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安宁疗护拍成“自嗨”|两部“临终关怀”电影的启示

别把安宁疗护拍成“自嗨”|两部“临终关怀”电影的启示
2024年07月01日 10:31 医师报社

今年6月份,在我国上映了两部“临终关怀”的电影,笔者作为安宁疗护的从业者观看了这两部片子:6月8日,在南京,观看了《最后的,最初的》;6月13日,我在南京观看了《来日皆方长》的路演,但说句实话,这部电影的部分场景我并没有看懂,但观影后,我们和这部电影的导演郭柯和片中的音乐治疗师刘小天进行了现场互动,才对这部电影中的场景有了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6月27日下午,我在武汉第二次观看了电影《来日皆方长》。

  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包括症状控制舒适照护人文关怀三大部分,其中,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是基础和重点,没有做好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是不可能做好人文关怀的,因此,我们认为,症状控制和舒适照护是“雪中送炭”,而人文关怀是“锦上添花”。

这两部电影我三次观看,是出于专业的原因,也是出于对安宁疗护的关注。但这两部“临终关怀”影片,拍摄的是临终的患者,有人关注这是让人欣慰的,但观片后发现,这两部片子没有多少“临终关怀”的内容,给人的印象就是陪伴或音乐治疗就是“临终关怀”。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展示“临终关怀”,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应该说,陪伴和音乐治疗只是“临终关怀”的一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小,如果把它们称为“临终关怀”,就有点以偏概全了。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部电影应该定位为临终陪伴和音乐治疗,而不应定位为“临终关怀”。

在我国,已经将“临终关怀”一词规范地称为安宁疗护了,但我国受传统生死观的影响,安宁疗护在我国的开展并不顺利,同时,我国每年有1000万以上的死亡人口,这些去世的人中只有0.3%左右的人可以享受安宁疗护服务,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质量并不高。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安宁疗护工作的开展,在社会层面也引起了关注,影视关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电影的拍摄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电影的票房是考核电影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我们在与主创团队的交流时,他们也明确地提出,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控制,他们的音乐治疗是很难进行的,但要展示生命末期患者的痛苦,有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不适,从而影响票房,直接影响了投资回报。

尽管这类影片的拍摄是有难度的,也是很难把握度的,要在影视效果和投资回报上都取得成功,又要符合安宁疗护的专业特点,确实是有难度的,但为了追求回报而违背了专业理念,这样的影片就没有意义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类题材是有获得成功的例子,如:2021年开年爆红电影数易烊千玺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票房破11亿。2022年9月26日,在《人生大事》结束最后一天公映时,收获票房17.12亿。因此,只要我们找好切入点,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

但最近上映的这两部影片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最后的,最初的》上映后只在几个大城市里上映,而且一个城市基本上只上映一场;《来日皆方长》的情况稍好,但上映半个月,也只取得了26万的票房,按这个票房推算,观影者很难超过1万人。据了解,这些观影者多数是安宁疗护和影视传媒专业的从业者,自掏腰包的观影者并不多。如果一部影片最后成为从业者的“自嗨”行为,就很难起到传播和普及的作用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后,我很感谢导演能够关注安宁疗护的题材,但如何更好的表现安宁疗护的本质,确保方向正确,这是需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同时,需要深入地体验生活,感悟安宁疗护服务的精髓,这样才能拍出满意的影片,才能取得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我期待有更多的编剧和导演能够关注安宁疗护,为我国的安宁疗护作出贡献。

(供稿/南京和怡韩府山安宁疗护中心主任医师 | 纪光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