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师潘灵辉的多面人生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

麻醉医师潘灵辉的多面人生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
2024年12月20日 11:21 医师报社

访谈专家:潘灵辉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对话者:张艳萍《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

一边忐忑不安抖着脚,一边又迫不及待的见到老师或领导的急速敲门,这是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潘灵辉所带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甚至是共事多年的同事在上门求教或请示工作前心理建设的场景,也是他对学生、对下属严格要求的缩影。

与敲门前的紧张完全不同,经过与老师的交流沟通,学生们返回时都是满满的笑脸。“进去时总是担心自己准备不足而被批评,但老师在工作那么忙的情况下,仍能留出时间对我们进行指导,在内心深处,我们都非常庆幸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既是学生,又是同事的麻醉学科副主任裴圣琳教授告诉医师报记者,即使再难再想不明白的问题,一到老师那里都迎刃而解了。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潘灵辉教授深知,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完成好学习计划,才能在学业上不断进步,找到人生与学术的正确方向。正因如此,他所带的博士生能通过毕业并获得学位。“我们要培养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为了毕业混个文凭”。这是潘灵辉对学生的要求。

不仅如此,潘灵辉深耕医学专业科技前沿领域,致力于“围术期器官功能损伤与保护”的基础应用研究,并获得了多项国际科研奖项和多个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用精湛的医术和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尊敬,被授予“广西区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带领团队在广西持续开展了长达11年的心肺复苏公益培训,足迹遍布90余个单位,成功培训了10万余人次,惠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广大学生、社区居民等各类社会人群。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下,潘灵辉无疑是众多医学璀璨明星中的一员:他以其独特的领导风范、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照亮了无数人的生命之路。

严肃的外表之下,作为医院管理者,作为临床麻醉医师,作为老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9月的一次机会,医师报记者有幸走近潘灵辉的精神世界。

初心如磐 医学之路启程

选择从医,到高中时奋力拼搏走进象牙塔,曾经所经历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十年,现在回想起来,潘灵辉仍觉得那是塑造并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关键。

潘灵辉的医学之旅,始于家庭的一场变故。他的母亲在40多岁时不幸患上宫颈癌,幸运的是,经过治疗,母亲几乎完全康复,未受疾病太大影响。正是那位为母亲带来新生的医生,成为了潘灵辉心中医学之路的启明星。也是从那时候起,一颗从医的种子在潘灵辉心底悄然萌芽,他渴望像那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一样,掌握妙手回春的本领,用自己的双手去拯救更多像母亲一样的患者。还记得一考上大学,潘灵辉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这位亦师亦友的医生。

学生时代的潘灵辉十分调皮。初中时,他因偏科在大年初一被老师叫去训话。高中时期,因为对电视剧的痴迷,一度影响到出早操,每天都靠班主任掀被子才起床做操。真正点醒他的,还是班主任那句“你语文达不到一定水平,人家是不会要你的”,这如同一记警钟,将他从沉迷中唤醒。自此之后,潘灵辉奋起直追,随着语文成绩的提高,他的整体成绩节节攀升,为高考一路过关斩将提供无限动力,最终考入广西医科大学,开启了医学逐梦之旅。

科研引领 医教研的深度融合

从一名医学“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广西医学高层次人才麻醉学/重症医学领军人物,潘灵辉深刻认识到,在临床实践中,精准识别并解决痛点,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如何从临床找到痛点,并加以解决?如何练就医学科学家的头脑?在教学、临床和科研的融合方面,潘灵辉始终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将实际诊疗中的挑战转化为科研探索的动力。

例如,临床麻醉或者手术可能导致多种器官损伤,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苏醒迟缓或无法苏醒的情况,或者出现肺部感染、肺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也有老年患者在做完手术后不认识自己的亲人了,这种认知功能障碍怎么预防,如何治疗?针对这些临床问题所引出的围手术期器官保护高深课题,正是教学、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的关键所在。通过这种融合,能够提出诸多科学问题、设想或者科学假说,进而确立研究方向并解决这些医疗挑战。

从2015年开始,潘灵辉和团队致力于对肺损伤进行深入研究。其间,一位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生命垂危。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潘灵辉带领团队迅速展开分析,找出了手术后病人肺部感染的诸多因素,包括手术前合并肺功能不好、手术过程管理不善等。通过对这位患者的救治与后续研究,团队不仅深化了对肺损伤机制的认知,还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

他们从应激性肺损伤、病毒性肺损伤、细菌性肺损伤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斩获多项科研奖项,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在全国麻醉肿瘤的排名中取得第2名,2018年到2022年,全国麻醉学术领域学术影响力排名41名。

“获得这么多国内科研奖项,是不是您逼出来的”,当记者提问时,潘灵辉肯定地回答:“开始是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己也会从中找到乐趣,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享受。”

一切探索与研究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提升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上。在新冠疫情期间,潘灵辉团队利用研究成果,成功救治了众多患者,没有一例死亡。他们采取提高免疫力、抗炎治疗、改善气道通道等方法,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看到那些在鬼门关走一圈的重症患者,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逐渐脱离危险、重获新生时,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脸上都写满自豪。

