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没存在感的安徽,逆袭成中部崛起第一省

最没存在感的安徽,逆袭成中部崛起第一省
2023年07月27日 09:22 互联网那些事

本文由互联网那些事原创出品

某种程度上,省内市与市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一个省份发展的关键,其中安徽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地图上看,安徽其实是散装的,整个省份被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域之间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情感上,没有核心和共同聚焦点,三个地段之间的割裂极其严重。

比如,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能够连接的城市只有一个六安,淮北被秦岭淮河隔断,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则自成一线,顺长江而下。

这也就导致省会没有影响力,也不具备辐射能力,省会周围没有经济较强的城市。但在省份边缘出现了强市,跟其他省份的强市出现了跨省份的抱团行为。

随着近年的发展,受到周边省份产业迁入发展的影响,产业系数开始大幅增长。据悉,2021年安徽省重点项目的投资60%来自长三角的企业,是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

一、千亿产业的延伸之地

虽然安徽是最近10来年才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但发展效果十分显著。

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制造业GDP增加值超1万亿,全国排名第10位,晋级第一方阵;合肥市也跻身新一线城市之列。

更重要的是,安徽最近10年以来,经济的最大成就就是“芜滁马宣”的经济崛起,从而使得安徽省会合肥基本上实现了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地理连片。

根据安徽省公布的2019年经济发展的表现来看,芜湖、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四城的经济体量分别达到3618.26亿、2909.1亿、2111亿、1561.3亿,人均GDP为96538元、70712元、90329元、58961元(按2018年末常住人口计算)。

滁州也成为了2019年人均跨越1万美元大关的又一个中国地级市,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向安徽的外溢,以及南京都市圈的构建。

也就是说,滁马芜宣四市,以不到1300万的人口总量,在经济体量上已经超过1万亿人民币,人均GDP已经超越1万美元。

整体看,将这个数据对比苏南浙北地区等三角核心区,算不上亮眼,但是放在全国范围内,非沿海省份里,做到市与市之间连续富裕地带的,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

这是由于接近南京发展延伸过来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安徽相比很多其他省份,在先天的发展条件上更加优越。

例如与南京接壤的苏滁产业园, 四分之一是外企占比很大,而其他大部分则是上海、苏州、浙江发展而来的企业居多。

可以说是承接沪上制造业转移,也是因为那时候普通制造业苏州已经进不去了,于是在2018左右很多制造业把企业搬到安徽。

既然要讨论到安徽本地的制造业发展,那么江淮运河项目实际上功不可没,因为原材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就很重要了,很多地区就是因为地理原因所限制,导致制造业无法发展。

截止2019年,累计有8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安徽设立162家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增速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

其中,更早一些的时候,2017年安徽居全国第6、中部第2位,2018年(9.3%)居全国第4、中部第1位,创近四年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

甚至如今放眼一看,安徽满是国际知名企业的身影,如格力电器、美的电器、奇瑞控股、江淮汽车、京东方光电、科大讯飞、比亚迪、大众、蔚来等等。

而这些企业的存在,也扎扎实实的加强了安徽制造业的基础,提升了安徽制造业的层次和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发展的可能性。

也让安徽得以拥有“创新之城”、“能源之都”、“材料之都”的标签。

通过安徽发展数据得知,当下安徽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都超1万亿元,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有1台是安徽制造。

另外,芯片、显示屏、新能源汽车都是当下热门的制造业。根据中安在线数据显示,2023年1-4月,安徽全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高达62.63万辆,均居全国第四。

为此,回过头来看,安徽本质上和江苏有点类似,都是一个散装省份,虽然散装省份的省会,行政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但是反而是这种散装省会,更容易催生出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相对健康的经济模式。

就整体发展来看,安徽的数据足够好看,然而换成与中部六大省会之间的PK,合肥却成了最不被看好的省会。

数据来源:中安在线

二、“中国第一风投机构”,大打翻身仗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中的“腰板”,中部地区覆盖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拥有10.7%的国土面积,26.6%的常住人口,但论发展质量,比不上东部;论发展速度,又不如西部。

