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复苏缓慢,分化加强,调味品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行业洞察】复苏缓慢,分化加强,调味品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06月21日 14:11 融资中国

餐饮连锁化促渗透率提升。

本文7152字,约10分钟

作者 | 融中研究

来源 | 水母研究

复合调味品的定义及分类

复合调味品是指两种以上调味料为主要原料、添加油脂、天然香辛料及动植物等成分,采用物理的或者生物的技术措施进行加工处理及包装,最终制成可供安全食用的一类定型调味料产品。 

复合调味品分类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调味品可分为复合调味品和单一调味品两大类,其中复合调味品可进一步细分为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西式复合调味料以及鸡精四种细分品类。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消费者从“吃饱”走向“吃好”

1990-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国家统计局

餐饮消费行业有着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集聚的特征。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城镇化率提升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和连锁餐饮行业规模扩张。

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国家统计局

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推动了居民消费的升级;居民调味品作为消费必需品,也随之进行升级换代,价格水涨船高。青年群体作为主要消费群体趋向更“丰富”与“方便”的复合调味料去追求口味与效率。 

人均消费支出波动增长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国家统计局

与餐饮行业共繁荣

餐饮渠道为放量核心

中国餐饮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往数年间波动较大,但整体仍呈现上升趋势,行业营收额由2017年的5,31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8,071亿元,2021年的同比增长率最高,为32.05%。2020年中国的餐饮行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业线下门店停摆数月,营业额受到影响。行业在疫情后经历复苏,市场规模实现反弹,预测行业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10,608亿元。

中国餐饮行业规模在疫情后缓慢回升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国家统计局

复合调味品是调味料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近 5 年平均年复合增速为 15.3%。相较于传统单一调味品(酱油、醋、盐、糖),复合调味料核心用途为缩短烹饪时间,降低烹饪难度,保证成菜口味统一。   

调味品整体行业收入逐年上升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国家统计局

在行业规模方面,调味品行业规模由2017年的3,1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923亿元;复合调味品行业规模由2017年的98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032亿元。其中,调味品行业受疫情环境下居家饮食需求上涨的因素促进,行业规模在2020年以18%的速度高涨,2020年后继续维持高于10%的市场规模增速;复合调味品细分领域的规模增长整体保持稳定,增长速度在近五年维持在15% 至10% 的区间。

销售渠道及购买关注因素

线下渠道为主,线上份额提升

目前,调味品行业的分销模式主要以线下渠道为主,超八成用户倾向于在商超渠道购买调味品,43.6%的受访用户表示通过线上渠道也是购买途径之一。

随着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经济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叠加线上渠道凭借着精准抵达目标客户与有效运用资源的特点,线上渠道销售渗透率得到提升;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疫情三年(2020-2022年)间,线上渠道占调味品总体销售的比重从6.6%提升到8.7%,占比提升了2.1个百分点,线上有望发展为另一大销售渠道。

复合调味品的消费考虑因素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

在消费者购买关注因素上,超60%的用户表示在购买调味品时关注价格与品牌知名度因素,59.7%的用户看重调味品产品的包装精美程度。超50%的消费者关注使用调味品产品的质量,如:受访者在购买调味品时关注生产日期、配方与产地。

行业发展历史及产业周期

消费升级推动产品迭代持续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现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1930-1990):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复合调味品实现批量工业化生产,但当时还没有采用“复合调味品”这个专用产品名词。

1982年至1983年期间,天津市调味品研究所开发了专供烹调中式菜肴的“八菜一汤”复合调味品,并开始使用“复合调味品”这个专用产品名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拥有自主研发和生产技术的肉骨膏粉生产企业快速涌出

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20世纪90年代,复合调味品在技术上实现了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物等高档天然调味基料的国产化,为复合调味品提供了的原料选择空间。国际复合调味品企业在该时间段开始进入中国,给中国复合调味品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营销思路、新颖的产品以及超前的消费理念,促进了中国复合调味品的消费升级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高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2007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了《调味品分类》,助力推动行业有序发展。2017年复合调味品产业的产量为49.5万吨,同比增长14.9%,在调味品行业的17大分支产业中同比增长率仅次于蚝油,位居第二位。2018年复合调味料行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居家烹饪需求激增,调味品在消费端渗透度加速,市场规模增速达18%;2023年复合调味品行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032亿元。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中国调味品行业产品处于导入期,未来市场空间可期。随着饮食、消费的升级,更美味、更健康、更便捷成为调味品的演进趋势,品类间跃进和品类内升级同时发生,层层推动调味品持续升级。

