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牯岭记游(上),1934年

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牯岭记游(上),1934年
2024年06月19日 23:18 -冯晓晖-

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全文较长,分上下两篇发布。

【本篇资料】

来源:《良友》第九十三期,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一日

标题:牯岭记游

作者:海戈

摄影:高学涵

出版: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

【背景说明】

《良友》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于1926年2月创刊,至1945年停刊,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画报。1945年后曾多次复刊,但影响已非从前。《良友》在民国时期的画报中刊行时间最长,其印刷精美,又极富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摄影史等多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良友》共出版174期,有20多期介绍了庐山及周边的风景名胜、社会生活、政治人物活动和军事战争等。编者对其中部分报道、图片进行了整理解读,分多篇发布。

本文是《良友》杂志唯一的长篇庐山游记。之前虽有很多对庐山的介绍,但都是风景或军政人物的照片集。

作者海戈,或为作家李济生(1917年—2022年12月30日)。李济生是巴金的弟弟,出生于成都,笔名有海戈、文慧、纪申等,作家、翻译家、上海文史馆馆员、原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曾担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

摄影高学涵,生平不详。

扫描版中个别文字难以确定,用虚缺号(□)替代。文中部分内容不合时宜,亦用虚缺号(□)取代。为便于阅读,编者做了少量分段处理。

【正文】

牯岭记游

【黄龙潭】

晨,学涵来喊,以昨日(七月九日)上山,舟车劳顿,遂睡得极香,漫应之,起床已逾十一钟。两腿作怪,能走和坐,而不可立,但游兴甚浓,饭后,便邀学涵与小袁出去,最初目的地,是赴仙人洞。上街买得照像片后,复至商务书馆购增订庐山指南一册,便顺着山路而下,直指黄龙潭。

「黄龙寺在牯岭南八里,潭在其下半里」指南上虽这样写着,但我们沿途仍得问人。从牯岭正街下去,是中路,在前归外人管理,现故为特区。多警察,颇尽职。沿溪行,偶见一松,喜其蓬勃,我坐其下石上,临泉水,学涵为摄一影。更前行,路道渐新,路牌有式辉路三字,当是江西省主席所新筑。巡山腰而下,约五里许,至交芦桥,桥下瀑布,虽小而曲。桥侧大石,有刻字:

『由芦林至牯岭,唯此路较平,但此路间横流往来多阻。丙寅夏,余在山养病,乃乞石于刘子成君,建桥以利交通。桥成,林君之夏题名,为交芦桥。去秋洪水暴发,桥圯,兹经黄龙寺主持青松重修,行人称便为。--民国十七年夏闽侯林森志』。

文不甚浏亮,言「丙寅,」「十七年」,「洪水,」「刘子,」「林君,」均待斟酌。但使我们知道这桥的历史,也是好的。过桥路数折而下,俯视,忽得黑瓦屋,眼光一新,诚适宜于此松杉丛植之处。惜来同均未入寺,以同游人究非同志也。

【解读】

庐山指南: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多个版本的《庐山指南》,其中1925年的《庐山指南》由陈云章、陈夏常编著。1933年,两人又重编了《庐山指南》,故被称为“增订”。

式辉路:熊式辉,1931年—1942年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如今人们从牯岭街到芦林湖、黄龙寺,都会走环山路。当年没有汽车道,庐山上都是石筑的行人道,从正街下来,沿着中路到河西路,在如今的庐山会议旧址(庐山人民剧院)旁有条石板路,在溪流旁。这条路起伏不多,很好走,曲曲折折就能绕到庐林大坝下。它就是式辉路,如今被称为回龙路。

交芦桥:交芦桥至今尚存,庐林大坝建成后,回龙路少有人走,这座桥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桥建于1926年,次年毁于山洪暴发,1928年重建。修建人为林森为民国政府主席,福建人,1909年由上海调至九江海关任文牍,开始秘密进行反清活动。辛亥革命中,他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

