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铁府的别样柔情

《留住记忆 留住乡愁》系列纪录片拍摄散记

陪我的省一起出圈

屈建龙 作品

这里是千年铁府,万里荫城

人工智能确实是个宝。春节前后,人工智能DeepSeek和宇树机器人火遍全国,甚至火出国门,一时间风头无两。我也在春节假期期间下载和使用了DeepSeek,感觉明显比之前的其他产品聪明了许多,用起来也特别顺手。

总摄影师马正也推崇这个工具,对它赞不绝口。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我们两个都已经退休,却还能站在时代潮头,抢先使用新型工具,也算是不甘落伍吧。

看到网上那么多新闻,把这个工具说得神乎其神,说它将取代哪些行业,淘汰哪几类岗位,我有点担忧了。工具再先进,终归还是个工具。人工智能再聪明,毕竟还不能成为或替代人类。就像切菜的菜刀,炒菜的炒瓢,只是人手中使用的工具而已。它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类,而是能代替人类从事一些简单重复危险的活儿,需要思考、需要情感等主观感受的事儿,还需要人类自己来完成。

我把之前完成的纪录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平遥县梁村》的解说词交给DeepSeek,请它按照不同要求重新改写。改写了五次,每次都有新意,概括总结能力也到位,但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也不符合我本人的文字风格。后来看到冯远征接受记者采访所说的话,我恍然大悟:人工智能质量很高,但缺乏人的温度。这就是人与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所以冯远征说:“AI可以带来机遇,但抢不了我们的饭碗”。

我们复工了

这是春节后发生的事,等过了正月这个最寒冷的季节,我们摄制组复工了。这一次拍摄的对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荫城镇。这个镇子位于长治市上党区,被称为“千年铁府,万里荫城”。

出发前,导演欧志强就已经熟练地运用DeepSeek,形成了一个拍摄脚本,脚本大开大合,完成了对荫城古镇的时空折叠。通过微距拍摄、动画复原、全息投影等技术,构建古今对话的“四维古镇”。有细节,有场面,有人物,有故事,安排得相当出色。

民国时期荫城镇久举办商业传习所

荫城镇之所以被称为千年铁府,是因为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全国最大的生产铁货交易集散地。荫城镇北临淘河,南倚雄山,煤炭和铁矿资源丰富。民间有“荫城铁,荫城炭,离了荫城不能干”的谚语。

夏商周时,这里就开始挖煤冶铁。春秋时期,冶铸技术娴熟。汉代就成为上党地区的冶铁中心,设置铁官,常驻铁商。唐宋明清四朝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货生产交易集散地,荫城铁货,行销天下,走出国门,名扬四海。鼎盛时期,荫城铁货年交易量多达1000余万两白银,为荫城赢得“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美誉。

这是人们收集的铁矿石

荫城铁货涵盖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祭祀礼器和军事器械,分类细密,品种万千,应有尽有。荫城及周边各村都有拿手绝活和名特产品。比如荫城的椽钉,人称三绝——上尺绝,上秤绝,入木绝;横河的娃娃绳每挂100环,重半斤;桑梓的铁勺锻黄铜,入水不生锈,做菜不变味;窟窿庄的铁锅坚硬光滑,做饭不结锅巴;琚寨的贾字号菜刀锋利耐用,大峪的铁叶柔韧如纸,石炭峪的铁砧结实耐用等等。

外地的客商慕名而来,从这里采购铁货,运往全国各地。从而造就了荫城成为闻名华夏的商贸重镇。千百年来,这里一直店铺林立,货积如山,商贾云集,骡马成行。明清时期,镇上的铁庄、货栈、商行、当铺和旅店多达400余家,京津、口外、江南、两广等地常驻客商500多人。“日夜驼铃响,骡马排成行。骆驼送货到口外,黄金白银滚滚来”成为荫城镇真实形象的生动写照。所以,一进入荫城镇,到处都是“千年铁府,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招牌。虽然盛况不再,但这些店铺以及客商所建的院子大多保存下来,荫城镇也因此先后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是我用手机拍的荫城雪景,拉低了摄制组的水平。

进入荫城的拍摄从一场雪开始。虽然已经进入3月,但今年的气候有点反常。该冷时不冷,该暖和时却下雪了。一场纷纷扬扬的雪,潇潇洒洒地落在荫城古建筑的顶上,给略显沧桑的房屋披上一层雪衣,有点冷酷,又有点深沉。

