得这么失败。”

这其中一部分来访者的父母,其实已经做得足够多了,只是父母能给的爱只有60分,而孩子理想中足够的爱却是100分。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经过多年临床工作,总结出一个结论:60分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

60分的妈妈是指:既不时刻回应孩子所有需求,也不自我为中心过度忽视孩子,能在孩子需要时给与支持。

60分的父母,已经足够支持孩子健康长大,因此,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抑郁问题,不一定是父母不够好,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力量承受成长中大大小小的挫败。

对此,系统性家庭治疗学派有一个很经典的观点:“孩子的抑郁症是家庭问题的呈现,家庭是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但并不是核心因素。”

现实中,不是每个原生家庭糟糕的孩子都会患上抑郁症;原生家庭幸福、有一对60分父母的孩子,对抑郁症的抵抗力会更强。

抑郁治疗师盛梦露也指出:“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得抑郁症概率更低,抑郁康复也更顺利。”

因此,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比起愧疚自责、焦虑不安,父母更需要给出支持,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调整心态、走出抑郁呢?

  • 第一,对孩子的挫败感保持敏感

  • 孩子因为哪些事心情不好?总在哪些事上受挫?

  • 孩子最近比较大的挫折是什么?心里还介意吗?

  • 孩子心情不好时喜欢做什么?有没有主动向父母倾诉?

揣着这些问题,观察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但不急着干涉插手,能够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只要孩子对父母有基本的信任,当他真的遇到难以承受的压力时,会更愿意让父母知道自己怎么了,主动寻求帮助。

  • 第二,交一些可以“一起疯”的朋友

全然放松具有疗愈功能,是非常好的解压方式,可以极大缓解孩子的各种压力。

然而,由于父母的权威性,孩子面对父母不太有机会完全放松下来,多少会在意父母的反应评价。

同时,小孩不具备成年人那样成熟发达的情绪控制系统,很难靠自己放松,需要外界帮助。

因此,孩子压力大的时候,父母不妨建议孩子多和朋友待在一起,疯疯闹闹、说“废话”、做没营养但有趣的事。

一次放松,或许可以净化孩子好几天的压力。

  • 第三,用体验影响孩子的认识

看过一则视频:孩子第一次表演时吓哭了,妈妈没有逼孩子,而是硬着头皮唱了一首歌,唱完耳朵根都红了,可见非常不好意思。

但这个举动极大鼓舞了孩子,妈妈唱着唱着,孩子也大着胆子表演了起来。

孩子陷在情绪里的时候,听不进去太理性的大道理,但可以被另一种情绪感染。

所以,当孩子陷在低落中时,比如要参加表演,但内向寡言不敢当众表现自己,父母上台烘热气氛,就可以带动孩子一起放开。

父母先高兴起来,就能感染孩子也高兴起来。

叙事治疗师张心悦在《焦虑是头大象》中写道:“如果我们开始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开始相信爱,那么当我们再去面对社会时,生活就会发生改变。”

抑郁症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康复和强大也是跋山涉水的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让孩子认同自己有价值、值得被爱。

关注压力、重视放松、感染体验,这三点不止能帮助孩子预防抑郁,也能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更善于做压力的主人。

从而不慌不忙地长大,建构出一个更有弹性、更加坚韧的自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