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entialist问:假如人生只剩下一件事会怎样?

Essentialist问:假如人生只剩下一件事会怎样?
2024年01月31日 23:10 长岛劳拉拉
  • “‘The idea that we can have it all and do it all’已经变成一个座右铭,让全人类都上瘾,甚至中毒了。”

  • 曾几何时,成功反倒成为了失败的催化剂。“Success has become a catalyst for failure” 成功之后的包袱、社交包袱和having it all的心态,正成为加速失败的催化剂。

  •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和学校教育“能者多劳”、“多做就会受到嘉奖”,“高效率的结果就是马不停蹄地做事情”。然而这种我们意识观念,认为自己有能力兼任所有的工作,就是让会游泳的人溺水的浅水区。

解读Essentialism

01

今天的分享其实是一些偏个人化的分享总结,因为我知道大家所有人在各行各业的工作量都很大,日程很紧张辛苦,我期望在年初,1月份不知不觉的已经过去的时候,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和一些生活感悟。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叫做Essentialism或者叫做#Essentialist。

作者Greg McKeown是全球最受欢迎的作家和演说家之一,他撰写的《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被 Goodreads 评选为“在你一生中,最值得阅读关于领导力和成功的书籍”。

尤其是我最近频繁的穿梭在亚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在这些国家沉浸式的生活体验,更让我感受到Essentialist和NonEssentialist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什么是Essentialist,要从下面的概念开始说起:

“The idea that we can have it all and do it all”

已经变成一个座右铭,让全人类都上瘾,甚至中毒了。对于女性而言,既要女权、家庭、事业;对于男人而言,事业、Self Esteem、成功的人脉社交圈,MBA、投资组合统统要兼顾;甚至有很多亚洲男性开始倡导“patriarchal society”父权社会,认为可以拥有无限多的子女、家庭等多条支线。这也是我在亚洲很具有“文化冲击”的一个发现。一些令我非常震惊的家庭结构,却在东亚变成常态化,不得不说,亚洲很多国家的上层社会正逐渐退化成“父权社会”。

这种Having it all的思维在亚洲的体现更为明显,因为人力成本相对较低。

任何人力、劳动都有一个所谓的价格,这让我们的选择变得更多,可选择的便利变得更多。亚洲的优点是It’s available. 缺点是It’s too available. 随时随地可以叫出来的朋友,没有宵禁和禁烟禁酒的政策,和管理相对宽松的文娱行业。所以Having it all完全不是神话,甚至是很多成功企业家的目标。

这个观念也影响了每一个人,这个观念在广告中,在歌词里,在企业里和女权主义的世界里被大力宣传。体现在招聘新人的JD(Job Description)当中,体现在大学生申请的要求和孩子们日渐内卷的多种多样的才艺当中。多元化的才艺、投资组合、股票组合,为的是某一个爱好或者投资失败了之后,能有其他的投资组合帮你“托底”,这既是一种看似合理的保险,更是一种“内卷”。

在读《Essentialism》之前,其实Going to the essential, minimize the rest of the nonessentials并不是一个新发明的概念了。但是以下的概念其实是我第一次听到:

“Success has become a catalyst for failure” 成功之后的包袱、社交包袱和having it all的心态,正成为加速失败的催化剂。

因为曾经事业上的一环已经取得了超于常人的突破和收获,于是连带这种自信和原动力,就自以为在其他机遇和挑战下,会收获一样的成功和幸运。自然而然地,也被暴露在更多的合作机会、所谓的“战略合作”,因此会陷入人类大脑的本能缺陷Jim Colins称之为“Undisciplined pursuit of more”。因为贪婪、追求了过多的目标,因此陷入事业和生活没有重点的惯性。

看起表面上是追求了更多,Pursuing for more, 但却Achieve less and worse. 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失焦”,找不到自己全力以赴和“All in”的事业,所以自己的事业愈发没有重心,最终陷入平庸。把本应专注在一个生意上的时间,平均分十份,分到不同的10个优先级比较高的事情上,然而一个人的能力和willpower有限,10个竹篮分别打了一点点水,没有一个事业被早就成有明显突破口的阶段。每一项工作都是浅尝辄止。

Essentialist和

NonEssentialist的本质区别?

