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大师出手,远东第一合围大楼再亮相,外滩迎来新地标

顶级大师出手,远东第一合围大楼再亮相,外滩迎来新地标
2024年06月05日 18:50 用户2398774943

作者/编辑:夏尔

花费10年心血,这座离外滩只有300米的标志性大楼,终于在不久前的5月亮相了。

这就是老市府大楼,即将要成为一个全新的城市文化、商业空间。

这座传奇建筑,自1922年建成开放以来,便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象征。而它当时的建设可谓不计成本,耗资接近200万两白银,按当时的银价换算,造价竟能比得上四分之一个上海中心大厦。

这次的改建,由传奇设计师、202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戴维·奇普菲尔德主持。他以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的修缮理念,保护了原有历史建筑的风貌,完成了老市府大楼的修缮改造。

这座见证了百年历史、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围合建筑”的大楼,终于迎来了“世纪大围合”。

《外滩TheBund》采访了奇普菲尔德事务所的项目副总监李初晓建筑师,揭秘了市府大楼修复背后无数的魔鬼细节。比如原有的百年钢窗和铜把手,被仔细修缮后再度使用,充满时间的美感。

这座大楼的故事,远比想象中还要多。

01.

礼堂延续原本功能

陈毅办公室原样保留

改建完成的老市府大楼,全高5层,轮廓呈现出了“口”字的围合形状,中间的庭院上,点缀着一个礼堂。

原有的大楼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设计,如今被设计师团队用现代的建筑语言再度诠释。

现在的它,呈现出了全围合式建筑的样貌,自己就占据了一整个街区。这在全上海,都难得一见。

项目外立面以花岗岩覆盖,通体呈现出浅米色,和另一侧福州大楼的灰黑外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踏进其中,充满历史感的气息立即扑面而来。

当年大楼的修建,选材用料不惜成本。譬如内部覆盖的大理石墙面,质地坚硬、色泽温润,质感非常接近汉白玉。如今设计团队在修缮时,尊重历史空间,保留了高级大理石、橡木墙面板等原有装饰材料,与大楼风格相得益彰。

建筑师们“修旧如故”的用心,在这里随处可见。铸铁灯饰、铜质栏杆,都经过仔细和专业的修缮,还原了整体的历史效果。

围合型的设计,让市府大楼有了面积不小的庭院,如今被划分成了两大空间,各司其职。庭院中央立着一座颇为现代的礼堂,与老礼堂一脉相承。

它的前身,是工部局大楼的内部礼堂,曾见证过工部局乐队的诞生,还有爱因斯坦到访中国的足迹。

这座传奇的礼堂,后来因火灾而烧毁。如今奇普菲尔德的设计师们,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新建筑,把原来贴墙而建的礼堂,放在了庭院中间,用作市民影音活动的公共区域。

二楼的半圆形房间,就更有故事了。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天,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市府大楼前冉冉升起。而2层的这个房间,后来正是第一任市长陈毅工作的办公室。深棕拼接地板和实木墙面,质感非凡。中央壁炉之前的一张厚重大桌,完整地还原了当年市长工作的情形。

这个被原貌保留的房间,如今作为陈毅办公地旧址主题展与大家见面。

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5楼的围廊。走上大楼的顶层,迎面而来的就是一排露骨料UHPC柱,整齐划一的设计,和周围的历史建筑彼此相容。

顶层露台朝四个方向开放,拥抱着城市的露天空间。

在这里,近处的福州大楼和远方的东方明珠,都能尽收眼底。

还能看到一旁的圣三一堂。这座“红礼拜堂”,尖顶从墨绿色的树林中钻出,在上海的城市楼群中显得别有韵味。在市府大楼,你可以欣赏到一个360度的上海。

02.

沿用100年前钢窗

外滩地区唯一围合建筑

奇普菲尔德曾在欧洲做过许多老建筑的修复改建,比如柏林新博物馆,还有英国牛津的河流赛艇博物馆等等。在上海,他的灵感依旧挥洒。但此次工部局大楼的改造工程,所要面对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多得多。

在重新修复时,设计师们必须要时刻想着这里的最大标签——风貌保护。比如大楼外侧的窗户,站在福州路边望过去,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它们。

这些原有的钢制窗户, 由英国霍普父子公司生产,从伯明翰全套进口,纹理细节丰富。但风吹日晒之后,破损已经变得不可避免。如果直接用新的钢材替换,韵味会和之前不一样。

经过研究之后,设计师发现,工部局大楼本身的部分窗户可以经修缮后直接使用。

至于那些已完全损坏的,在周边的同时期建筑中,也留存有完全相同的钢型材,完成除锈之后,和新的一样。负责人提到:

