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实在论:关于因果、目的和心智的精密理论

重塑实在论:关于因果、目的和心智的精密理论
2024年06月28日 00:00 哲学园

书名

《重塑实在论:关于因果、目的和心智的精密理论》

Realism Regained: an Exact Theory of Causation, Teleology, and the Mind

作者

(美国)Robert C.Koons

译者

顿新国、张建军

出版社名称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6月

前言

因果作用,即原因到结果的关系,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哲学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在逻辑实证主义时代这一主题被相对忽视之后,随着哲学家们接连不断提出关于这种或那种现象的“因果理论”,20世纪后期见证了因果兴趣之复兴。这些现象诸如指称与意义、同一性与持续性、感知与知识、信息与表征。同时,包括模态逻辑(可能性与必然性的逻辑)、概率理论、部分学(整体与部分的理论)、可废止逻辑或“非单调”逻辑(在表征常识推理的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而来)以及部分性语义学(最著名的是巴威斯、佩里和埃切曼迪的情境理论)在内的形式学科的发展,为一种精密而全面的因果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时至今日,关于因果作用的形式说明一直囿于大卫·休谟所肇始的经验主义视域。这样的因果说明把因果概念边缘化(使因果概念依赖我们对时空位置、主观条件、经验及经验知识等理论装置的在先理解),从而与认识论和心智哲学中已经非常流行的一些因果理论相抵牾,这些流行的因果理论要求因果扮演核心而非派生的角色。在本书中,我(利用前段中所提到的技术性工具)构建了一种非休谟的或实在论的因果理论我将表明这种说明如何让现有因果理论及其突出问题清楚地呈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我将勾勒一种仅利用相当少量初始元素的形而上学理论,它包含关于这些元索的容易理解的数学理论,以及用这些元素对取自常识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广泛现象的精确说明。这些现象包括信息、目的性和生物功能、心理表征、可感受性和心理因果、逻辑、数学和理论科学知识、时空结构、物理客体的同一性和持续性、伦理价值的本性和客观性。

我提出一种可称作“自然主义”的规范性维度的说明,即对理解意向性和伦理都非常根本的正确性和适当往标准的说明。该说明以德雷斯克(Dreske)、斯坦普(Stampe)、米尼肯(Millikan)和其他人近期关于目的论规范理论的工作为基础,并对之作了改进。同时,本书的部分论证针对一种隘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我们需要承认许多(非物理)状态而非仅仅是物理状态的存在,对此我提供了七种论证路线。特别地,我们必须承认模态事实的存在,包括逻辑事实、数学事实和自然的必然性。通过将这些模态事实引人因果范围,我解释了我们何以可能获得关于它们的信息。从而,我能捍卫下述意义的实在论立场——既包含传统真理符合论的某种变体,又包含这样一种本体论,其中心理状态、可感受性、数和集合、客观规范和模态事实都是一等公民。

1997年春季学期,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大学研究院的教师研究课题使得完成本书得以可能。该学期的大部分时间我在布卢明顿访问,感谢在此期间邓恩、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和高级研究院给我的支持。感谢古普塔和罗森博格,他们对本书的初稿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反馈意见。巴威斯为本书所使用的形式框架和情境理论提供了启迪。在本课题开始之际,巴威斯教授特别慷慨地付出大量时间,给我很大激励。巴威斯教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我非常怀念他。

我对我的老师们深怀感激。他们是牛津奥瑞尔学院的査尔斯、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亚当斯、卡普兰和马丁。特别地,我对我的博士生导师伯奇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通过和德克萨斯大学自然主义读书会的波尼瓦、雷特尔、约尔和索萨进行讨论,本书几章的初稿得到很大改进。同事阿什尔对我关于非单调推理的想法的展开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在奥斯汀的岁月中,宋教授一直指导着我,使我对柏拉图晚期哲学的当代相关性有所领悟。毛翊女士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两位匿名评审给了非常有益的反馈意见。感谢编辑欧林对课题的不懈支持。最后,感谢我的妻子黛比的耐心与支持。

罗伯特·C. 孔斯

奥斯汀·德克萨斯

1999年8月

中文版前言

衷心感谢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和顿新国教授为本书中译所做的出色工作。本书能在汉语世界面世,是我莫大的荣誉。

本书运用当代分析哲学的许多资源,诸如模态逻辑、情境理论、非单调推理、非标准模型等,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动力因和目的因进行了精密理论刻画。这两种因果形式都在当代哲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核心角色,但用来理解因果作用的全面逻辑框架的发展却一直滞后。在语言哲学中,自索尔·克里普克在上世纪70年代的开拓性工作以来,关于指称与意义的因果理论不断成长在与之并行的心智哲学领域,特别是关于感知、知识、意向和行动的理论中,因果理论也与日俱增。另外,在关于知识(普兰廷加)、意向性(米尼肯和德雷斯克)和伦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德行伦理)的目的论说明形式中,目的因或目的论研究也获得了复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当代哲学家开始不满意现存的各种逻辑工具,包括经典谓词逻辑、模态逻辑以及(由罗伯特·斯塔尔纳克和大卫·刘易斯发展的)反事实或虚拟条件句逻辑。因果和目的论的反事实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短暂流行之后,便陷入不断增长的有力反驳的包围之中。而在本书中,我以斯坦福大学的巴威斯和佩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情境理论作为基础。情境理论用包含部分性世界或“情境”的本体论补充标准模态逻辑。这使得我能使用三值或四值的非经典逻辑。我还利用了最近30年来相关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可废止逻辑或非单调逻辑成果。这些工具使我能精确地表征科学、常识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因果推理的独特逻辑性质。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前言

1导言

第Ⅰ部分 一个关于因果和信息的理论

2 走向统一的因果理论

3 情境理论与因果

4 一个决定论模型

5 一个非决定论模型

6 一个概率因果模型

7 高阶因果:作为原因的模态事实

8 因果的普遍性

9 关于信息与信息错误的理论

10 回顾与展望

第Ⅱ部分 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中的应用

11 概述

12 作为高阶因果的目的论

13 心理内容的因果理论

14 心理表征的目的论语义学

15 关于逻辑与数学认知的因果理论

16 心智的目的论理论

17 目的论的可靠论

18 持存实体及其同一性

19 幸福论与价值的客观性

20 作为品行目的论的道德理论

21 融贯的实在论是全面的实在论

附录A 部分性、模态和条件句附录B 因果演算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Robert C.Koons: 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主要从事哲学逻辑的研究,并且将其运用于长期的哲学问题中,包括形而上学、心灵哲学与意向性、语义学、政治哲学、元伦理学以及宗教哲学。著作《信念悖论与理性》于1994年获得研究所委员会颁发的Aarlt奖。他是Realism Regained的作者以及The Waning of Materialism的合编者。

译者简介

张建军,男,1963年1月生,河北沧州市人,回族。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8-)、博士生导师(2001-),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2003-)。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2004-),全国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2000-2014),全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2014-),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2008-)。1993年被评为“为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迄今,2000年、2015年两度获“金岳霖学术奖”,2007年获南京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09年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逻辑学课题组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认识论与辩证逻辑、逻辑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以上诸方向的交叉研究领域——逻辑悖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近年在学界倡导开展“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及逻辑社会学与逻辑文化学研究,并致力于“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情境实在论”与“悖境辩证法”的系统建构。

新国,男,湖北荆州人,汉族,逻辑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归纳逻辑、形式知识论。近年来出版专著2部,编、译著4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哲学动态》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CSSCI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全国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和江苏省逻辑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