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边上,种田种出一片绿洲

在沙漠边上,种田种出一片绿洲
2024年05月31日 19:29 猫盟CFCA

猫盟豹乡田的愿景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乡村振兴”,如何能让老乡们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在本文里,我们请来了食通社的编辑王泽恩,为我们介绍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的范例。

2023年深秋的豹乡田©王烁

大家好,我是食通社的王泽恩。之前天乐老师跟我们分享过食通社的工作,你可以在之前的这篇文章里看到《什么?这些物种在灭绝?什么?拯救的办法就是吃了它们!》。我会用一些更具体的案例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农业去保护生物多样性。

唤起农田本身的活力

这位是我们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农友王鑫,他在北京大兴有一个农场叫“溪青农场”,这里最好吃、最有人气的产品是草莓。它的面积非常小,只有两个大棚,连大棚之间的土地加起来总共只有五亩,但是它展示了农业可以在很小的空间里恢复生物多样性。想了解关于这个农场的细节,你可以看食通社的这篇文章《务农十年:在细节里读懂自然》。

左上角吃豆角的毛毛虫感染了白僵菌,白僵菌可以杀死一些吃农作物的昆虫,所以对农业生产有利。熟悉有机农业的朋友可能知道,很多生物农药都使用白僵菌。在溪青农场,白僵菌是自发出现的。王鑫从2015年开始就在做生态农业的尝试,农场的土壤环境和微生物环境很健康,不同的生物能够达成平衡。即便出现了危害作物的虫子,也会有捕食者和寄生者来控制它,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干预。

右上角是作物的根系,上面有一圈雾蒙蒙的、白色的根毛。主流农业通过大水大肥的方式,让植物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但生态农业不会一下子给庄稼“强喂”大量的水肥,让植物的根系自由生长。农作物的根活性更强,植物也更健康。

下面的两个图是蜜蜂和瓢虫,是会提供生态服务的动物,在生态农场里,这些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很多都是原本就存在的。生态农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这些不同的生物达到一个相互制衡的状态。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之后,对他的整个农场管理,对农产品的质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营造多元化景观

集约化或者工业化的农业,往往会种植单一的作物,这和传统的套作或者轮作,以及多样化种植差距是很大的。也有一些有前瞻性的农民,也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改变。

我着重讲一下“桃花石生态农园”的案例,如果你只看照片的话,会觉得这个农园在哪里?你可能想不到,它是在新疆和田民丰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

农场主是图中的这位男性,他叫顿智,他从零几年就开始经营生态农园,农场面积一共有700多亩,主要出产的经济作物是枣。这个农场枣树的种植密度是常规的八分之一,缩减种植密度,可以保证每一棵枣树的根系充分伸展。枣树中间留了很多的草,保持了一个比较原始的环境。行间留草可以保持水土,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这个农场虽然在改造自然,但它并没有“把沙漠变成绿洲”(猫盟常讲,荒漠也是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功能的)。这个农场也有一部分保留了原本的沙地,生长着沙漠植物。

上面的图左上角远处朦胧的背景是防风林,是原生的乔木,顿智在做农场设计的时候,就把这些原生植物保留下来营造防风带。和田民丰的风沙非常厉害,可能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有沙尘暴,但是到农场之后,你会明显感觉到沙尘变小了。

顿智是一个非常喜欢鸟,也非常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人,所以他在农场里安排了湿地给动物栖息。像左边这个小池塘,有很多两栖类在里面定居,也有很多鸟在里面生活。右边是来农场觅食的鹤。他的农场既有沙漠,又有耕地,还有小型的湿地,还有一些原生的灌木丛,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景观

保护农业种质

农业集约化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是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锐减。猫盟讲到生物多样性,大多是说保护野生动物,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农作物和它们的野生近缘种,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范畴之内。

关注农业和食物信息的朋友可能知道,真菌导致的香蕉枯萎病正在严重威胁香蕉农业。单一大规模种植的种植园,真菌很容易就把整个香蕉园都给感染了。如果大规模种植单一品种的生产方式持续下去的话,可能以后我们就没有香蕉可吃了。所以农业种质资源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上的东西,它真实地在影响日常的饮食选择,和消费市场的多样性。 