在临床与科研的征途中不断攀登,潘灵辉以其在肿瘤麻醉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得到国内学术界同行的认可,被推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分会的候任主委,他将以此为新的动力源泉,引领自己的团队并携手全国的肿瘤麻醉同道,不断开拓进取,共同探索未知,再攀医学高峰。

铸魂育人 导师之路的责任担当

作为医学院校导师,潘灵辉首先致力于点亮学生心中的精神灯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责任感深深植根于每位学子的心田。

在塑造学生精神面貌的同时,潘灵辉深知,仅有精神指引是不够的,具体的学业指导同样至关重要。因此,从学业规划到研究方向,再到成长路径,潘灵辉都会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

潘灵辉要求学生入校即思考并初步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一年级下学期时,最终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计划。这一年的预热中,就是他和学生反复探讨、论证的过程,并不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专业前景、未来发展有了了解、感兴趣,确保能够顺利且出色地完成学业。

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精准有效的指导,潘灵辉将学生按学历层次分为博士后组、博士组、硕士组,并按年级细分。在一个132个人的教学群,他坚持每月组织学生召开组会,要求每位学生就个人研究进展进行汇报。那些因紧张抖脚敲门的场景,往往是学生为了在汇报中展现出最佳状态,积极争取的“额外指导”。

在组会上,对于那些研究进展缓慢或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学生,他会毫不留情提出严厉批评,以此激励学生更加努力。潘灵辉绝不允许学生盲目的带着问题而来,仅仅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解答与教导。他的学生则欣慰于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样能促使自己快速成长,走出校园后能独当一面,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公益先行 心肺复苏的燎原之火

为医,要成为怎样的医者?医院文化,该如何打造?潘灵辉坚持“在身边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故事培养人”的做法。他带领团队在广西开展的心肺复苏公益培训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始于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的号召,11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广西90余个单位,培训了10万余人次……

没有经费、没有团队、没有设备……一项公益活动的起步或许容易,但持之以恒却困难重重。潘灵辉深信这是一项对百姓福祉有着深远意义的事业,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为生命点亮希望之光。为此,他不仅动员了自身所在医院的资源,还积极邀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同行们共同参与,携手组建团队,并致力于师资力量的培养。目前,这一培训项目已经成功推广至乡镇卫生院,惠及更广泛的基层医疗领域。

努力已见成效。在一个偏远小镇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人突然倒地,心跳骤停。幸运的是,当地刚好有一位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年轻人,他毫不犹豫地运用所学心肺复苏技能,对老人进行紧急施救。最终,老人恢复了心跳,为后续的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样成功救治的案例还有很多,他们的行为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还相继被学习强国、人民政协报、广西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在国家卫健委主办的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大赛中,他们的项目也荣获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怎样让心肺复苏的公益之路更好燎原?潘灵辉仍在深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师资培训的力量,以及如何进一步壮大公益团队等问题。

领导风范 人才培养的战略眼光

“人才培养应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同时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只专注于临床而忽视科研,那么这个人就像一个只会动手的木匠,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与创新;反之,如果只醉心于科研而脱离临床实践,那么这位医生就如同一个脱离了实践土壤的研究员,难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作为职场的管理者,潘灵辉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在潘灵辉主导下,其所在的医院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人才政策,搭建起以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为主的人才金字塔,创新构建了ORTCC管理模型下的“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实力,更在行业内树立了典范,荣获2023年度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

在构建医院高素质、高效能人才体系的过程中,潘灵辉尤为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干部队伍作为单位的先锋队,潘灵辉始终对他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每一名干部都成为表率。正如他所言,对干部必须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不留情面。“虽然有时我感觉批评太重了,应该给人留点面子,可是面子给的次数多了,惰性就出来了,我认为严格要求是推动干部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潘灵辉表示,这和对下属的关心、人情味是两回事。

独特习惯 医学人生的别样色彩

如果说对干部的要求是严格的话,那么潘灵辉对自己的要求则近乎苛刻:每晚,一杯茶与一台手提电脑便是他的工作伙伴,他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早上靠闹钟起床,每天起床必须洗澡,他说这样能让自己快速恢复清醒状态。潘灵辉说,白天的时间属于工作,必须全力以赴;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要善于利用做自己的事情,包括指导学生、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制做课件以及看书充电等。

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下班后的时间的利用情况。潘灵辉对此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是这么要求学生的。

人的精神世界无疑是复杂的,社会角色的分配亦呈现多样性。潘灵辉作为一名临床麻醉医生,其身份远不止于对医疗工作有着极致追求的专业人士;他还是一位备受学生敬仰的导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他也是医院的管理者,带领团队在健康事业的道路上不懈奋斗;他是一位拒绝随波逐流,洒脱追求理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多重角色的转换中,构成了潘灵辉多味人生、多面人生的丰富画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