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周斌——修水周氏大族

九江文史 | 周斌——修水周氏大族
2024年06月24日 22:37 -冯晓晖-

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我们修水有两座文化高峰,一是诗书双绝的黄庭坚,一是学贯中西的陈寅恪,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明朝的时候,祖孙四代五人出了两个右都御史、一个状元老师、五个诗人,它就是被时人称誉的宁州“双凤”周季麟、周季凤世家大族,这个家族也可以说是修水的第三座文化高峰。

修水 周氏宗祠

一、文胜落户分宁县

修水周姓主要是周如川三子周肇、周启、周綮的后裔,另外周姓“八维”支来自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其先祖周世杰南宋度宗时曾任岳州太守,卒于官所,葬于今岳阳市临湘县太平乡赤土塘,其子周文胜为南宋武略将军。

咸淳末年,盗贼乱匪四处蜂起,湖广军帅吴隆授予文胜为参谋,带兵到江西洪州分宁县平定匪乱。在镇压的同时,对乱匪进行招安,对不相信官府不愿招安的全部捉拿起来。大帅吴隆命令周文胜:这些人都是逆党,应当全部处死,你监督把他们全部杀死!周文胜回去之后深为叹息,想:杀死谋逆的人是不需要怜悯的,但这些人中就没有误入歧途的无辜的人吗?!他每晚都面北而跪,五体投地祷告上苍,祈求得到这些盗贼乱匪的真实情况,用来帮助分清这些人中哪些是货真价实的贼匪,哪些是蒙骗胁迫误入其中的平民,从而使平民得到昭雪。

周文胜通宵达旦地对这些人一个个进行审讯甄别,然后确定哪些应该杀死,哪些应该释放。几天下来,果然辨别了一千多人是被迫误入盗贼行列的,于是将其全部释放遣送回家。吴隆听了周文胜的汇报后彻底醒悟,心里暗暗地想,差点误杀一千多无辜的人。于是,将文胜留在分宁县,管理分宁县的一切事务。(见《义宁州志·名宦》)

修水 周家巷

周文胜留在分宁并摄县事后,在公务之余,留意山水名胜和风俗人情,左思右想之后,觉得蒙古铁骑南下一统江山是迟早的事情,而南宋朝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分宁山川深重,交通不便,但却山清水秀地沃水甘,在世道不靖之时,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躲乱避世的好地方,于是,将家从岳州迁居分宁。儿子长大以后,安排长子荣夫居住丁田(今县城黄田里),次子居住官塅百花洲(今西港镇湖弦)。荣夫、贤夫分别生天用、天福、天佑、天与。天用等四人生维大、维信、维仲、维新、维宁、维良、维琛、维德八人,这八人都是“维”字辈,故后人将周世杰后裔称为周姓“八维”支。

二、状元老师周仲彝

修水历史上没有出过状元,但却有一座状元桥。这座状元桥在宁州学宫前面的泮池上,其遗址在城北修水大桥头林业大楼的对面,现在已被各种建筑覆盖。

这座状元桥纪念的是状元黎淳。黎淳,号朴庵,湖南华容县人,出生于永乐二十一年,他是明朝270多年湖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中进士,殿试被皇帝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成化元年(1465年),黎淳为皇帝讲解经史,一年后,升任皇太子朱佑樘所在东宫的左谕德,负责对皇太子进行教育,并参与撰修《英宗实录》,因功擢升左庶子。

成化十三年,修成《续资治通鉴纳目》,升任掌管太子东宫内外事务的少詹事。次年升为吏部左侍郎。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即位,黎淳升任南京工部尚书,不久改任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年),以年老多病辞官回乡,被封一品荣禄大夫。不久病逝,终年70岁。孝宗赐祭葬,谥“文僖”。黎淳博学多才,尤以经史著称,除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外,著有《龙峰集》、《明试录》、《黎文僖集》等。

修水 宁州大院

一个湖南状元,和宁州有什么渊源呢?为什么宁州要修建状元桥来纪念他呢?

原来,黎淳随在宁县(此时修水县称宁县)为官的父亲在宁县生活学习了十年。这十年是九岁至十九岁,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其品行学问道德文章在这一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十年中,黎淳一直跟随周铭进行学习,周铭是黎淳这个状元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老师。

黎淳的父亲黎斌,“湖广华容人。宣德间,由岁贡授宁县丞。性清约,条陈厉害,多中时宜。署篆一年,祷雨立应,拯饥有方。督兵剿寇,皆平之。勤政不遗余力。清察逃户,遍历乡村,秋毫无扰。以内艰去,士民奏保夺情不果,立遗爱祠祀之。厥嗣黎淳毓孕修江,后大魁天下,官尚书,谥“文僖”。(《义宁州志名宦》)

从《义宁州志》中黎斌传记可以看出,黎斌虽然仅仅是一个县丞,县里面的二把手,但工作非常积极主动,上条陈切中时弊,祷雨立应,拯饥有方,剿寇凯旋,下乡公干秋毫无犯,在宁县十年,深得士民好评和拥护。黎斌母亲逝世,按规制必须守孝三年,宁县士民请求朝廷夺情留任,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宁县士民修建生祠祭祀他。

