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到未来 | 设计师在中国的建筑意境与美学,为想象力创造空间

建筑到未来 | 设计师在中国的建筑意境与美学,为想象力创造空间
2024年07月22日 18:02 胡润百富

建筑和人一样,也拥有自己的神韵和气骨,当“骨相与皮相”放之于建筑中时,其皮为外在形态,其肉为材料肌理,其骨则为建构逻辑。人的美可以有很多种风采,同样的,建筑的美也有很多种表达,而这美的最直观呈现,往往从外立面开始。

成都花间堂酒店:补绘山水的长卷

BUZZ庄子玉工作室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建成时间:2019年

建筑面积:2759平方米

成都,天府之城。这座长期由平原意象主导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开始拥抱其周边的山脉。蜀山之形,因其连绵飘渺深入人心。成都花间堂酒店,作为万科近郊大盘“天府万科城”首开区的重要公共建筑,它既身在都市之中,又与蜀山对话,并融入其中。山既是居、居亦是山。在这个空间体验的容器中,试图以建筑途径拥抱蜀山之灵。

不同于西方观念中硬朗、固化的山的形态,在东方的观念中,山是流动的。时间不再是一瞬,而是万亿年的跨越。于是,山不再只是山,它是云,穿行于天地之间;它亦是气,回归人间,流动于传统正交体系的院落缝隙之间。这种理念促成了成都花间堂酒店在平面布局上的正交与流动二元体系的第一次叠合。

基于这样的图底关系,项目在东西向主轴线和基于南北时间轴线关系产生的空间序列展开。看似随机的流动性在空间产生,项目内部整合了大量古典园林散点与建筑的关系,同时呼应场地,形成颇具传统东方仪式感的品质空间。

建筑的主入口是有一定对称感的内凹形态,设计将沿湖公路以轴线的形式延续进来,与屋顶结合呈现出宛若山的倒影形态,再通过对称水景等手法强化了主入口的仪式感和品质感。随着两侧景墙的闭合形成第一重入口及框景关系,游人由此进入室内。

向东穿过一系列由南北向墙体形成的空间序列,游人可进入主要展厅,同时北向进入叠水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游廊空间的变形,成都花间堂为游人创造了自由愉悦的游走状态和去世俗化的空间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宛若“游园”。

项目中部设有宽敞别致的中央庭院,一系列基于游廊空间变化产生的景观变化,造就了具有画面感的连续空间。穿过墙院体系的过程中,光影在变化,空间的纵深也在变化。进院的层次越多,空间的每一重体验和阅读维度的叠加越多。

在此层面上,设计回应了东方文化中的院落空间。这一系列空间结合游走的顺序和体验逐层递进,向游人展现出一幅具有散点透视关系的、与时空交织的“长卷”。这种透过建筑屋面自外向内及自内向外产生的特殊游移视角,使得屋面与屋面、屋面与周边环境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形式关系。基于这一特殊性,将建筑屋面设计为与周边连绵山体呼应的形态。

成都花间堂利用中国山水画长卷中对景观与空间流动感的营造手法,对场地空间类型样本进行重组,并尝试了传统山水长卷中的散点透视画法,在一幅画作中展示了多重空间叙事叠合的可能性。这与当下建筑项目开发所面对的多元需求、多重场景的运营诉求不谋而合。在这个长轴空间上,故事、事件与生活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杭州天目里:绿洲般的“城市客厅”

伦佐·皮亚诺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建成时间:2020年

建筑面积:230000平方米

天目里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建筑包含办公、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设计酒店及艺术商业等功能,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综合性的艺术园区。

最原始的设计概念是一个苹果,在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拥有一个柔软而丰富的内核——为了让广场获得更多的空气和阳光,伦佐·皮亚诺在设计时特意将原本可建的11层降至9层,并在7层和8层做了退台处理,保证在每个角落都能有充足的日照。建筑底层的空间强调透明和视线渗透也同样基于对自然和城市的考虑。因此“天目里”不是一个封闭的办公园区,而是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和艺术生活的发生器。丰富的活动和事件都将在这里发生,人的交流活动也会影响空间,成为天目里生命力的核心。

