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反攻方向出乎意料,俄军4个旅从阵地溃退,美国发现大事不好

乌军反攻方向出乎意料,俄军4个旅从阵地溃退,美国发现大事不好
2023年09月18日 18:35 张学峰看空天

近期,在沉寂了1个多月的顿涅茨克东线战场,乌克兰军队在巴赫穆特南线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不仅一举拿下安德里伊夫卡村和克里希夫卡村两座重要定居点,而且在巴赫穆特南线摆出一副全面进攻的态势,准备进军巴赫穆特城南郊的欧泊汀地区,从而威胁巴赫穆特2万多俄军防守部队的补给通道。这一出乎意料的反攻方向打乱了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防守的总体布局,导致在上述定居点周边阵地组织防御的4个旅级单位部分部队从阵地溃退。

(乌军坦克隐蔽在丛林中)

不过,俄军毕竟在巴赫穆特南线和北线一直在构建大规模防御阵地,乌克兰军队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要继续深入俄军防御工事的腹地,恐怕将陷入和罗博季涅一样的“消耗泥潭”当中,刚刚到访基辅的美国驻欧部队司令就警告乌军,一定注意俄军可能的反包围和反冲击活动。种种迹象表明,乌克兰军队虽然在东线获得了局部胜利,但这种胜利并不能改变乌军在战场总体态势上极为不利的尴尬局面,俄军正在准备冲突长期化,而乌军根本耗不起。

一些西方战略分析专家则认为,俄罗斯军队在俄乌冲突中将长期扮演防御者的角色,目的是在付出最小人员伤亡代价下,彻底耗光乌军人力资源,总体来讲,俄乌冲突局势最终将向“不和谈、不停战和长期化”发展。

(俄军的目标是在最小代价下耗光乌军兵力,然后再反击)

最近,信奉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针对俄乌冲突,结合当前的战况和近一年来的地缘变化,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而他分析俄乌冲突起因、发展,还有参与各方的目的和利益纠葛,充分说明了“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这句话,到底是多么贴切,以及多么令人绝望。

(俄乌冲突的实质是西方与俄罗斯的冲突)

首先要说明的是,米尔斯海默教授是整个西方都少有的、没有从政治角度看待俄乌冲突,而是从实打实的地缘角度分析,这也正符合他一向提倡的“新现实主义”。不过这位教授还是很谨慎地表示,他的观点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而且也不支持任何一方,只是阐明自己认为会发生什么,最后还强调不为任何一方辩解,只是“解释他们的行动”。可见这位老教授虽然声望不低,却也不愿惹不必要的麻烦。

(约翰·米尔斯海默与其著作《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

先说结论。米尔斯海默教授认为以当前的现实来看,不可能达成什么有意义的和平协议,但一定要说结果的话,俄罗斯最终将赢得战争,但也不能算彻底打败了乌克兰。因为俄罗斯已经很难实现发动这场战争的三个目标,即推翻现在的乌克兰政权、让乌克兰实现非军事化和切断乌克兰与西方的安全联系。但俄罗斯可以将乌克兰部分领土收入囊中,所以俄罗斯将“赢得一场丑陋的胜利”。

不可能达成有意义的和平协议,米尔斯海默教授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目前俄乌冲突的参与方,俄罗斯、乌克兰和西方世界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生存威胁。

(北约东扩不断试探俄罗斯的底线)

2008年4月后,俄罗斯就把西方试图将乌克兰纳入北约体系而视为生存威胁。2022年2月冲突爆发后,西方的一些新目标愈加毫不掩饰,让俄罗斯认为自己遭到严重的生存威胁。2023年2月,普京在一次讲话中表示,称苏联解体后西方从未停止对后苏联国家的迫害,尤其是俄罗斯“这个我们国家历史上最大的幸存部分”......最后普京强调,西方精英计划一劳永逸地摧毁我们。另外,俄罗斯高层也将基辅政权视为俄罗斯的威胁,因为不但与西方联系紧密,更是乌克兰法西斯的后代。

西方世界,或者说就是北约的主要成员国们,在对“俄罗斯造成生存威胁”这一点上就很奇怪了。米尔斯海默认为2014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前,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并未将俄罗斯视为生存威胁,但原因并不是西方真的愿意与俄罗斯友好相处,而是俄罗斯在那之前的软弱让西方认为他们可以肆意妄为,就像1999年和2004年两次北约东扩,俄罗斯并没有太激烈的反应,这让布什政府在2008年认为俄罗斯可以接受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也都记得,格鲁吉亚被俄罗斯一顿猛捶。

(格鲁吉亚战争与科索沃战争的性质相同)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西方180度大转弯,将俄罗斯彻底描绘成了极度危险的敌人,到2022年2月俄乌冲突开始后,西方对俄罗斯就只有赤裸裸的敌意和没有任何遮掩的仇恨了。现在,西方已经明确要帮乌克兰赢得战争,除了“生存威胁”,实际上应该说北约这个军事组织存在的必要性甚至合法性,都将由俄乌冲突的结局而决定,所以西方“讨伐”俄罗斯的理由,“生存威胁”恐怕没有那么大。

至于乌克兰,生存威胁比俄罗斯和和西方都现实多了,因为俄罗斯一开始就明确了目标:肢解乌克兰,并确保乌克兰不会成为北约成员国。从这一点来说,基辅与华盛顿和伦敦有共同的目标,也就是击败并削弱俄罗斯,夺回乌克兰失去的领土并永远控制这些土地,尽管从某些特定的历史和法律角度来看,有些领土的合法性确实是笔糊涂账。

(无论结局如何,俄乌冲突的历史定义恐怕是个难题)

明确了这个前提之后,就可以理解米尔斯海默教授为什么说“不可能达成有意义的和平协议”了,因为任何文明的第一要务就是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的利益可以协商,可以退让,可以妥协,然而生存绝对不行。“不行”不是因为不愿意商量,而是根本不能商量,生则生,死则死,退一步不一定是深渊,但谁也无法保证再退一步还能不能生存。

至于“丑陋的胜利”,猜测米尔斯海默教授是认为按照《雅尔塔协定》,各国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胁,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现在,俄罗斯明显是在用武力及其他手段改变领土范围,是公然践踏国际协定,所以才是“丑陋”的。但问题是,美国就真的没有做过这种事吗?可见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恐怕不止是俄罗斯人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