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血腥。概因为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儿子们甚至大臣对这个位置都虎视眈眈。夏朝作为中国的一个王朝,也是如此。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三字经》有云:禹传子,家天下。夏朝建立者是禹还是启存在争议,但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在中国古今历史上都是共识。由于夏朝距离现在实在太久远,也没有夏朝带有文字的文物发现,使得对夏朝历史的研究进展缓慢。
随着二里头遗址、新碧城址等一系列考古挖掘的成果的出现,对于夏朝同时期的文物出土也越来越多,而出土的文物与历史记载的夏王朝也开始相互印证,相信对夏王朝的研究和认识也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启作为大禹的儿子,他的王位真的是大禹传给他的吗?他继承王位是一帆风顺吗?
大禹没有将王位传给儿子启
《史记》记载: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禹是在舜死后,推举舜的儿子商均为首领,但诸侯都去朝拜大禹,于是大禹继承王位,国号为夏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夏朝。严格来讲,大禹并不是夏王。大禹是最后一任部落联盟首领,大禹的首领地位是舜禅让给他的。
大禹是治水期间积累起来的威望,大禹治理了水患,天下诸侯都认可大禹的能力,虽然大禹推举了舜的儿子商均,但商均没有什么功绩,禹成为首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何况还有尧禅位给舜的先例。
到了大禹年老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禹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推荐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死的早,于是大禹又推荐益作为继承人,自始至终,大禹都没有将首领的位置明确的说出来要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启继承王位存在偶然性
启与舜的儿子商均存在同样的问题,启并没有建立很大的功绩,因为大禹治水的时候,启还比较小,但启的优势是在大禹担任首领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对于治理和掌控国家还是学到了很多。
启继承王位的偶然性就在于皋陶死的早,而益的功劳相对较小,根基也比较浅。这才让启有机可乘。
皋陶的名字大家听的比较少,但他的成就非常的大。尧、舜、禹、皋陶是上古四圣,通过这个顺序排列就可以窥见皋陶的地位,皋陶早在尧在位的时候已经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在舜和禹时期都是如此,相传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五刑、五教,皋陶以正直著称,所以被称为中国司法的鼻祖。如果皋陶没有死的早,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机会很大。
益也就是伯益,他也是辅佐大禹治水,而且传说他发明了凿井的技术,在平定水患以后,伯益主要负责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虽然也有一定的建树,但他没有独自建立的功绩,因此在与启的争夺中处于下风。
另外就是经过尧、舜、禹三代的治理,氏族部落已经趋于瓦解,部落首领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多,权势也越来越大,大禹在会稽山会盟的时候,防风部落的首领来晚了,就被大禹斩首,可见大禹的权势已经非常高,可以决定一个部落首领的生死。
大禹所在的部落的资源越来越多,留给启的资源也越多,这无疑给了启很大的助力。
启夺得王位充满血腥
《史记》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里说诸侯是自愿朝拜启的,启才继承王位,成为夏王。
但在其他文献中却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还有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再有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些记载都说明启和益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启是杀死伯益才继承了王位。
启与伯益争夺王位就发生激烈的血腥战斗,在成为夏王以后,也有很多部落不服,其中有扈氏就是其中的代表,于是他向夏启发起了战争。启组织部落进行讨伐,于是发生了甘之战。
有扈氏是活跃在今河南新乡原阳县原武镇西北一带,非常的强大。夏启讨伐有扈氏是一场硬仗,所以夏启在战斗开始前进行了动员,这记录在《尚书·甘誓》中,“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可见,启对于打败有扈氏也没有信心,这才进行了动员,最终启战胜有扈氏,才稳定了各个部落。
启建立夏朝存在偶然性,他继承王位也充满了血腥,所以在启之后马上就发生了太康失国,也从侧面证明了夏朝存在不稳定性,但启开启 了家天下之后就再也回不到禅让的时代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