如果以GDP总量给六个省会排个序,武汉一直独占鳌头,长沙其二,合肥已经排至第四。

在中部六省会中,与其他城市不亲近的合肥,从来都是不上不下,也是不近长江水路的合肥,被冠上了不被看好的发展标签。

但以第一个中部崛起十年发展来看,虽然排名未变,但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的经济体量越来越接近。同时,西不及河南郑州,东不及江苏南京,对自身的发展做了大量规划的合肥,增速异常的明显。

合肥的GDP从2009年的2102亿增加到2018年的7823亿,增幅高达272.17%。这背后,既有2011年合肥吞并原巢湖市两个区县的因素,也有合肥自身发展迅猛的原因。

最早的时候,在1970年合肥提出“举全市之力倾尽资源”支持中国科大落地合肥,于是中科大成为了一一所落地合肥的985院校。

而中科大也给合肥带来了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三大技术。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中科大赋予了合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基因,不过这也仅仅是合肥走出的第一步。

近15年来,合肥也对众多落地本地的企业进行过大规模的投资。其中包括京东方、晶合集成、合肥长鑫、蔚来中国等。

图片来源:网易文创

而单笔高达1500亿元的投资,也导致合肥被冠上了“中国第一风投机构”的标签,但事实证明了,这个风险合肥押对了。

就拿京东方来说,京东方的到来,直接补齐了合肥家电产业链中液晶屏的最后一块板,这不仅将合肥带到了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的位置上,也整体提升了家电行业的升级。

根据合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合肥六大主导产业增加19.8%,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薪资增长高达32.4%。

而家用电器也已经从2008年的300亿元产值,提升至2021年的900亿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发布“2020年城市GDP百强榜”中,合肥市成功跻身“百亿俱乐部”。随着合肥跨入“万亿俱乐部”,合肥这座黑马城市名声越来越大。

而被耽搁也太久的城市地铁,也终于修缮完毕。如果从三孝口下车,就能够清楚地发现,修了几年的地铁线,早已四通八达。

可以说,合肥依靠自身扎扎实实的努力,实现了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发展任务。

图片来源:网易文创

三、鲜为人知的安徽龙虾产业链

身处两江交汇、通达四海之地的安徽,还具有丰富的龙虾产业链。

整体看,最火热的是蚌埠的蚂蚱街。最早在1994年的时候,蚂虾街的龙虾店只有4家,经过三年的发展就达到了17家。

随着蚂蚱街龙虾店的增加,小龙虾也因此火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只要外地人来蚌埠就一定会去蚂虾街。

在人流的涌动下,1998年蚂虾街已经成为整个安徽省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彼时,在小龙虾的产业中,潜江和盱眙还极少被人提及。

在小龙虾集散地逐渐增大后,仅仅到2002年蚂虾街的日吞客量就达到了三四万人次,虾店也从最初的17家发展到了六七十家。

原因在于,安徽的龙虾在长三角的销售优势十分明显。根据调查显示,安徽省小龙虾有近60%销往长三角地区,占长三角市场份额的25%左右。

事实上不仅是蚌埠,合肥的龙虾产业链也发展得很蓬勃。

数据显示,合肥市城区品牌龙虾餐饮店160余家,年消费龙虾达8500吨,全市各类龙虾大排档1500余家龙虾产业销售额超过亿元。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养殖龙虾的合作社,还是经营龙虾的餐饮店,合肥的数量都不输武汉、长沙,这两个“网红”龙虾城市。

根据数据显示,湖北省去年产量92.5万吨,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4.27%,安徽省位第二,年产量34.98万吨,比2018年增长60.8%,是我国小龙虾养殖5个主产省份中增幅最大的省份。

安徽省小龙虾的养殖面积也位居全国第二,面积达397万亩。

图片来源:网易文创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安徽也拥有一定基础的龙虾规模化加工的优势。

从规模化加工看,小龙虾规模化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五省,其中安徽省规模化加工厂有14人,加工量3.5万吨,全国排名第五。

总的来说,相对于过去的旧工业城市,拥有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产业的安徽,正在逐渐成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的一份子。

参考:

虾友:年产量34.98万吨!安徽小龙虾产量全国排名第二

蚌埠日报:安徽蚌埠:“小龙虾”金字招牌是如何炼成的

Jenkin:安徽的制造业“逆袭”

地道风物:中国最没存在感的省会,但逢“赌”必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