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本质:物质 - 信息平行世界

数字经济的本质:物质 - 信息平行世界
2024年02月07日 18:06 万博研究院

信息是整个宇宙运行的基础和动力。信息与宇宙同时诞生,在没有人类之前就有物质能量转换信息、动植物遗传信息;而有人类以后,人类就开始通过信息记录和描述物质世界,也通过信息来操纵和改变世界。

一、数字化技术,使信息成为人类改变世界的核心能力

当原始人发现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繁殖规律,这样的知识本身属于信息世界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物质财富——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财富创造。

又比如工业革命前后,人类发现了很多无机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这些知识本身也属于信息世界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物质财富——工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飞速增长。

在研发创意、知识教育、文化娱乐、信息传媒等非物质经济创造领域,其主要的价值创造都是在信息世界完成的。

比如迪士尼的各种人物、故事和场景,是一个创作于信息世界中的瑰丽宇宙,一旦被复制到物质世界,就形成美轮美奂的迪士尼乐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之间的交流、互动、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其交互方式也会越来越复杂:物质世界的每件东西,无论是电脑、智能手机、 AR/VR/MR头盔或眼镜、手表,还是智能汽车、电视机,或是电表、水表、冰箱、输变电终端等,都可以安装上传感器,赋予一个IP 地址或编码,然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然后人们就可以用这些数据跟踪、监控物质世界,甚至在这些数据被输入程序之后,进一步用人工智能指挥、控制、改变物质世界。

美国的苹果公司、中国的华为公司,都是先在信息世界完成研发设计,然后再寻找制造装配企业来完成物质制造。

以芯片的研发为例,芯片的系统架构设计、电路设计都是在专用的 EDA 软件中进行的,是一个完全的数字世界创造物,直到它通过了仿真环境的验证,才会将设计文件转换成 GDS( Graphics Display System,物理版图),交给芯片代工晶圆厂做成实际的芯片。

有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 MR 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人们在信息世界的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现在人们赖以交流、生活、工作的互联网平台,未来会逐步发展为各种虚拟现实平台,每个平台和世界都有不同的场景设计、人物关系、娱乐或生产活动,形成独立的生态。如同现在的互联网平台一样,未来人们将更多地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进行创作、研发活动,在元宇宙平台创建自由空间、执行任务,或与其他用户聊天,企业也可以在三维立体的互联网空间里从事研究、工作、销售商品。

不论是平面的互联网平台,还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三维立体的元宇宙平台,未来几乎所有研究工作都可以先在数字平行世界中进行创作、呈现、模拟、试验,然后再复制到现实世界。

在数字平行世界,科学家可以在几分钟内预测出一个典型蛋白质的结构,设计出更多“不存在”的蛋白质,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时间,创造出各种前所未见的新化合物,从中选择出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延长人类寿命的药物将开发得越来越快。

在数字平行世界,无论是设计一个工厂,还是设计高精度的零部件,甚至设计芯片,都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完成。甚至航空航天工作也要先在数字平行世界计算出各种数据,反复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然后才能进行现实世界中的航空和航天器的发射。在数字平行世界,人们还可以进行交通管理、体育训练、军事演习等各种社会场景试验。

数字平行世界,让信息成为人们改变世界的核心能力。

二、人工智能:从虚拟数字人到 AIGC

2018 年《时代》周刊选出了互联网最有影响力的 25 位人物,其中一位是 Lil Miquela——美国人工智能 Brud 公司2016 年推出的一个虚拟人,她在 Instagram 拥有数百万粉丝,她的人设是一位 19 岁的混血少女、模特和音乐家。

2020 年,中国有一位叫洛天依的虚拟数字人和京剧演员王佩瑜在央视合唱的一首《但愿人长久》,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1 年除夕之夜,洛天依登上央视春晚,与王源、月亮姐姐演出《听我说》;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洛天依再次重磅登场……自从 2012 年出道以来, 15 岁的洛天依已经演唱了一万多首原创歌曲,其中 90% 都是来自粉丝的创作。

所谓虚拟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合成图像技术生成的具有人类外貌、行为和交互能力的虚拟偶像。通常一个 3D的虚拟数字人,首先需要使用三维建模技术来生成数字形象,然后还需要基于文本生成对应的语音和动画,再将语音和动画合成视频。

美国的 Lil Miquela 和中国的洛天依,都是动漫风格的虚拟数字人的 3D 投影和声音的合成显示。也有完全模拟真人制作的非动漫风格的虚拟数字人,比如, 2023 年,多位创作者发布了“AI 孙燕姿”的演唱视频,据说可以以假乱真。在抖音、快手、腾讯视频等平台上,已经开始有经济学家用虚拟数字人发布内容。只要给虚拟数字人一段文字,他就可以根据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声音来生成一段演讲视频,这大大提高了经济学家们制作和发布视频的效率,可以更迅速、更加生动形象地发布他们的观点。类似的应用现在已经广泛地在各类互联网平台的新闻播报和广告播放中使用,只要有足够的问题内容输入,虚拟主播可以迅速导入内容,持续地进行视频播报。