从各子品类的产业周期来看,味精行业经过多轮整合已发展成熟,行业产能集中主要在少数企业手中,呈现寡头竞争格局;酱油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全国性品牌已经诞生,并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群和品牌效应;食醋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强势企业已经出现,由于地域口味差异,全国化和品牌化发展尚处于前期。复合调味料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但目前仍处于成长通道,其便捷化、标准化等产品优势,符合行业和消费需求,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细分品类产业周期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复合调味品行业政策

引导及鼓励政策持续出台

资料来源:发改委,卫健委,国务院,工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展前景

餐饮连锁化促渗透率提升

从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生产复合调味料产品的企业占调味品企业总数的80%以上。目前中国的复合调味品行业正处于较早期阶段,近些年因为产业升级、外卖外食餐饮业的发展,正逐渐步入快速增长阶段,渗透率有着巨大提升空间。

2022年各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四川省人民政府

欧美日韩经济发展起步较早,调味品市场发展多年较为成熟,这些国家以使用复合调味品为主,2020年美国、日本、韩国复合调味品占比分别为73%、66%和59%,而中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仅为26%。日本、韩国和中国的饮食习惯相当,中国参照日韩的渗透率进行比较,可预计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至少存在一倍以上的发展空间。B端餐饮连锁化趋势对复合调味品需求、C端家庭人口数量缩小带来的“核心家庭化”等原因,导致了“做饭不经济”现象。此外,越来越多90后、00后作为“烹饪小白”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较大,这些都为巨大市场增量作出贡献。复合调味品行业是一片蓝海,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复合调味品五大盈利因素

复合调味品行业决定盈利能力的因素包括成长、基础、核心、防御及扩张五个方面。以下依次对五个决定因素进行解析:

新品研发、激励机制。单品模式是行业中以复合调味品起家的公司普遍运用的模式。此类公司多为地方性知名品牌,立足优质大单品,在其本土地区具有极高渗透度。在产品矩阵中,此类公司主要有 1-2 款大单品,并以大单品为核心纵向迭代,始终保持产品竞争力,同时推出差异化产品扩容SKU,渗透更多细分市场。

产品为王,口味粘性塑造品牌粘性。味蕾具有粘性,发展初期品牌影响力弱,但依靠产品口味建立起粘性后品牌粘性增强。经过调味的食物进入口腔与分布在舌上的味蕾接触后,味神经将味道信息传给大脑形成味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对饮食的消费习惯,而从调味品的粘性来看,越复合的调味品口味粘性越强。这种粘性对于企业建立品牌至关重要。

管理层赋能、盈利能力。传统调味平台型公司发展复调料也存在多项短板,主要在于品牌固有印象拖累,经销商推新动力不足以及产品运营思路差异。从下游经销商调研反馈看,部分龙头公司给予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低至 6-7%左右,在此基础上代理更多新品将进一步压低经销商利润。此外,产品运营上,传统调味龙头对复调料产品细分品类切入不足。   

复合调味品五大盈利因素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品牌打造、产能扩容。由于我国调味品企业多是从传统调味品企业发展而来,总体上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品牌较弱。但是,随着食品安全和食品标准的逐步完善,调味品行业格局不断变化,行业的重组并购也一直在进行,尤其以外资收购居多。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巨大前景吸引了欧美、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得益于良好的品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调味品业务发展良好。中国调味品行业内以中小企业居多,但是国内的调味品企业品牌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得到强化,如海天味业、恒顺醋业、加加食品等。   

渠道建设。我国调味品主要用于餐饮业、食品加工工业和家庭厨房三个方面。目前,我国调味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主要包括:1、经销商渠道;2、商超渠道;3、特通渠道;4、电子商务渠道。上述渠道的运营差异明显,随着场需求选择的多样化,市场营销渠道也随之多样化。

复合调味品产业链环节

中游与下游品牌深度绑定

供应链模式中,复调料生产商与下游餐饮端品牌深度绑定。餐饮端的品牌优势为上游配套的复调料供应商推出的产品免去品牌打造和消费者认同的过程,同时优势餐饮品牌做背书有效增强消费者选购时与竞品对比时的竞争力。

