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利润双破局!这家车企如何摆脱价格内卷?

销量利润双破局!这家车企如何摆脱价格内卷?
2023年12月28日 09:59 正和岛标准

作 者:江上酒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今年9月份,在德国召开的慕尼黑车展上,面对中国汽车的“来势汹汹”,时任德国总理的舒尔茨都不禁捏了一把汗。

这届车展上,中国的参展企业数量超过了50家,占到了总参展企业数量的7.4%,在乘用车领域,中国品牌的身影更是一度占据了整个车展1/3的席位,即使最偏僻的展台,都会有欧洲记者的闪光灯前来光顾。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中国累计出口汽车371万辆,作为出口的主力车型,新能源车的出口总量达到了124.63万辆。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的全部新能源车中,有近50万辆都出口到了欧洲地区。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不同于几年前的初露锋芒,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在“BBA”家门口“硬刚”的底气和实力。

随着海外需求的迅速膨胀,近年来,大量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都走上了出海之路,但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一些“隐痛”也开始不期而至。

随着国内电动汽车的产业链日趋完善,在资本的快速介入过程中,产业内卷的局面不期而至,近期国内新能源品牌频繁上演的“降价潮”,便恰好印证了这一趋势。

那么对于我国的新能源车企而言,究竟该如何依靠内力突破外在环境的桎梏,摆脱价格内卷的陷阱,完成销量和利润的双重破局?

上汽大通以利用C2B定制战略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上汽大通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短短的12年内便覆盖了海外7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销量成功突破了30万台,成功在澳新、欧洲、南美、墨西哥、中东五个地区构建了“万辆级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外产品同质的前提下,上汽大通MAXUS在大量发达国家突破高销量的同时,又实现了“高价销售” ,在英国、挪威、比利时等发达国家市场,甚至达到了50%-80%的高溢价。

在新一轮的产业风口之上,上汽大通究竟是如何摆脱产业内卷,成功在发达国家完成高价销售的?精确的品牌定位+C2B专属定制模式,是上汽大通打开海外发达国家市场的两把重要“钥匙”。

站上风口很重要,站对姿势更重要

上汽大通成功的第一把钥匙,就是找准了定位。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福特工厂凭借工业流水线颠覆了传统的车辆组装模式,大幅提高了整车的组装效率,完成了对欧洲传统汽车品牌的逆袭。

上世纪70年代,在中东石油危机的背景下,日系车凭借更省油的性能完成了对美系车的逆袭,此后连续40多年,日本都坐在全球汽车出口第一的宝座上。

由此可见,想要在汽车领域完成产业逆袭,选对正确的技术赛道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我国的汽车产业而言,由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我国的汽车产业只能被动前行,在种种专利限制下,成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路上一座又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因此,我国的汽车产业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逆袭,仅仅靠“弯道超车”是不够的,要去“先立后破”,通过“换道超车”的方式,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很显然,在新能源技术引领的全新发展方向下,全球的汽车产业在近年来经历着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汽车品牌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在重塑后的产业规则中完成了一场“换道超车”。

上汽大通,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早在2017年,上汽大通便洞察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景,积极调整品牌战略,适时推出了纯电轻客EV80车型,并得到了德国最大轻型商用车租赁企业Maske的关注。

对于这款车型,德国的业内人士作出了点评:“德国的新能源汽车还在沉睡,来自中国的上汽大通MAXUS电动车已经先行。”

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我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都在以十分迅猛的势头发展着,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突破了50万家,新能源车的保有量更是突破了千万大关。

但在市场的一片欣欣向荣当中,一些产业的隐痛也开始显现出来。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持续完善,资本介入的门槛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低,在大量新创立的新能源品牌当中,有不少都沦为了“昙花一现”。

2023年下半年,国内的新能源品牌厂商更是多次上演了“降价潮”,在产业结构趋于成熟、价格内卷趋势初显的后红海市场,国产新能源品牌究竟该如何更好的延续品牌生命力,摆脱内卷的困境?

找准市场定位,同样非常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上汽大通就做出了一则非常优秀的示范案例,在市场选择层面,上汽大通也来了一场“换道超车”。

自2011年成立以来,上汽大通MAXUS便制定了一个基本战略: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

在品牌的定位上,上汽大通MAXUS始终与奔驰、雷诺等国际知名品牌对标,其参数和质量要求也与之看齐,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定价层面,上汽大通MAXUS也在与传统豪华汽车品牌看齐。

比如,在挪威最热销的纯电轻客EV90 VAN,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样都是在无锡工厂生产的车辆,国内售价仅在25万人民币左右,但在挪威可以卖到约41-50万人民币,溢价水平大致在37%-50%左右。

挪威的售价并非个别案例,成立12年以来,上汽大通MAXUS在海外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30万台,远销73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霸榜”销量榜单。在澳新、欧洲、南美、墨西哥、中东五个地区,上汽大通MAXUS成功构建了五个“万量级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在比利时、奥地利、英国等国家,上汽大通甚至得到了“国家队”的青睐,旗下的多款轻客都成为了皇家邮政的指定用车。

而在智利,上汽大通MAXUS旗下的皮卡甚至打破了日系皮卡的长期“霸榜”,在2022年以18%的市占率成为了智利皮卡领域的新“销冠”,打破了日系皮卡霸榜12年的记录,并打破了单一年份皮卡销量记录。

除此以外,上汽大通还与Uber(优步)、IKEA(宜家)、SQM(智利矿业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呈现出“全能源、全领域、全市场”all 3 road的特点,在海外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又拓宽了海外市场的多元化销售渠道,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究竟是怎样的策略,让上汽大通在海外打造了高端品牌姿态的同时,又实现了如此漂亮的市场成绩?

