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能倒

经常会看到有保险业务员吹嘘自己公司是大而不能倒,保单有保证,如何如何。

要知道以往监管从没官方承认过哪家是大而不能倒的公司,所有的保司都没有不能倒闭这一说。

不过呢,现在还真出了个“预备名单”。

不久前,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里面明确了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评估范围,

可以说,哪家保司是大而不能倒的,就差点名了。

至于什么是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倒一定是好事吗?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解答一番。

何为“大而不能倒”名单?

众所周知,顶部的金融机构一但倒下,破坏力是巨大的,08年雷曼银行破产导致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不仅让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枯竭,而且让恐慌情绪蔓延,让其他更多的大型金融机构也面临破产风险,荼毒全球。

而“大而不能倒”,就是监管要竭尽全力去预防行业内重要地位的公司或集团破产倒闭,以避免这些企业倒闭后掀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从而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

1、如何评估“大而不能倒”?

今年10月20日,央行和金管总局正式发布的《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建立起了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与识别机制。

这里的“系统重要性”的感念,几乎就等同于“大而不能倒”。

大家知道,保司们近年踩雷特别多,因此监管搞出份好学生名单来,定期查作业,保证它们不会出现问题。

简单来讲就是:

你可以做大,但是做得太大,一旦发生破产就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就要监管部门出面多多关照了。

一旦控制住这些保司,那么就能保证我国金融系统和社会的稳定性。

而《办法》中也明确了评估的标准,参与海选的保司们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年度资产规模排名前10名或者是上年上榜的名单。

因为这是评选的第一年,所以,前者为此次评估的主要参选资格。

其中评估标准主要分成四大维度,13个指标,4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0%、30%、30%和20%。

可以详见下表:

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每两年根据参评保险公司相关评估指标数据,计算各家保险公司加权平均分数,

总分达到或超过1000分,那么就将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

2、这些保司将“大而不能倒”

目前,市场对首批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已有多个猜测版本,猜测较多的是资产排名前10的保险公司入围可能性高。

毕竟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其系统重要性的关键依据,保险公司自身资产规模越大且市场份额较高往往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较高的抗风险能力。

所以我这里梳理了2022年资产规模排名前 10 的保险集团或公司,根据初步统计,这些保险集团可能很成为首批被评估对象。

其中有几家保司,大家也非常熟悉:

比如排名第一的平安集团,总资产超过 10 万亿,前面提到2013年FSB公布的首批9家“大而不能倒”名单,其实它早已榜上有名,并且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保险公司,足以证明它的实力强大;

再比如中国人保集团,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49年10月成立,被誉为新中国保险业的奠基者;

又比如太平洋保险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并是首家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拥有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农业保险等在内的保险全牌照……

当然,这些公司,只能说有入场的门票,仅仅是有参选的资格,但不一定能上最终的名单,还要结合其他指标评分,比如关联度、资产变现和可替代性。

而且每两年都要重新评选一遍。

但是话说回来,资产前十的队员们目前基本发展稳定,而且前十差不多占到了整个行业总资产规模的90%,所以这份名单几乎是板上钉钉了。

专业严谨的评定标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大而不能倒”这个“标签”含金量无疑是很高的,

一方面说明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不仅可以借此来加强公司经营的稳定性,获得更好的信用评级及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和用户信心。

但对于保司来说,真的是好事?

“大而不能倒”是光环还是压力?

我们始终要记住一句话“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办法》中也明确了对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进行差异化监管

也就是说如果被评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就意味着将面临更严格的资本监管

这就要说到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搞出这份名单来了。

近几年,保司们踩雷不断,早前x安人寿踩雷华夏幸福,直接三百亿成空;现有国x寿公布的第三季度盈利大幅下滑99.1%,也跟踩雷债券房地产等有关。

所以为了管住这些优等生,防止他们进一步变坏,便有了特殊管理的契机。

于此同时,会配合一些相应手段。

比如可能需要预留更多额外的资本金,不仅会限制公司的业务发展,并且会给公司的经营成本产生巨大压力;