交芦桥石刻 图源:https://www.wikiloc.com/

【正文】

从寺前石级下,首观一大婆罗树,绕以木栏。如以人围之,非四人莫办。下一坡,尚有一株,略小,均高十余丈,皮作紫绛色,纹理细密,出枝极高。而细叶四垂,遮尽赤日,为我仅见之大木,平中老柏不递。可爱已极,隔栏摩娑久之,惜腿痛,不能遥立,以观全豹。树旁倘有一木,土人云是柏果,亦大,然比于婆罗,则嫌其矫操作态矣。树下石有字,刻:

晋僧昙诜手植婆罗宝树,已未七月长沙……许是清末的人干的罢。另刻一诗:

『溪声十里褴褛路,人影一潭水石风。嗔雪飘珠寒赤日,清缨濯足履黄童。枝桠不老前朝树,呵护犹须后世功。羊叔登临风日在,山花残放石榴红。』

此诗似从下而上,溪声十里,是直听到黄龙潭光景。虽不佳,亦是写实。惟石榴,曾留心,沿途不见,想是时间不对。作者,似为川人。

再下,路更曲,树石亦更妙。惜石上题字,不见佳者。又多佛家语,游山本是高兴而来,一定要劝人做和尚,颇嫌近宣传性质,稍杀风景。丛阴中,就崖石刻「降龙」两大字,下款为大明王士昌。想是以此恫制「黄龙」或「乌龙」,「神龙」之意。

我们从上而下,沿路的溪流,均汇于此,下去共有三潭,黄龙潭最近。我因足痛,扶杖而行,渐落后。小袁与学涵皆前进,欲趁日光摄影。我竟冒潭而过。道经乌龙潭,两潭皆隐在山谷中,不可见,而溪流夹行路侧,细审铺路石色,及石滩色,均有异:大抵从「黄龙」下者,石色黄,中且多杂色,均有异:大抵从「黄龙」下者,石色黄,中且多杂色纹;乌龙潭石白而带黑,其取名或由此。渐行,指路牌已变为「神龙宫故址」字样。左右阗无人,日光挂两峰巅,惧失道,但为佳景,想其下或有大瀑。

乌龙潭瀑布

竟前行。越二岭,翻下至深谷,得一桥,跨两山腰,抚栏望神龙潭之瀑。水分三四股,奔腾而下,阻于碎石,溅珠洒玉,不可方测。惜山中晴过久,山水未发,瀑不甚肥,雨时当更好看。盖桥前乱石嶙峋,足增水势。过桥,拾级行,是上天池路。疑过,不可归,途折趋下潭路,欲寻「龙宫故址。」侧脚步草石径,极舒畅,似有兽迹,久而无路时有枯藤碍挂衣履,无法可下,乃踏乱石,返潭前,大石上。一时潭声淙淙,云天幻化,雨山高峙,如为我作床柱,心荡然者久之!极捧潭水饮,甜而凉,较在汉市挥扇喝「四瓜四」之乐远甚。

汗止,复返寻乌龙潭,忽逢小袁跳乱石间,亦忍痛随之而跳。将至潭,遇数洋女人,在那儿赤身洗澡,不耐观。上黄龙潭坐焉。潭在暗谷中,仅侧有一长瀑,其下得广约二丈的空地承之,遂汇成潭。沙松石滑,深浅莫明。加以终日不见阳光,故水凉如冰,莫敢在此游泳。喜其洁,又饮数捧,神志顿清,几欲仰队石上,小袁数促始行。归途中遇林森先生。闻人云:主席住芦林山上,任何人皆可谒见。

【解读】

本段讲述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和神龙潭。关于三宝树,见《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谭延闿的庐山面目,1928年》。

如今三宝树之下仅有黄龙潭和乌龙潭,并无神龙潭。文中说的“神龙宫故址”,今在电站大坝之下的石门涧悬索桥。石门涧神龙宫瀑布,或许就是作者描写的神龙潭。只是由于电站大坝建成后,石门涧的水少了很多,瀑布也没有当年那么壮观了。

作者在回去的路上见到林森先生,因为林森就住在黄龙寺旁。林森别墅正式的称号是“国府行馆”,别号为“鹿野山房”。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传说中这座山谷曾有鹿群出没,黄龙寺一度被人们称为“鹿野禅林”。

关于林森与九江的故事参见编者写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8月1日 ·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庐山舍身崖(现名龙首崖)

(未完待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