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阶段,1979年的全线大规模出击作战,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大进大退,以歼灭战和击溃战为主,我军打得远,打得狠,最远打下了凉山,把越军打得溃不成军,当越军反应过来,我军已经撤退回师了。
据曾任14军军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何其宗说,1979年边境之战时,云南文山麻栗坡边境的战略地带老山,其主峰在我军的掌控中。
等我军一撤,越军就趁机占领了老山主峰,然后就大肆宣传胜利。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第二个阶段,围绕老山的轮战。
老山作战,从1984年一直到1989年才结束,先后有昆明、南京、济南、兰州、北京、成都共6大军区部队轮战。
主要围绕老山主峰及周边的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以防御战为主,轮战期间,我各轮战部队相继开展外局部进攻战,号称“拔点作战”,以战术目标占领山头、杀伤越军为主。
这次战斗,旷日持久。越军与我互有攻守。特别是在我军攻下老山之后,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军,这时野心很大,也不甘束手就擒,几次组织大的进攻战,发誓要夺回边境的战略要点老山。
不过,在经过数个回合的大较量后,越南人终于服输了。其中, 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战,就是1984年的“7.12”之战,也称“松毛岭大战”,越军一战就被打死了三千多,这一战,彻底打掉了越军的底气和士气,662.6方向的松毛岭,也成为越军的“伤心岭”。
当时越军经过了十分严密的组织,出动了1万左右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解放军昆明军区部队在老山一线的防御阵地发动了加强师级的猛烈反扑。
这场战斗一连持续了近14个多小时,最终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越军大大的伤了自己的元气,最终导致了近5个月不能重新组织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越军为何要发动这样一次伤亡惨重的大规模反扑呢?
从战略上来看的话,越军的高层对我军发动了老山或者阴山战役已经有所预判认为中方占领了边境一线制高点的意图明显,就是想要夺回战略主动权,从而掌握了军事行动的节奏,长期的威胁越北边境的稳定,以此支援南方柬泰大战。
对于我军的行动规模,越方判断仅限于国际局势和军事因素,中方在北部的边境地区动用了军力规模不会太大,主要就是为了制造局部的流血伤口,老山和阴山就是重点地区,以此来牵制越军,但是如果是政治上有需要的话,那战争的规模就可能会升级,这是必须要进行防范的。
而从军事地理上来看的话,老山或者是阴山失守,尤其丢失了老山的阵地后,使得清水地区门户洞开,同时还威胁了通向河江和扣林山边境的两条战略公路,而如果是任由中国的军队占据有利的态势的话,一旦战争规模升级,那么河宣省省会河江市便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1979年高平,谅山以及老街等地区失陷的悲剧也可能会重演,这在内忧外患加剧的现实中,是越方无法承受的,因此与其一直被中国的军队牵着鼻子走,持续的付出代价,还不如反戈一击,在边境地区解决问题,将自己失去的主动权再夺回来。
而通过战术层面上的说,越南的国力,军力都十分有限,不可能在边境全线出击,既然中方采取了以局部“放血”赢得全局主动的方针,那么越军也可以如法炮制,将作战的行动限制在局部地区,反牵制中方,以此破坏既定的战略。
而两山中老山地区的军事价值更大一些,那就将军力集中于此,精心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攻,即使是付出了比较大的伤亡代价也是在所不惜的,务必要夺回老山,重新掌握边境地区的主动权。
具体到老山地区的态势,中国的军队分布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以及八里河东山的东西一线狭长的阵地中,与越军阵地紧贴,纵深不足,后勤不利,易攻难守。
特别是在那拉地区,态势突出,受到越军占据的小青山,汉扬高地两翼俯控,活动困难,一旦被突破就十分危险,只能是撤回到边境,这样的一个战区形势特点,就决定了越军比较主动,容易进攻,首先从那拉中间突破,然后逐点扩展战果,从而一直向老山的主峰推进。
正是越军通过以上的判断,越军的总参谋部和第二军区高官密聚河江,而且还有苏联的军事顾问团团长,也对战场反扑行动积极的筹划,反复的进行论证,最终制定出来了一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其中代号为“MB-84”计划。
于是,越军以第二军区为主,从其他军区抽调精锐的部队协助,集结了十余个团兵力,周密准备,精心策划,在老山地区实施了自杀式的一次大搏击。
结果,伤亡惨重,赔了夫人又折兵,从此,基本上是一蹶不振,越军尝到了狂妄自大的滋味,也为他们的反华行动,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