然而,这样的新闻播报、电影、游戏、广告播放等的投影式的虚拟数字人,其实并不能自主生成内容,而是由背后的运营团队来操作,因而其简单的对话互动主要也不是人工智能驱动。2023 年,随着全球各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涌现,如果虚拟数字人能够接入大模型,并通过大模型自动生成更多内容或通过接入大模型与人们进行智能化语音互动交流,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华智冰就是一位“AI+3D 投影”的虚拟数字人,这位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推出的虚拟数字人,已经办理了学生证,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与那些虚拟主播、虚拟演员单纯模拟图像和声音并生成视频或 3D 投影不同,华智冰接入了上万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悟道 2.0”。在不断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华智冰不但会创作诗歌、绘画,还会学习编程,并将很快成为与众不同的“科研人员”——当虚拟现实技术遇上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才有了真正的独立交互和内容生成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虚拟现实世界会涌现出百万、千万、上亿的虚拟数字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 n 个数字分身,并用这些 AI 驱动的虚拟数字人来出席会议、发表演说、参与各种虚拟现实世界活动。企业用虚拟数字人来代言,政府用虚拟数字人来提供政务服务。虚拟现实世界会涌现出上亿的玩家和创作者,每个进入虚拟现实世界的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虚拟现实世界中的任务,或进行内容创作,或者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三、芯片与算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无论是虚拟数字人,还是 AIGC,都离不开相关的设计开发程序和计算、存储芯片。2022 年 8 月,英伟达发布了能帮助开发者更快构建高质量虚拟人的 Avatar 云引擎, 2023 年通用人工智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当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遇上人工智能,佛经上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可以实现了。只要人们能够设想的,都能够通过数字建模的方式构建出来,很多在物质世界无法实现的梦想和奇观,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不是难事。

当然,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仅仅模拟现实世界的楼宇、房屋、道路、车辆、树木的形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与现实世界类似的体验效果,在虚拟现实世界,如果车辆撞上了房屋,其损害程度要与现实物理世界相当;虚拟现实世界中的树木也要像现实中的树木一样生长;在虚拟现实世界海洋中的鱼儿,划水或触碰水草的反应要跟在真正的海洋里一样……

如果要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做试验,则要求更高。比如,虚拟世界的玻璃杯如果掉在地上,应该和物质世界中的玻璃杯一样会碎,杯子跟什么样的地面碰撞,碎裂的程度、碎片的形状、碎片飞溅的方向等,在算法和算力的保障下都能实现;也可以为模拟深海,一次次地测试潜航器在不同压力、温度、酸碱度等海底状况下的表现和安全程度;还可以使普通人提前实现登上其他星球的梦想,驾驶全地形探险车在气态行星表面掠过,其感受的真实程度让人类的感官无法辨别真伪。

苹果和 META MR 的发布再次提升了人们在虚拟现实世界的体验——当我们戴上 MR 眼镜,走过山谷上的悬索桥时,我们感受到的紧张和恐惧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走过悬索桥的紧张和恐惧体验有区别吗?如果这两种紧张和恐惧情绪的感受和体验几乎是没有区别的,那么 MR 眼镜是否也可以说是通过了“图灵测试”呢?

要达到这些性能,无论是在虚拟现实世界构建视觉信息,还是用 AI 来设计驱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 GPU( Graphics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单元)和巨大计算和存储能力。为第一个提出 GPU 概念的公司,英伟达 2023 年市值突破 1万亿美元,带动了全球算力、存储、光模块、连接器、交换机等底层需求的大爆发。

四、物质 - 信息平行世界

量子理论早就解释了物质既是粒子,也是能量,粒子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世界是物质 - 能量的平行世界。在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 Claude Shannon)在 1948 年提出比特( bit)这个信息的基本元素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信息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信息论者认为,信息是整个宇宙运行的基础和动力。

曾经与爱因斯坦合作过的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 John Archibald Wheeler)说:“万物源自比特。

任何事物——任何粒子、任何力场,甚至时空连续本身都源自信息。惠勒认为,“我们所谓的存在( reality),是在对一系列是或否的追问综合分析后才在我们脑中形成的。所有的实体之物,在起源上都是信息理论意义上的,而这个宇宙是个观察者参与其中的宇宙。”因此,整个宇宙可以看作一台计算机—— 一台巨大的信息处理机器。

信息论者甚至认为,进化本身也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结果,如果可以用 60 亿比特的信息定义一个人,那么整个宇宙的计算量有多大呢?能量和信息之间如何转换?

这就不得不引入量子计算和量子比特( qubit)的概念,因为基本上所有的粒子和能量交换,“本质上是在交换比特、转换量子态以及处理信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赛斯·劳埃德( Seth Lloyd)提出“宇宙可以看作一台量子计算机”,宇宙诞生,演化出现星系,然后出现生命和我们人类,这一切都是计算的产物。

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也就是宇宙这台超大的量子计算机进行运算的过程。林左鸣先生将这种与人类的主观世界无关的、物质和能量运动所产生和携带的信息称为“载体信息”;而对于人类来说,信息的出现带有主体性,信息世界,起源于人类意识对载体信息的认识和记录,这种认识和记录所产生的信息,称之为“主体信息”。

载体信息是相对稳定的,而人们用语言、文字、数字、程序等所创造的、能够改变世界的主体信息,却在飞速膨胀——实际上,古往今来,每一幅画、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每一出戏剧、每一个电脑游戏,都在构造一个信息态世界,从最初记录在人脑中、龟甲、竹简、纸张、出版物上的少量信息,到如今存在于电脑、 U 盘、服务器上的海量信息,到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世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正在形成一个越来越庞大的与物质世界平行的信息态世界。

虽然按照克劳德·香农、约翰·惠勒、赛斯·劳埃德和林左鸣等人的观点,在宇宙起源之初,信息就出现了,宇宙是物质和信息的二元平行世界,但是只有在数字经济 2.0 时代,我们才深刻地感受到,世界不仅是物质 - 能量平行世界,也是物质 - 信息平行世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