那么这本书当中强调的ESSENTIALISM,本质主义(者),或者其实我们也可以翻译成“第一性原则”的拥戴者。也许是Essentialist最好的翻译。其实我暂时还没有找到这个英文单字的最好翻译,暂且在下文一并用英文原文来代表。

以下这张图表现了Essentialist和NonEssentialist之间的区别。

前者有侧重点的,找到The one thing同时全力以赴的去为单一目标,也就是Singular focus而努力,把精力集中在那最有效的20%上,甚至是10%、5%的目标上,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成果。简单来说,就是“少数关键的事情,常常产生大部分的影响”。

就像是,一个班级里可能有20%的学生能够拿到80%的奖学金,或者一个公司80%的销售额可能来自于20%的关键客户。

同样的逻辑和解释来自于佩拉脱的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大约80%的效果来自20%的原因。简言之,大部分结果往往由少数关键因素产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带来同等的结果。

而NonEssentialist认为,任何机会都是好机会,尝试做一切事情。在选择2件事情的面前,有自以为的信心,在选择的过程中说:“I can do that one as well, i can do both”。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和学校教育“多做就会受到嘉奖”,“高效率的结果就是多做事情”,“能者多劳”。然而这种我们意识观念,认为自己有能力兼任的工作,就是让会游泳的人溺水的浅水区。

于是当所有事情的权重一样的时候,所有事都变得同等不重要;当所有事情都被赋予一样的“优先级”之后,就等同于所有事情都没有优先级。

Priority的复数形式?

所以还有一个概念比较有意思,就是Priority(优先级)的词汇的出现,party就是它在16世纪它是刚刚出现英文刚刚出现的时候,它只有单数的这种形式,它只是作为单数的形式存在。等到200年之后,我们现在比如说机械包括制造业效率更高的时候才出现了 priority的复数形式“Priorities

所以我总结了作者所说的NonEssentialist(非本质者)的几个特点

  1. 尝试做一切事情:他们通常不会选择放弃任何机会或任务,认为每件事都同等重要。

  2.  反应式行为(Reactive Not Proactive):非本质主义者往往对外界的要求和压力做出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优先级来决定行动。

  3. 忙碌而非生产:他们总是很忙,但这种忙碌并不总是转化为有效的结果。

  4. 优先级不明确:由于试图做太多事情,他们往往无法明确哪些是最重要的任务。

如何解决这种抓不住重点失焦的问题呢?

真正的essentialist坚持三个原则: “I choose to,” “Only a few things really matter,” and “I can do any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这个目标需要三步来完成:

Explore—-Eliminate—-Execution

01.

 Explore

Explore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环节,是通过开放式的态度去“探索”、“尝试”,看自己对事业的热情,自己究竟在什么类型的工作或爱好上受到最多的启发。问自己一个问题:“What do I feel inspired the most among everything?”

以divergence的心态去探索自己可能感兴趣,或者0-10分里面,你感兴趣程度在6分以上的事情。

02.

Eliminate

这一步骤涉及决定放弃哪些事情。这不仅仅是说“不”,而是有意识地去除那些非必要的任务和责任。例如,假设你是一个项目经理,你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包括会议、邮件回复、项目监督等。在消除阶段,你可能会决定取消那些不必要的会议,停止回复与项目无关的邮件,专注于那些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的几个任务。

要记住,当你在2个重要事件当中做选择的时候,最可怕的回答是“well 我觉得2件我都可以兼顾,这有什么难的?”但讽刺的是,其实你想要同时做的两件事,可能其中一件,甚至2件可能都不重要。

摒弃噪音的环节,其实你可以听到你内心发出这样的声音:“I choose to,” “Only a few things really matter,” and “I can do any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发出这些声音帮助我们摆脱对不重要事物的困扰,让我们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

03.