再比如别人能投的债券股票,你处于风险的考虑,背负着更严格的资金运用限制,只许进行低风险、稳健的投资。

此外,其他在公司治理、资本要求、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将面临比其他保险公司更高要求。

因此对于这些被选上的保司们,“大而不能倒”是光环,是荣誉,更是压力

更不能倒闭的同时,也意味着套上一层新枷锁

在国外,甚至有公司极力想要摆脱这个枷锁,比如美国大都会保险,已经连续两年因为入选美国的“大到不能倒”保险公司而起诉美国监管机构,只为了摘下这个名号。

总之“大而不能倒”既是值得大家信任的荣誉证明,也可能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只不过作为防范型监管工具,比一般的偿付能力监管更加严格而已。

至于,我们作为消费者,是不是一定要买这些“大而不能倒”保险公司的产品呢?

答案是有待商榷的。

买保险,该不该选择大而不能倒公司

我们之所以看中这名单,亮点无非就两个,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不能倒”。

但这两点,对于我们挑选产品来说,并不是重点:

首先,没有所谓“小”公司。

目前市面上,你见到的每一家保险公司,背后都是顶级企业,或者资本巨头。

根据《保险法》第68条规定,想开一家保险公司,门槛是非常高的:

要求股东是必须干干净净的,而且净资产不得低于2个亿。

而在真实情况下,没有20亿以上真金白银是很难办成这事的。而且即便是有这钱,也得有足够的背景,排队才能拿到一张保险牌照。

所以说,保险是大佬们的游戏,是大佬们斗技的舞台,真不是随随便便阿猫阿狗就开得了保险公司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保险公司只有品牌的大小,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

其次,保险公司没这么容易破产。

之所以我们有底气买保险公司的产品,主要还是靠我国严格的保险监管机制。

摆在明面上的就是监管运营的制度:再保险制度、资金运用监管、偿付能力监管。

对于保司而言,需要定期汇报经营情况:保司每季度、每年,都要汇报自身的偿付能力。

确保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生存下去。

如果偿付能力不足,就会立马被银保监会采取措施:

比如股东增资(多加钱)、停止开设分支机构(少花钱)、叫停相关产品(减少损失)等等,直到保司情况稳定才能再次正常运营。

从设立到运营再到破产,这层层监管,与其说是为用户手中的保单做保障,不如说是专门针对保险公司做出的严格要求,360°无死角。

除非作大死,不然基本上都没啥大事儿。

最后,即使保司倒闭,我们保单也不会受到影响。

因为保司们背后有保险保障基金进行兜底。

由各家保司缴纳费用组成,一家保司出了事,就由保障基金出面给予救助。

这就体现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了:资本不救你,国家会救你。

去年更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也提到相关问题,

比如人寿保险,如果原保司出了重大风险,会全额救,全额有人接盘 (接管到新保司),保险保障基金跟保司结算差额,全额赔。

可以看到,除了一些产品收益不能保障的部分外,只要在保障期间内,你的保单是一定有人负责的。

就像之前的安邦保险一样,哪怕之后变成了大家保险,此前的长期保单也仍旧有效。

而资产规模占行业90%的这些公司,更应承担起“兄长”的责任,

保司破产了,靠的恰恰是这些大而不能倒的保司进行接盘。

像是之前明天系的几家公司,华夏被国寿接管;天安人寿被新华人寿接管;天安财险被太平洋保险接管,易安被人保接管。

被接管后,他们也各自迎来新的春天。

随着大而不能倒的要求,整个体系才更为安全。

凭借这么一套完整无死角的监管制度和完善的保护措施,它们也一定能接得住盘。

所以,在同样的监管条件和法律保障的条件下,保司都是很安全的,

而大而不能倒的保司相对来说更安全,只不过它是以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作为代价的。

无论如何,咱们的保单都是有保障的。

至于挑选保险,在购买保险前,大家还是得先结合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去选择,然后再去考虑保险公司。

以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