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央美毕业生作品丨媒体札记

“看不懂”的央美毕业生作品丨媒体札记
2024年06月08日 11:11 中青评论

真正的艺术评判权,还是要在社会现实的层面上,交到更多评鉴者的手中。

什么是艺术?社会如何定义艺术,又该怎样评判艺术?最近,一件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作品,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引发了大量相关讨论。这件作品题为《超级蜂巢》,亮相于最新一届央美毕业展。对许多普通观众而言,这件作品看起来就像是用废纸壳堆起来的一座“垃圾山”,难以让人看出艺术创作的用意所在与雕琢痕迹。于是,网上自然出现了部分批评、质疑与争议。不过,真正引爆舆论的其实并非作品本身,而是作者在争议出现后发布的“道歉视频”。

在视频中,作者表示:“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我的电机是会动的,每一层纸板我都是自己切,这个作品造价真的很高,经过很多设计的,超过了一两万块钱。我只是想向大家道个歉,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一方面,这种道歉的态度不可谓不诚恳,但另一方面,其道歉的内容,尤其是关于作品造价的澄清,却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以至于让一些人对《超级蜂巢》的艺术价值更生质疑。

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一时间,不乏网友表示“看不懂”“这是一堆垃圾吗”“央美就这水平”。对作者的解释,也有人认为“好敷衍,看解释也是强行编故事”。当然,也有网友表示尽管这件作品并不成熟,但是能看出作者是想要传达对消费主义的讽刺,就算不认可这件作品,也不应该攻击作者。而在单纯的褒贬之外,如何从这件作品出发,对艺术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也是我们能够从相关讨论中得到的东西。

对此,半岛网评论首先提出,不必把一个学生的毕业作品拔得太高,如此才能更加心平气和地讨论其价值。作者指出:“实际上,这个《超级蜂巢》充其量就是一件大学生表达自我想法的个人毕业作品。”作者也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角度写到:“这摞纸壳子,放在痴迷扒垃圾桶的老太太眼里,就是能卖十几块钱的好废品;放在力求精妙平衡的拼搭达人眼里,会对摞到一人多高却不倒的技巧感兴趣;放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眼里,可能就是一件能让人感动或激动的艺术佳品。”

这部作品之所以屡遭批评,或许与观看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认知错位有关。对此,艺术主题公号“艺术栗子”指出:“对于艺术从业者来说,毕业展是挖掘艺术新星的最佳平台;对于爱好者来说,毕业展是他们接触艺术的重要窗口。若将两个维度混为一谈,必然会造成判断上的错位。即便是艺术从业者范围内,从国油版雕到新媒体、新媒介,细分媒介、领域的不同认知,也存在着多种错位。”

这种认知的错位,既不能说是创作者的错,也不能说是观看者的错。归根结底,只有在观看定位上先建立基准,才能得出共识性的结论。对此,光明网评论员在文章中便写道:“这个作品欣赏起来确实不那么容易,这不是一个通俗作品,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让人一眼就觉得好看。套用一句网络梗‘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大概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

光明网的这篇文章,更多站在支持专业讨论的角度上。作者认为,创作这一作品的学生其实“不必道歉”。文章写道:许多人文学科的专业话语“在长久的社会语境里被解构了,普通人对这种专业性既缺乏认识,也不够尊重。而这也连带着社会形成了对某些学科的鄙视……但这肯定不是知识的真相。任何一个长久积淀的学科,必然有着外人没法一眼就能看穿的厚度。如果社会对专业性缺乏尊重,这样的氛围不会是理想的,也一定会制造某种损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具有专业的创作出发点,并不代表一个艺术作品就一定是好的、有价值的。对此,红星新闻的一篇评论,便从艺术专业的角度抛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超级蜂巢》作为当代艺术作品太过“先锋”,以至于造成了“曲高和寡”的现象?毕竟,1917年,马塞尔•杜尚把一个小便器送至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题名为《泉》,成就了当代艺术的经典。此事当年同样引发巨大争议,因为当代艺术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追求打破传统,挑战现有形式及过程。

对此,作者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结论,而是展开论述道:“照这么说来,《超级蜂巢》更应得到另眼相看?先不用急着下结论。毕竟,当代艺术作品可以有很新潮、前卫的表现手法,但这并不是艺术的真正内核。衡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质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有没有提倡打破艺术自律,干预生活实践……从这一点来看,《超级蜂巢》有它的独特表达和思考,但要说它是不是真正具备创新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恐怕还有待更专业的评判。”换言之,真正的艺术评判权,还是要在社会现实的层面上,交到更多评鉴者的手中。

在艺术专业之外,年轻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对此,红网刊发了暨南大学在校生曾晓涛的评论文章《艺术标准不具唯一性,对不妨多些宽容》。作者表示:“‘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够引发的观者的思想价值’,这一理念至今仍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理念。而如果从这一理念出发,《超级蜂巢》所引发的人们关于艺术标准问题的思考,正以一种令作者啼笑皆非的方式展现了其艺术价值……艺术的标准并不具有唯一性,艺术流派具有多样性,对于这位学生创作的作品,可以有质疑,但不妨少些嘲笑和谩骂,多些宽容和理解。”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撰文/杨鑫宇

编辑/任冠青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