复合调味品产业链环节展示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产业链上游

种植、养殖及包装业影响成本

在产业链上游环节,原料成本和加工费用直接影响到利润空间。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参与者是复合调味品原材料的供应商,涉及种植业、养殖业、食品添加剂加工制造业以及包装行业等多个行业。复合调味品原材料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其原材料成本占比均超过 70%。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复合调味品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产品的利润空间。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产业链中游

研发、生产及物流决定利润

在中游环节,加工业主要在研发,生产与物流环节实现加价。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中游主体是复合调味品制造商,其主要是根据配方将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加工制造成复合调味品。其中,复合调味品配方的研发创新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研发环节:配方的研发直接影响着产品最终的味道和功能等,也决定了产品能否获得目标消费者的认可以及能否在市场中畅销,因此配方的研发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生产环节:生产环节对企业生产加工的机械化程度自动化水平要求高

认证环节:经过 ISO9001、BRC 等一系列认证,建立完善的生产设施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制,以降低生产过程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概率。

安全环节:食品市场准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食品添加剂标准、食品标识与标签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复合调味品加工制造企业应及时应对法规与标准的改变。

运输环节:运输与存储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性质和保质时间进行分配,减少损失。

出售环节:烹饪便捷化及饮食健康化诉求高度相似,即居民生活快节奏化。

复合调味品产品流程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产业链下游

实体渠道为主,超市零售最多

在复合调味品产业链下游环节,餐饮消费成为消耗主力,消费者线上渠道购买趋势显著上升。复合调味品行业产业链下游涉及复合调味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其中销售渠道包括商超、便利店、百货店等线下渠道,以及淘宝、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现阶段,复合调味品主要销售渠道为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占比较小。

消费是调味品产业链的终端环节,零售渠道占比反映了企业的主要销售路径。现阶段,中国调味品零售渠道主要集中在超市与食杂店,占比分别为48.1%和 28.9%,大卖场占比为13.9%,线上渠道占比8.7%,便利店渠道仅为0.3%;超市及食杂店等线下渠道构成调味品行业主流零售渠道。   

2022年中国调味品零售渠道占比

信息来源:中国调味品协会,融中信息整理

华东地域分析

品类竞争激烈,酱油最受欢迎

在华东地区的复合调味品发展方面,酱油类调味品最受华东地域消费者欢迎,品牌间竞争激烈,各品类调味品促销力度大;在品牌中,海天食品在调味品铺货面积上具有领先优势。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华西地域分析

榨菜最受欢迎,促销力度偏低

在华西地区,榨菜是最受欢迎的调味品品类,吉香居在细分行业内铺货面积领先,整体行业促销力度较其他地区偏低。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华北地域分析

耗油最受欢迎,货龄普遍较高

华北地区的各调味品品牌具有铺货面积大,扩散范围广的特点;耗油类调味品在地区最受欢迎;在地域竞争格局方面,鲁花品牌在华北地区的大部分调味品品类中铺货面积处于领先地位且在零售端陈列位置较好。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东北地域分析

料酒最受欢迎,地区品牌较多

东北地域的区域品牌表现突出,以北康、巧媳妇等为代表的地区品牌均占有一定铺货面积且陈列位置较好。在行业竞争格局方面,海天在酱油及耗油的铺货面积上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料酒上布局方面,厨邦、鲁花、王致和及居必六料酒均有铺货,其中王致和、居必六品牌陈列位置较为突出,地区以料酒类调味品最受消费者欢迎。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西南地域分析

底料类最受欢迎,地区品牌强势

西南地区的调味品行业受饮食习惯影响,火锅底料更受当地市场欢迎,品牌间竞争激烈,新品牌不断涌现,老品牌中天味食品的底料产品铺货面积领先于行业;酱油细分品类中,以地区性品牌铺货面积最大,厨邦、李锦记品牌其次。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头部企业比较维度

多因素筑起核心竞争力

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正经历高速扩张阶段,C 端群体消费习惯逐渐培育成型,B 端成本压力和餐饮连锁化趋势推动需求提升,行业内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具有品牌、规模、研发、渠道等优势。在企业分析部分,从以下维度为衡量标准,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复合调味品行业中的头部复合调味品企业: 