“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建筑里面,提取出了钢材,放到市府大楼之中进行原貌替换。算是用老换老。”

修复以后的窗户,也因此与大楼的整体风格完美协调。

而最能体现市府大楼建设技艺、以及本次修缮用心之处的,当属内院。

庭院一侧的大楼立面,外表被白色涂料覆盖。设计师们很好奇,想知道这个涂料背后,究竟用了怎样的材料。

打开之后大家发现,其中填充的,居然是预制混凝土砖。这些20公分厚的预制混凝土砖,十分轻便,无论保温还是隔热,性能都非常优良。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建筑材料,但100年前,当时的工部局大楼就已经使用了这种工艺,来进行建筑的设计。由于当时国内建筑工业的限制,这些预制混凝土砖,乃至钢窗、电梯都是从欧洲进口而来。

庭院地面则采用了与原有材料相近的花岗岩,设计师还特意在局部保留了原本的地砖,复原了曾经的外观面貌。

但还原历史之外,这次的市府大楼改造,也充满了设计师们的新思路。他们在旧建筑的灵感上完成了新建,给大楼“填上了最后一边”,实现了当年图纸中想做但没有做成的“口”字结构。

一个由四条街道包围的街区,里面通常会排布有数座不同的建筑。但老市府大楼直接占据了一整个“城市方块”。也正因此,它成为了外滩地区唯一一幢,也是最大的围合型建筑

正如李初晓所讲,市府大楼的改造需要尊重历史风貌,但“我们想做的,是一个老和新之间的闭环。”

这不仅是对这座历史建筑的修复,更是对它背后映出的上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03.

175万两白银建造

曾见证远东第一支乐团

在外滩,市府大楼已经屹立了100多年。而它诞生的历史,和上海近代的风云密切相关。

这座建筑于1914年开始动工,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师特纳。长期生活在上海的他,爱好园艺和音乐,建筑理念也深受中西两方的影响。特纳原本的意图,是将大楼建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围合型建筑,一个中心的庭院点缀其中。

但因为一战随即爆发,许多材料,比如预制混凝土砖,很难从欧洲运来。最终设计师不得不把体量缩减,原本计划的“口”字结构,也因此变成了“C”字的形状。

可以说,市府大楼在百年的历史里,一直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如今的改建,终于为它画上了最后一笔。

至于经费,说是“巨资”,一点都不夸张——1922年完工时,大楼一共花费了175万两白银,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大约是5.3亿美元。

作为对比,21世纪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总共600多米高,耗资也才20亿美元。这座仅仅只有几层的大楼,真可谓是一掷千金。

许多上海人耳熟能详的重要事件在其中上演。

1923年,到访上海的爱因斯坦在这里用德语讲解了相对论,完成了他在中国的唯一一次演讲。这座城市的管弦乐文化,亦是在这里拉开了帷幕。这是上海工部局乐队的“主场”,后来乐队搬家到了复兴中路,成了上海人最熟悉的上海交响乐团。

1979年中美建交之际,小泽征尔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来到中国,正是在此演出。

可以说,老市府大楼这栋建筑,已经成为了无数上海人的城市记忆,每当人们提及它,总会想起那些历史瞬间和文化盛事。

04.

百年市府大楼

多元面貌新生

修缮完成后的老市府大楼,既有着古典的美感,也充分实现了现代的功能。设计师们在几条主干道上都预留了出入口,凭借开放式的设计,可以直接与外部街道实现互通。而建筑内里的规划,更是充满了层次感。

中庭内院,作为开放式的广场,将率先面向公众开放。到了今年下半年,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会在其中上演。

庭院中央的大礼堂,也将承接旧礼堂的功能,继续作为音乐、文艺演出的场所运行。未来大家可以在其中见到众多世界级的艺术表演。

而像市长办公室这样的公区,也会化身新的公共空间,通过展览、会议等不同方式的活动,与大家展开更多元的互动。

至于顶层的“城市围廊”,以后还会有酒吧、咖啡厅、餐饮等入驻。大家逛累了,可以在这里坐下休息,品味一个千姿百态的上海。文化、商务、办公,每个部分风格独特、相辅相成。

可以说,正是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市府大楼。

踏出大楼,已是傍晚。沿着河南中路前行,你可以路过被夕阳笼罩的圣三一堂、大丸百货、南京东路……车水马龙之间,是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上海。无数地标环绕着黄浦的街巷,市府大楼在其中巍然屹立。这座承载着上海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如今迎来了新生。

图片来源于老市府大楼、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