我下面想跟大家分享位于云南丽江石头城的参与式选育种团队。

国对保护种质资源的政策规定,主要强调种子库的保护,但是在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民或者说社区,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个方向。

照片里的这位女性是育种团队的一个骨干人员,她后面的这些架子上面摆的,都是当地收集来的谷物传统品种。农民不光是从自己生活的社区,也从丽江周边一些社区,收集传统的种子品种。他们把种子放在一个种子银行里,农民也可以来银行借种子去种,这样就可以持续更新。种子必须要不断繁育更新,才能保持银行里一直有活种子存货,他们让村里、寨子里的人都参与到种子的态保护当中。

关心气候变化的人,近期肯定对极端天气有切身的感受。老品种保育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虑,就是收集适合本地水土和气候的种子。它们比广泛推广的商品化品种适应性更强。种植这些庄稼,可以提升社区应对极端气候的韧性。想了解农业如何适应极端气候,你可以读这篇文章:《“地种百样不靠天”:中国山地农民如何韧性应对气候变化?》。

上面这个图,右下角绿色齿轮上写着“恢复传统农耕智慧”,这是什么意思?商业化的高产品种,它的培育方向其实一开始就是和大量的化肥农药,大量的农资投入相适配的。但是很多传统品种,其实是不耐受高浓度农药和化肥的,它们比较适应农家肥、天然有机肥。所以传统的耕作方式更适合它们。

类似的例子还有河北省的王金庄村,这里的“旱作石堰梯田系统”,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村也有种子银行,收集了171个传统作物品种。

召集每一个人的力量

 刚刚我们讲了很多食农系统跟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到生物多样性,可能觉得它是一个非常“high level”,非常“高级”的事,需要全球政府协力去达成共识。但是,我们通过农田生态系统,或者说农业的角度去看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候,农民才是最最重要的主体。他们是最一线的,是真正脚踏着土地,一日复一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的人。

农民们是怎样认知这个议题的?当你们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说,“我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但他们的实践工作,确实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这张图展示了农业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如何合作,达成共同利益的。

左上角那个扇形是“构建健康食物系统”。在转向有机种植、转向生态农业的时候,农民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在特定的平台,比如像“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去出售,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围绕着“农夫市集”或生态社区店,以食物为契机,会建立起一些小的社群,大家都可以吃到有机生产的农产品,他们都受益于这种生物多样性农业。

右上角是“杂草和病虫害控制”。刚刚我在讲溪青农场的时候,其实有提到过一些生态环境控制虫害的例子。其实很多农场主会发现,通过绿肥还田、多样化种植、轮作和套作等手段,可以省下很多田间管理,使用化学药品的成本。比如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寄生物和捕食者,自然就有控制虫害的作用。这些治理农田的方法也是很吃功夫的,需要日复一日地琢磨,不停地试错,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有很多传统农耕的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

分离种植多种作物,可以减少虫害的损失 ©猫盟

右下角是“多样化种植”。其实我刚才也讲到过,我们通过保育适应本地水土和气候的品种,能够增强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前年夏天我们去广西拜访一个种水稻的农友,当时广西非常干旱,农友发现传统老品种水稻比周边的常规种植的水稻表现要好一些。关于广西的老品种保护,你还可以读《一位瑶族农民和他的45种水稻》这篇文章。

左下角是“健康的土壤”。这也是许多从事生态种植农友最终的目的,当你着力去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土壤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大规模单一化种植的一些农业公司,可能种了一段时间之后,土地就不能继续种庄稼了,要撂荒好多年才能恢复。大规模种植的管理方式,包括它的病害,让土地承受了非常多的负担,也给之后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生物多样性农业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我的目的不是从土地里攫取最大的收益,我不要求最多的产量,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就能够让它可持续地产出农产品。如果你土地的环境整体是健康的话,对土壤的整个微生物环境,和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猫盟和志愿者们在做种地的准备 ©大猫

我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农民为什么愿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可能并不是因为听了那些“高屋建瓴”的论述,而是在实践和生产当中,发现了生物多样性农业对自己的好处,这种积极效益是多面的,农人跟其他人,比如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大家都会从中得益。通过农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可以支持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