复合调味品企业比较模型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当前中国在复合调味品行业各细分品类的龙头企业及代表性产品构成如下: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

天味食品企业分析

天味成立于1993 年,深耕西南市场 20 余年,作为西南地区老牌火锅底料和川调品牌,天味旗下产品已初具口味粘性。从淘宝搜索销量排名中可见,“好人家”酸菜鱼调料人气较高。

根植西南,川味复合调味料产品优势明显。天味食品主营川味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和销售,2023年火锅底料业务收入达12.2亿元,占比为38.8%;川式菜品调料 业务收入15.2亿元,收入占比为 48.3%,两部分业务合计占 87.1%。公司在川式麻辣口味火锅底料、川菜复合调味料产品研发推广方面优势突出,在鱼调料品类上领先地位明确。

不断开拓业务模式,多渠道拓宽营收。公司依托深耕行业多年经验和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逐步向连锁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了以经销商为主,定制餐调、新零售、直营商超为辅的营销架构。2023年公司定制餐调渠道规模达3.19 亿元,较上年上涨32.2%,受益于公司较早布局,伴随市场开拓,客户数量和规模将不断增长,将持续为公司贡献稳定、长期的收益。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天味食品2023年报

颐海国际企业分析

2007年颐海是以为海底捞门店服务起家,依靠海底捞餐饮强品牌效应,以及基于“海底捞”品牌经营的经验积极孵化新品牌,形成以火锅底料 为核心,家庭川调、即食酱和休闲食品的联动发展的产品矩阵,其中火锅底料品类为其营收主力。颐海背靠海底捞强品牌做大细分品类大单品。

火锅龙头地位稳固,降本促进利润增长。2017-2019公司营收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分别为 16.46亿元/26.81亿元/42.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1.31%/62.88%/59.71%,收入规模领先天味食品和日辰股份;随着海底捞门店数量扩张的放缓与对经济效率低的门店的关停,2020年开始公司的营收增速逐渐放缓,营业收入在2020年至2023年分别为53.60亿元、59.43亿元、61.47亿元以及61.48亿元。2023年度尽管颐海国际营收规模基本维持不变,但企业通过对各环节进行降本增效赋能,毛利润同比实现4.72%的增长。作为海底捞独家火锅底料供应商,公司享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产品主要定位中高端,在中高端火锅底料市场一枝独秀,2019年市占率一度高达 34.7%。

公司在产品品类上不断拓宽,方便速食营收已超两成。颐海国际于2017年开始进入方便速食领域,2023年该部分业务收入已达13亿元,占公司营收的 21.2%。公司激励政策优越,产品研发上,推行“产品项目制”,鼓励员工自主创新,不断丰富公司产品矩阵;销售人员激励上,引入“合伙人裂变制”,鼓励销售合伙人培养优秀的徒弟合伙人共同分享利润,深度绑定合伙人团队的利益;经销商激励上,不断提升配送服务效率和满意度,实现精细化管理。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颐海国际2023年报

日辰股股企业分析

日辰股份成立于 2001 年,是国内最早的专业复合调味料生产商之一,主要生产酱汁类调味料、粉体类调味料以及少量食品添加剂,旨在为食品加工企业、连锁餐饮企业 提供专业的调味解决方案,包括配方研发、精细化应用,以及标准化的生产。其主要目标市场包括调理食品(主要是鸡肉)的出口和内销市场、国内餐饮尤其是连锁餐饮市场以及国内复合调味料终端消费市场。

定制复合调味料龙头企业,盈利能力突出。公司最初为日本食品服务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定制复合调味料龙头企业。公司主要面向 B 端客户进行定制化生产,公司 90%以上产品是为客户专门定制生产,同时公司还通过自有品牌“味之物语”直接面向零售市场销售。作为定制复合调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将充分享有行业景气红利。2B模式下,公司与客户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和圣农发展、正大集团、味千中国、呷哺呷哺等大企业、大品牌形成稳定合作关系,这部分客中户更关注定制产品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和风味的独特性。受益于连锁餐饮企业标准化、定制化需求的提升,餐饮渠道的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助推公司收入规模迅速提升。

资料来源:融中信息整理,日晨股份2023年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