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热”后刮起“漆扇风”

“簪花热”后刮起“漆扇风”
2024年06月26日 08:31 海峡导报

“把扇子沿着水面缓慢旋转放下,完全沉入水中后迅速提起!”在湖里区海上世界集市的一家漆扇小摊前,摊主小胡正在示范制作漆扇。“哇!这个颜色太美了!”如开盲盒一般的制作过程,让围观群众发出阵阵惊叹。

    继非遗“簪花热”后,近两个月,在国内的各大旅游景点、古镇古街内又刮起了“漆扇风”。以水为引,以漆作画,就能让一把空白的扇子充满“诗情画意”。导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漆扇风”也吹到了厦门,不仅吹来了非遗工艺之美,更吹来了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

1

“漆扇风”吹到厦门有摊主一天卖出30余把

    “一桶清水、一把白扇、几滴大漆,再将扇面缓缓浸入水缸中……”在位于曾厝垵中山街的一家漆扇小摊前,摊主小刘正在为消费者制作漆扇。只见她先将蓝色、绿色的大漆滴入水中,再将白扇旋转浸入水中,一沉一提之间,大漆的斑斓色彩便在扇面上“翩翩起舞”,片刻间山川水影跃然纸上,方寸之间尽显国风之美。小刘说,扇子既可匀速旋转入水,也可左右滑动入水,也可垂直入水。入水摇晃方式的不同,会让色彩纹路有所不同。“一天大概能卖出将近20把,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是蓝绿配色,比较清爽,做出来很有夏天的感觉。”

    在曾厝垵,三五步就能看见一家漆扇摊,悬挂的漆扇宛如流动的历史画卷,给嘈杂的街巷增添了古朴而典雅的国风之美。

    漆扇的火爆程度,在沙坡尾也不例外。22日傍晚,导报记者来到位于沙坡尾的一家漆扇小摊前,店员表示:“今天的漆扇已经卖完了,卖出了30余把,明天会补货。”她表示,店内从5月底开始制作漆扇,到现在一个月已经卖出了500余把,前来制作漆扇的大多都是年轻的市民游客。

    23日下午,导报记者来到湖里区海上世界集市的一家漆扇小摊前,小摊前围满了前来制作漆扇的市民游客。摊主小胡介绍,自己是一名“95后”书法老师,从5月底开始摆摊,平时周末人多时,一天能卖出30余把。他将自己的书法特长与漆扇制作相结合,只见他提笔挥墨,在一把空白的扇面上缓缓写下“厦门——鼓浪琴声,白鹭和鸣”,扇面瞬间雅韵十足。

2

像变魔术一样,体验“出其不意”的快乐

    在亲手制作漆扇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漆的颜色、扇面印章等个性化元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专属漆扇作品。“95后”肖女士正拿着刚做好的漆扇打卡拍照。她说:“每一把的图案都是与众不同的,做出来效果很惊艳,像变魔术一样,19.9元的价格也比较合理。”正在体验漆扇制作的“00后”小刘则认为,漆扇符合年轻人当下追求新中式的想法,且颜色基本都是国风传统色系,漂出来的图案好似水墨画一样。

    来厦游客许女士则认为,除了扇面颜色和图案的“出其不意”给人带来的快乐之外,扇面上定制的印章也很有纪念意义,她选择了一把印有“厦门”二字的桃花扇作为这趟旅行的纪念品。

    导报记者注意到,还有不少厦门市民在家手作漆扇,有厦门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做漆扇讲究一半运气,一半人为,自己网购大漆颜料、准备水桶、搭配颜色,就能体验做漆扇的乐趣,哪怕“翻车”,也是一种快乐。

3

漆扇为何能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

    漆扇为何能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丽景分析,漆扇既传承了古老的东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是传统非遗与现代潮流的完美碰撞。一方面,漆扇是以扇子为载体,运用国家级非遗漆染工艺手工染制而成的艺术品,是基于非遗工艺的一种创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符合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消费者动手制作难度低,且制作出来的扇子独一无二,符合当下年轻人对个性的追求。不仅如此,漆扇还具有“社交属性”,不少年轻人将自己制作的漆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如何让漆扇更具“厦门特色”?郑丽景表示,可将扇面上的图案与厦门地标建筑相结合,制作成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亦可设置专属的“漆扇游路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造漆扇制作工坊、漆扇艺术馆等,让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进一步了解漆扇文化。

导报记者 陈婧琳 文/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