这样的古建筑,在摄影师纪泽陆和李久民眼里,是不可多得的素材,两人拿着设备在街巷里拍得不亦乐乎。有建筑,有历史,有故事,还得有人物。拍摄纪录片,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们山西经济日报长治站站长冯毅松也来到拍摄现场,他帮我们邀请来上党文旅公司导游从业者侯新雨,配合我们的拍摄。在荫城镇古建筑的几个明显的特点前,侯新雨驻足讲解,为我们一一介绍石柱托梁、高阶扣瓦、出厦遮雨、石阶挡水、插板当门这些别具特色的建筑。

边打铁边唱秧歌,形成独具特色的荫城干板秧歌。

经过一天的实地探访,我给荫城镇的解说词定下基调:铁的坚硬与冷酷,时光的柔软与温情。坚硬与冰冷的铁,赋予了这座小镇与众不同的气质,成就了自唐至清全国最大的铁货集散地。时光是柔软与温暖的,它并没有把往昔的辉煌与荣光悉数抹去,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给世人留下追忆历史的线索。

于是,我给纪录片写下这样的开头:“时间是会自己开口说话的。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打铁人干板秧歌的吆喝声,在这一刻,化身为唤醒千年古镇的节拍器。太行深处,雄山之麓,陶水之滨,一座古镇以铁为魂,熔铸千年文明。”

文化学者刘智帮我们打开三圣堂大门。

纪录片登场的第二个人物,其实是DeepSeek给我们安排的,但起初我们并不知情。刚到的第一天探访三圣堂时,有个工作人员专程来给我们开门。第二天上党文旅派来一位长者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才发现是同一个人。更吃惊的是后来,当我们拍摄完有关他的内容后,回驻地看DeepSeek给我们提供的拍摄脚本,我们恍然大悟,他就是脚本里给我们安排的文化学者刘智。

虽然DeepSeek提供了脚本,但我们挖掘得比它深多了。我们跟随着刘智,来到他从小生活的老宅子里。刘家在荫城镇不可小觑,有“东刘西李南董北赵”之称。时间的秘密就藏在建筑里。刘智家的老宅子是明代建筑,当年正房就有13间,还有仪门,显然是一个大户人家。刘家的对面,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干板秧歌打铁院,虽然院门紧锁,昔日的打铁汉子不知所踪,铿锵的秧歌声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透过门缝,甚至仅仅从门前走过,也能感受到当年热闹的场面和欢乐的氛围。

不过,我们的遗憾很快就被弥补。在荫城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刚的协调下,我们拍摄到了荫城人打铁的名场面,听到了当年流传甚广的打板秧歌。“太阳出来有一杆杆高,漫山遍野鸟语花香,今日里我心情好,叫上嫂嫂去打酸枣,叮当叮当叮当当。”

当代乡贤李宇平给我们讲述他家祖宅门口的抱鼓石。

第三个人物是元末四部尚书李惟馨的19代孙李宇平。这个85岁的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他给我们讲了李家门前抱鼓石的故事,还带着我们到尚书院,讲述当年的历史。遥想当年,荫城人李惟馨告老还乡,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也许故乡早已今非昔比,但在他的眼里,还是过去的模样。

李惟馨邀请同样当过尚书的杜斅和董诚在荫城结社,叙旧讲学,重振雄山书院,人称“雄山三老”。雄山三老对荫城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后人分析,雄山书院的兴起,影响了荫城商人的文化取向。这从他们居所的门匾上可以窥见一斑。比如“日中而市”,语出《易经》,意思是在太阳最高的中午时,商人们都会聚集在市场上进行贸易活动。还有“里仁为美”,语出《论语》,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美。还有“敦行不怠”、“有无化居”、“光前裕后”等等,不一而足。

有意思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几家商铺的门匾各有千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永记铁庄”的招牌是用琉璃做的,历经几百年风雨,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熠熠生辉。“瑞盛钉店”的招牌是真正的金字招牌,描金的四个大字虽然不复当年的辉煌,但残留的金粉依然能折射出昔日的光彩。“阿那其居”是具有异域风情的招牌,荫城共有3处阿那其居,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拥有金字牌匾的院子。

段国强在院子里围炉煮茶,讲述他的收藏经历。

时间让每一个院子都有了自己的味道。段国强就在古镇上经营着这样一个院子。他在这个院子里开了一家乡村文化记忆馆,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古建筑构件陈列在这里。即便倾其所有,他也要孤注一掷。他努力地把乡土文化的记忆留在这里,努力地帮荫城人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与这里坚硬的铁器相比,他的所作所为总能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伴随着一场春雪的到来,伴随着这场春雪的消融,我们的拍摄进入尾声。我给纪录片《荫城镇》写下这样的结尾:“千年的炉火虽然已经熄灭,但千年铁府的记忆深深融入荫城人的血液。不论做什么,他们都有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以及成就一番事业的恒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