天目里的绿色“内核”是一个三维的系统,自下而上在不同标高呈现为:下沉庭院、地面植被、镜面水池、露台外挂花箱、屋顶茶园。全区的植物景观由美国植物生态专家Paul Kephart设计,绿色景观从地下自然延伸到地面,并沿着建筑立面向上攀升,直至屋顶。屋顶作为第五立面,种满了杭州的标志性树种——绿茶。运营团队为茶园精选了龙井43号和安吉白茶两个品种,它们适应性强,经得起自然与城市的挑剔。为了扩大屋顶种植面积,需要精心组织凸出屋面的核心筒和机电设备,还涉及滴灌、喷水、照明、遮阳、防风等系统性技术问题。

原有的益迪桥的位置上,伦佐·皮亚诺设计了一座桥,灵感来源是一艘船。桥身的红色是整个项目中难得一见的红色元素,桥面两侧悬挑出2 米宽的人行道,整体桥面更显轻薄。

在天目里项目中,皮亚诺引用了欧洲城市广场的原型,翻转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建筑群以广场为主体,广场周围的建筑充当了围合空间的界面。外立面大面积选用预制单元式幕墙系统(除首层、下沉庭院及退台之外的区域),幕墙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以片状进口阳极氧化铝板材为主要材料。各单元板块均先在工厂预制拼装、工地现场吊装挂接,美观、高效、环保。工艺采用片状阳极氧化铝板表面压型处理,是国内大面积采用该种技术的第一个项目。

欧洲城市空间原型就这样被皮亚诺直接搬到了中国杭州,却也不显突兀。天目里所在的区域位于西溪湿地附近,周围都是典型的城市新区,没有明显可以遵循的肌理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天目里采用了可谓“独善其身”的策略,在场地中央开辟了一块大约130米×95米的矩形空间,与周边建筑高度形成的比例关系非常接近欧洲城市广场,成为该地区明显的空间锚固点。有了这样一个界定明确的城市空间体,周围的建筑就自然获得了“界面”的身份,其形态也就获得了设计上的自由。

UCCA陶美术馆:圆融时空之势

隈研吾

项目地点:江苏省宜兴市

建成时间:2024年

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宣布,UCCA陶美术馆在享有“中国陶都”美誉的江苏省宜兴市落成,并计划于2024年10月正式对公众开放。UCCA陶美术馆的设计由以“五感建筑”理念享誉国际的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担纲设计。此次在建筑设计上首次大规模使用陶土作为主要材料,将传统陶土融入现代建筑理念之中,以“陶土元素”为核心意境,奠定UCCA陶美术馆的形态基础,使得建筑本身即是一次艺术的展现,同时也是对丁蜀地区悠久陶文化的现代诠释和致敬。

建筑外立面选用特制陶板,经高温烧制,令其表面产生微妙的凹凸纹理与色彩层次,在阳光和不同角度下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窑变色彩”效果,赋予美术馆独特的视觉辨识度和艺术生命力。另外,为实现美术馆与周围环境和历史景观的完美融合,隈研吾还特别设计了视觉通透的通道,这条通道与广场、河流以及园区内的历史遗迹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道仿佛跨越时空的桥梁,引领观众从幽暗的内部空间走向开阔的视野平台,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建筑与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层次互动,充分调动观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营造“五感建筑”的全方位体验。

UCCA陶美术馆共计二层,空间设计采用灵活布局的多展厅空间,既能适应不同规模与类型展览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到陶艺作品的展示特性,确保为观众提供最佳观赏体验。配套设有独立多功能厅、演讲厅、会议室、艺术商店、咖啡厅及休闲区。其中的多功能报告厅不仅可用作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也可变身为特别活动空间,为公众参与艺术交流和工作坊提供舞台。艺术商店、咖啡厅与休闲区则为参观者提供了选购艺术衍生品、交流休憩的角落,为参观者提供全方位的艺术享受与互动体验。

随着UCCA陶美术馆的正式落成,宜兴市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文化艺术地标,为构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UCCA陶美术馆也将成为连接宜兴与国际艺术界的重要桥梁,推动中国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