周铭,字仲彝,号可庵,宁县县城三王巷(今周家巷)人,是周文胜的六世孙。文胜生贤夫,贤夫生天与,天与生维良,维良生周瑾,周瑾生周铭。周铭的父亲周瑾也是官宦身份,曾经在新收服的交趾省(今越南北部)望江镇金场任大使,后来在交趾人的反叛中被交趾人杀死。

周铭从小就聪敏过人,知识渊博学问精深,尤其是非常精通《诗》、《书》、《春秋》三部经书。官府深知周铭品行正直,博学多才,学问渊深,加上父亲为国战死在交趾,于是将其作为孝廉向上推荐,但周铭却不领情,而在家居住,以教授课读学子为业。作为老师,周铭很有成就感,门下出了很多优秀学生,尤其是黎淳竟然考中了状元,因而《义宁州志》说:“及门之士多所成就,黎文僖公(黎淳)其一也。”

周铭在小的时候,送父亲去交趾上任,最后在紫石岭分别。长大之后,只要经过紫石岭就想到抛骨在异域他乡的父亲,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泪,很久很久之后才离开。母亲九十多岁,还是喜欢喝点味道醇厚的美酒,吃饭的时候,周铭都会把美酒摆到母亲的面前,晚上母亲睡觉之前也要给其倒上一杯。对待同母异父的弟弟,不仅关怀爱护备至,而且用心教导督促课读。周铭虽然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出类拔萃木秀于林,但却非常谨慎谦虚,经常提醒自己:我没有过人之处,凡是所有的作为,都是仅仅可以而已。因此自号“可庵”,并作《可庵记》自勉。

周铭交往的朋友都是“学问老成、端谨古朴之士”,像西安推官王琬、江陵训导匡泰、儒士冷清、士人陈郇兄弟。景泰、天顺、成化年间,宁县纂修县志,官府礼请周铭参加,他和儒士黄邦节、冷清、陈玦同事,自始至终做到不虚美、不隐恶、不诡辩、不抑抗,秉笔直书客观陈述,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阿附于人。七十五岁离世,著有《效颦》、《梅花百咏诗集》,因为孙子周季麟显贵,朝廷赠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荣衔。

《义宁州志》收录了周铭诗二首,现抄录于下。

云岭石横

礌礌幽岑幕幕云,垂阴布影弄氤氲。

若非洞口苍龙蛰,安得山头铁骑屯。

夜啸孤猿成独占,昼眠闲鹿谩平分。

也应变化为霖雨,润及山灵功莫论。

金鸡独石

不见黄金铸羽仪,空遗拳石已多时。

别从函谷关中去,归向扶桑树上啼。

道士叱来羊自起,将军射处虎何疑。

乾坤毓秀真如此,佳致还应入品题。

三、“双凤”父亲周叔襄

周铭的儿子周叔襄,是“双凤”世家中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继承了周铭品行正直,好学上进,博览群书,才高学深的优良传统,又深刻地影响了宁州“双凤”周季麟、周季凤兄弟。

周赞,字叔襄,号梅月,周铭长子。生于明宣德丙午年(1426)十二月二十一日戌时,殁于成化年间,具体时间不详。族谱对其评价只有简单的12字:“读书循礼,晦迹邱园,艺文载志。”从这12个字,我们可以读出一些信息,那就是周叔襄读了很多书,不仅从书本里知晓了遵循礼数的道理,还身体力行,口碑甚佳。由于读了很多书,因而能写出高质量并被传颂于一时的文章和诗词,还被载入州志。

虽然周叔襄学问渊博才高艺精,但却深受父亲周铭影响,无意科举仕进,而是遁迹山水寄情林泉,逍遥自在地过完了一生。周叔像迎娶了青田主簿陈近山的女儿陈氏,生下了季麟、季骢、季鹏、季凤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四个儿子中,最为闻达的是季麟和季凤,都是进士出身,都做到了地方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父亲周铭和周叔襄均因季麟季凤显贵,而被朝廷赠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荣衔。

《钦定四库全书》西河集卷七十七

周叔襄家境殷实资财丰裕,因而经常和文友骚客四处游玩,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义宁州志》收录了如下四首。

访丹霞道士不遇

欲究元元旨,来寻隐隐居。

鹤归松树晚,萤入竹林疏。

避俗门多掩,朝元席久虚。

丹霞还旧处,粉壁看新书。

经光法寺

特地叩禅关,禅关异俗寰。

鹤因巢树集,龙为听经还。

香袅烟霞里,钟鸣霄汉间。

浮生应罕到,一到一开颜。

游磨剑池

寻幽此日到仙家,磨剑池头景物赊。

千尺松杉参碧汉,半天楼阁绚丹霞。

夜闻白鹤归华表,时见青牛卧落花。

此去天台应咫尺,一溪流水泛胡麻。

过吴仙里有感

暂时不到吴仙境,一度经过一怆神。

禾黍已藏新狡兔,江山犹识旧贤人。

龙图宅废基犹在,仙子丹成井未湮。

宇宙茫茫无限意,落花啼鸟送残春。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

【读后记】

修水(包括武宁和铜鼓)是江西一个独特的文化高地,虽然历史上它长期归属于南昌,解放后又被划归九江,其实它是独立的。本篇也告诉我们,它与湖南的渊源有多深。近代最直接的例子:秋收起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