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 | 心脏病术后如何科学运动?专家开出“运动处方”→

支招 | 心脏病术后如何科学运动?专家开出“运动处方”→
2024年06月25日 20:00 健康广州

“来,吸气……呼气……”“慢一点,用臀部发力,如果臀部有感觉,就是(动作)做对了。”这是83岁的林姨(化名)第二次来广医三院心脏康复门诊上心脏康复运动的“私教课”,广医三院心血管内科康复治疗师吕玫奋在评估了林姨的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后,针对性地指导她如何进行正确的“心脏康复”运动。

医学指导:

黄兆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吕玫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脏康复治疗师

为心脏病手术患者开具“运动处方”

半年多来,83岁的林姨时常感到心口阵发性地绞痛。三个月前,她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被确诊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并接受了左心耳封堵和冷冻射频消融手术。手术后,林姨心口绞痛的感觉有所缓解,但术后一直觉得有气无力,稍微走一走就喘不过气,走路也有些不稳,出门需要家人陪着。

在广医三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门诊,康复治疗师为其进行了心肺功能、呼吸功能、肌肉骨骼功能和平衡功能等相关评估。

“很多心脏病患者手术后,都需要进行长期的心脏康复。手术和(或)药物治疗解决了引起心脏功能下降的疾病因素,但术后心脏功能的长期维护,就不仅仅是靠药物来解决,还包括运动、营养、饮食、睡眠等多种生活方式的管理。”广医三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专家黄兆琦副主任医师介绍。

像林姨这种老老年患者(超过80岁的老年人),需要为其开出合适的“运动处方”,既不能增加心脏负担,又要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才能保证心脏功能正常运转并且稳步提升。

心脏病术后不敢动?不可取

心脏病患者术后进行合理、适度的运动很有必要。“一些患者手术后不敢运动,特别是放了支架的病人,担心一动支架会断或者移位,以致术后完全不运动,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黄兆琦介绍。

心脏病术后的患者反而需要运动,运动是维护和增强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如果不运动,心脏功能就会像年久不动的发动机一样更加容易退化。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这类患者需要进行科学、安全的运动,才能够既锻炼心肺功能又改善危险因素。黄兆琦建议,心脏病术后患者在运动前需要专业的评估。

运动评估主要包括心肺功能评估、肌肉骨骼功能评估和平衡功能评估。每一种运动形式对心脏都有不同强度的刺激,对心脏的刺激越大,对心肺功能的要求就越高。老年人可以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对心肺功能进行专业的评估。

心肺运动试验

而对年龄超过80岁的高龄老人而言,除了心肺能力的评估以外,还需要评估平衡能力、肌肉的能力、关节的活动度等,尽量避免在运动过程当中造成运动损伤。

肌肉能力评估
平衡能力评估

黄兆琦建议,不仅是心脏病手术后的患者,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最好都在有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执行运动处方。

心脏病患者术后运动建议

黄兆琦主任建议,心脏病术后患者可以选择“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相结合”。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抗阻训练即力量训练,在锻炼心肺功能的同时,还要有强健的肌肉保护关节。

其次,要注意运动的频次,一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

最关键的是运动强度。如果没有专业医生的评估,可以进行自我判断。黄兆琦主任提醒,自我判断可以以运动中的心率作为运动强度判定的标准。心脏病病人,尤其是放了支架的病人或心梗病史的病人,不建议进行心率过快的运动。心脏病患者运动过程中的适宜心率比静息心率(不运动时候的心率)高20-30次/分钟。例如平时静息心率是50,运动时心率70-80最为适宜。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很多心脏病术后患者喜欢走路,但长时间走路不仅不能锻炼心肺功能,反而会损伤膝盖。

本期封面: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通讯员:白恬、张迅恺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