 Execution

这一步也比较好理解,“执行”。

这最后一步是关于如何有效地执行那些经过筛选的重要事务。它要求制定清晰的计划和策略,以确保能够专注且高效地完成这些任务。这不仅仅是关乎work hard,更重要的是根据二八法则:Work smart。

本质来讲

调整你的Routine是关键

02

作者Gred Mcknown的论点是:通过建立一个Routine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大脑不加思索的,在潜意识里驱除噪音,找到最精华,也就是最“Essential”的部分,也就是:Being an essentialist.

我其实觉得无意识的这种状态的操作也好,包括比如说家里人的一些本能的保护、我们认定的一些价值,其实这些都是跟我们日常当中的rituals和这些入境是有关系,让一个让一种技能或者让一种思维方式和脑回路成为一种习惯,其实是需要大量的入侵,就是让我们日常当中的这些纠正去作为一个训练,才能够去加强大脑当中的这种回路的记忆,包括我们对一种运动的认知,怎么我们可能一个球飞过来的球它球速太快,你没有办法在大脑当中做很迅速的计算,到底它会弹到哪里,到底它的力道是在哪里,但是我们会通过经验和肌肉反应,很快做出一个决定。我觉得这个其实不仅仅存在于运动当中,它其实也存在于很多business,还有很多life decision当中。

通过routine ritual和习惯的力量,让大脑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脑回路,然后不费力气地,习惯成自然。

最后一句话:Being an essentialist can be every effortless, once you get there.

Enjoy the free ride!

核心会员分享

03

对于我上面的内容,我的核心会员群的朋友们也都很有共鸣,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下面就是我们整理过的大家的发言,欢迎大家来讨论。

Lexy:我现在在创业,非常感同身受。有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感觉到危险,但行为上已经停不下来,每天很忙很累,但都不记得,感觉什么也没有做,陷入失焦状态。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回以前那种做什么事情都很充实,很聚焦的状态。

Alex:我反而觉得失焦是对于过度focus状态的一种保护。因为我总是容易找到一件事情全力去做,而失焦之后,能让我忘记最近在做什么,什么都不想反而让我舒服一些。另外,我很认同priority的观点:国人很容易各种卷,什么都想要做好,但实际可能什么都做不好。因此我认为如果做生意,给客户一个选择extra value就好,能把这一个事情做好就够了。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人生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我自己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会去钓鱼。这个活动能帮助我把功利心放下,把不具有功利性的东西也安排进生活,让我们不要太重视结果,也要享受过程。

莫诺湖:我认为认知决定行动,给大家分享认知的四个维度“unknown known”这个概念,具体可以看下图片。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迷茫,是没有认清现在遇到的问题到底是“unknown known”里面的哪个维度。如果我们能看清并定义问题的性质,就可以找到修正和完善它的方法。

浩翔:我非常赞同很多很棒的灵感并非来自8小时的工作时间,而是在这之外。我也推荐一本书,叫做《Think and grow rich》。里面讲的是,我们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都写下来,每天起来都要看一遍,不断提醒自己,下意识去相信并去行动,你的目标就会实现。

Calendar:作为公司里的螺丝钉,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感觉:每天都过得很焦虑,越焦虑越想玩手机,然后越玩手机越焦虑。我是如何从这个状态里面脱离出来的呢?第一步,我是科学调整自己的routine,就是好好吃饭,睡觉和锻炼。能做好一件事情,就能保证一天的生活质量。这里推荐给大家Andrew Huberman的podcast作为健康生活的指南。第二步就是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自我试错。比如坚持打球,拍视频,找一些事情做,记录下来再做反馈调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