这就不得不提到上汽大通的第二把“钥匙”,那就是在C2B定制模式下,上汽大通产品力叠加品牌力的势能释放。

高质高价的底气,源自于产品力

上汽大通对产品力的构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赛道的选择。不同于市场上内卷严重的轿车赛道和城市SUV赛道,在品牌出海之前,上汽大通就将赛道瞄准了轻客、皮卡、越野SUV、MPV这些技术更复杂,应用场景更广泛的车型。

这样做不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构筑技术壁垒,而且可以更好的规避同质化内卷带来的市场承压,只要把握住垂直的细分市场,就能做到稳定销量,从而规避“价格战”带来的成本承压。

其次,就是上汽大通推出的C2B定制化服务,它可以让客户在更复杂的使用场景下,获得更加科学、便捷的用车体验。

什么是C2B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消费者具体应用场景,来修改工厂端的生产方案。

例如在智利市场,上汽大通MAXUS之所以能够“逆袭”日系皮卡,很大一部分优势,就是源自于C2B定制服务。

智利是个典型的多山地、多沙漠地形的国家,针对智利的特殊地形地貌,上汽大通针对性的提升了车辆的越野性、皮实稳定性,更贴合消费者的日常驾驶环境,从而得到智利消费者的偏爱。

再比如在欧洲市场,上汽大通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驾驶场景,分别提供了纯电轻客EV30、纯电轻客EV90的长轴版和短轴版,以及新能源的专属底盘等。

顶级的产品力往往体现在细节上。为了匹配欧洲叉车标准,纯电轻客EV30车型还将轮包间距加宽了1mm,达到了1200mm,就是这小小的1mm,大大提升了客户使用的便利性,饱受欧洲市场好评。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为了应对欧洲地区的冬季寒冷,新能源轻客EV30还增加了电池加热功能、主副座椅加热功能,为了更契合欧洲用户的使用习惯,还针对性的搭载了DAB数字收音机、尾门双开门、快慢两种充电模式等实用模块,精准的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在更人性化的定制服务背后,上汽大通也始终没有忘记品牌出海的初衷,那就是上汽大通MAXUS定位高端品牌,开拓高端市场。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上汽大通在技术层面也作出了很多突破和努力,如果将上汽大通MAXUS的纯电轻客EV90各项参数与奔驰旗下的eSprinter横向对比,会发现如今的上汽大通MAXUS早已具备了与奔驰“硬刚”的技术实力。

从续航里程上来看,奔驰eSprinter仅有55度的电池包,但上汽大通的纯电轻客EV90 VAN车型的电池包总电量拥有72度、88度等多种电池容量,不仅选择更多,电池的容量也更大。

从空间优势上来看,奔驰eSprinter的货仓容积为10立方米,而上汽大通EV90 VAN为11立方米,且货仓更为平整,适用的场景也更多。

从定制化服务上来看,奔驰eSprinter的定制服务不够多元化,且成本较高,而上汽大通EV90 VAN不仅支持车长、车高的定制,在VAN/CAB车型上也可以定制,可以满足更加多元化的客群需求。

而正是因为上汽大通有着强劲的产品力作为支撑,所以在海外高质高价的战略布局才会如此顺利。上汽大通MAXUS旗下大家庭旗舰电动MPV MIFA 9(国内大家9)的国内售价为27.99万元-41.99万元,而同期发布的欧盟、英国、挪威等地区的海外版起售价,分别为5.999万欧元、4.999万英镑、5.999克朗最高售价9.4万欧元(约65万元),远超出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定价直接对标奔驰EQV。

由此可见,结合出海+高质高价这套组合拳,上汽大通MAXUS逆势而行,不仅规避了国内“降价潮”带来的内卷承压,还同步开辟了海外发达国家市场,为企业财务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上汽大通MAXUS的海外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25%,在国内完成首个百万整车下线的同时,海外的销量也突破了30万台,成为了中国品牌出海的又一张“金名片”。

在中国品牌出海浪潮的大趋势下,所有的品牌都在探寻对外攫取经济动能的可能性,而上汽大通的成功案例,便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唯有将技术优势与品质服务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优势,释放更多的商业可能性。

“智造”出海,才是硬出路

12月11日,中央经济会议在北京的第一场雪中召开,“高质量发展”再次成为了会议上的核心话题,随着国内消费周期见顶,国外资本向东南亚地区战略性转移。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也开始逐步由“引进来”向“走出去”偏移。

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号召下,大量中国品牌踏上了出海之路,而新能源车作为出海的“主力军”,自然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这就意味着,单单获得市场成就是不够的,想要更好的打造“中国名片”,国际层面的权威认可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而作为一张中国智造的“金名片”,上汽大通MAXUS自然在该领域发足了力。

2022年12月,在英国举办的2022年度Green Fleet大奖中,上汽大通MAXUS凭借新能源系列产品荣获了组委会颁发的“年度电动车制造商”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加上2022年的该次获奖,这已经是上汽大通MAXUS连续6次在该领域摘得了该重量级大奖,成功打破了先前欧美日车企垄断该领域奖项的局面。

除此之外,上汽大通南京工厂还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代表工业4.0的“灯塔工厂”,作为全球首家获得“灯塔工厂”荣誉的中国整车企业,上汽大通很好地发挥了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榜样作用。

通过上汽大通的出海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时候产业的破局点不一定源自内部,也有可能源自外部,当内部突破达到一定阈值时,将目光放的宽泛一些,没准就能找到一套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

“高质高价出口策略+C2B定制模式”,便是上汽大通在国际市场上走通的一套解决方案,唯有让先进的生产力更好的匹配市场需求,才能更好的释放产业活力。

于我国现有的国情而言,未来的中国需要更多“智造出海”的案例,这样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才会变得越来越近。

排版| 微澜| 微澜

编辑主编| 孙允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