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话说,“旱出蚂蚱,涝出鱼”,蝗灾到底有多可怕?

农村俗话说,“旱出蚂蚱,涝出鱼”,蝗灾到底有多可怕?
2020年02月17日 22:42 乡下小土著

对于蚂蚱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在熟悉不过了,地里面多的是,谁小时候都没少抓过,抓的多了还可以用草给串起来,拿回家里面喂猫喂鸡。说起来蚂蚱还是一种“美味”,经过油炸只有椒香酥脆的非常好吃,但就是这样一种昆虫确实农业上带来灾害最严重的一种。

平时的蚂蚱看着人畜无害,基本也都独居,但若是爆发起来就成了“蝗灾”,听老人讲述过“蝗灾”,真正的遮天蔽日,好像乌云一样,还发出嗡嗡声音。实在太多,无论挖沟土埋,火烧都无法消灭,眼看着就把地里面的粮食都吃光了,实在太多了非常的让人绝望。飞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养的起四个牙的骡马,喂不起两个牙的蚂蚱”,由此可见蝗灾的可怕。

早先农村里有,“旱时蚂蚱,涝时鱼”的说法,并且认为蚂蚱和鱼可以互换,当然这只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蚂蚱喜欢在比较湿润的地方产卵,如一些池塘边,河边等等。而蚂蚱的卵和鱼卵也比较相似,过去人们认知有限,才认定鱼和蚂蚱之间能够互换,还把这种说法流传了下来。蚂蚱和鱼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只是满足了他们的繁殖条件才会大量的出现。

导致蚂蚱泛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干旱,干旱的环境最有益它们的繁殖。当河、湖水的水面缩小,低洼裸露,为蚂蚱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场所。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时候最合适,产卵的量也最多,在合适的地方一平方米甚至鞥呢有20万到40万粒卵。另外因为干旱使得植物缺乏水分,也会使得蚂蚱生长的比较迅速。反过来说,如果多降水,如雨、雪较多是不利于蚂蚱的繁殖的,甚至还可能直接消灭蚂蚱的卵。

其实蚂蚱通常都是喜欢独居,平时的蚂蚱基本不用害怕,危害十分有限。但数量过多后也会改变习性,喜欢群居,最终导致大量的集群。在古代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蝗灾,从宋朝有以来平均2-3年就会发生一次,这也给农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现在因为一些农药的使用和生产条件的改变,蝗灾对于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了,但不能因此放松了警惕。

蝗灾最大的危害就是其食量,一只蚂蚱每天能够吃掉等同于它们身体重量的食物。在元史上有记载,“五月,山东、河北、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八月己卯,蝗自河北飞至汴梁,食田禾一空”。另外根据记载在1957年非洲索马里就出现了一次蝗灾,估计蝗虫有160多亿只,总重量有5万吨重,也就是说一天都要消耗掉5万吨的绿色食物,可见可怕其影响。

说来也奇怪,经过研究导致蚂蚱集群的原因,居然是蚂蚱的后腿彼此之间得到触碰后得到了某种刺激,从而导致成集群。如果是触碰其他部位都不会达到这种效果,当干旱的时候蚂蚱比较多,就可能有蚂蚱的后腿相互的接触。当蚂蚱产生集群,最难防控的也是这一点,短时间吃光一地的绿植后就会沿途飞行。可以说所到之地寸草不留,一只到吃无可吃才会最终停止。

当发生蝗灾之后,也就预示着深重的灾难降临,好在我们如今的防范措施非常好,很少能形成如同国外和古代那样的规模,但这仍然需要我们加强防范于未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