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暴涨 7 倍,整个世界都很焦虑,出乎意料的还在后面?

半年暴涨 7 倍,整个世界都很焦虑,出乎意料的还在后面?
2024年07月01日 10:39 wwarming

文/燕十三

海运价格起飞,似乎与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不符合。

恰恰是海运价格起飞,突显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去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11月19日,也门胡塞武装为了声援哈马斯,开始无限制攻击航行在红海上的美国与以色列商船、油轮,国际集装箱运输价格趁势起飞,各航司半推半就大幅了拉高远月的箱柜报价。

这里堵,那里打,运价半年升7倍

截止今年6月底,一只4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柜,从上海洋山港至荷兰鹿特丹的平均运输价格,从1000美金涨至了6800美金,涨幅近700%,远月的报价已经逼近9000美元。全球平均集装箱运输价格,涨幅也高达4倍,由于比亚迪等企业对拉美汽车出口激增,部分南美航线一度超过1万美元,突破了疫情期间的高点。

2023年巴以冲突之前,平均每天有60艘商船通过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航道,半年后,这个数字降低到了3艘,不足零头。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航道承担全球近12%的贸易总量和20%的远洋贸易量,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水道。

(图源:pixabay)

作为对比,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贸易量大约只有苏伊士运河的40%,且以散货如大豆、玉米等初级农产品和石油、LNG等石化产品为主。

假如航运公司绕航南非好望角,整个航程将拉长3500海里(6500公里),这意味着,一艘商船从中国洋山港发往欧洲鹿特丹,航程几乎增加了1/3,往返时间多了近2周,成本将提高20-30%,这还没有考虑时效延迟带来的其他损失。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货量中,有30-40万个TEU(集装箱)无法顺利出货,占到了整个运力的2成到3成。

发货人“爆舱”几乎成为家常便饭,为了满足出口需求,大家不约而同多订10%-40%的货柜,在羊群效应的驱动下,进一步加剧了运力的紧张,也抛给了航运公司更多乘势提价的筹码。

运力是一个问题,缺箱是另一个问题。

(图源:pixabay)

目前集装箱的回执率较低,进口空箱的速度,远慢于出口空箱的出口速度,突然爆发的地缘冲突导致了航运公司调箱体系的紊乱,尤其是太平洋两岸。

原本以为疫情过后,航运进入正常,谁能料到,有一幕又一幕的高潮此起彼伏呢?

出口回暖、淡季牛市,

经济到底好不好?

地缘冲突是助推航运价格飞升的燃料,但仅是原因之一,出口的回暖是整个涨价行动的大背景。

不仅航运价格,其他如铜铝锌铅等与出口关系密切的金属价格,都在2至4月份经历了一个罕见的“淡季牛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湿法铜价格,从春节时的67000元/吨,一路直线上行突破到89000元/吨,打破了2006年的高点,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去年11月开始,美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衡量经济活力)数据便逐季回暖,一度越过50枯荣线。

5月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长了7.6%,远高于进口1.8%的增幅,其中船舶出口同比增长近6成,家用电器、家具、汽车出口同比增长近2成。

出口的增长一方面源于美国和欧洲的补库,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加征关税带来的“抢出口”焦虑。

5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保留前总统特朗普实施的关税,且提高电动车关税至100%,半导体产品关税至50%;6月12日,欧盟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额外关税,其中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此前,土耳其已经对中国出口的汽车加征了40%关税,后续加拿大、日本等G7集团国家大概率将陆续跟进。

逆全球化的飓风从2018年开始猛刮,并在随后的时间越刮越烈,表面上是地缘冲突、民粹主义崛起、供应链安全焦虑带来的衍生产品,但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贸易冲突加剧往往伴随全球贸易总量的上升。

正如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过程所展示的,1960-1970年代在航运业快速普及的同时,码头工人的罢工频率和人次达到了记载以来的最高水平。

现在同样如此。6月28日,壹航运披露,美东码头工人的罢工阴影,正在成为美国货主和全球航运物流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

(图源:pixabay)

6月25日,包括美国商会、全国零售联合会(NRF)、硫磺和肥料研究所以及万圣节和服装协会在内的161个代表美国货主的贸易团体联合致信白宫,要求拜登政府“为谈判各方提供任何和所有支持,以便他们能在当前合同到期前达成最终协议。”

意大利也罢工不停歇。同一天的消息,货代巨头德迅在其官网发出预警,意大利的运输工会和雇主进行了6个月的合同谈判后仍未达成协议,三个工会呼吁下周在港口举行罢工,预计罢工将影响该国所有港口。

德迅表示,代表意大利运输部门工人的工会Uiltrasporti成员将于7月2日和3日举行罢工,工会还选择在7月1日至7日进行示威抗议活动。与此同时,意大利运输工人联合会(Filt Cgil和Fit Cisl)呼吁在7月4日和5日在整个港口部门进行48小时的罢工。

越是焦虑,越是不安,越是要做好准备,集装箱也就越来越多。这如同另一种形式的病毒。

供应链全球化,国际环境却跟不上,

消费岌岌可危

现在,一位英国或者法国普通人的服装购置件数,可能是她父母的5倍,祖父母的10倍。同样,在2011年东京大地震期间,一个价值1.5美元的特制活塞就可以导致3700家工厂停产。

全球化所代表的极致效率和精益化管理的反面,是越发脆弱的供应链体系。

(图源:pixabay)

从去年底开始,红海上一场中小规模冲突和一个地方武装的几十发自制导弹,就足以让全球数万家企业停摆,让数百万人失业,价值几十万亿的商品涨价10%到30%不等。

这是火山口的平衡,没有组织为全球化所必须的全球运输安全真正负责

巴拿马运河的缺水干涸和新加坡港口的拥堵(超过45万TEU)则加剧了运力的紧张。遵照墨菲定律的描述,坏消息总是扎堆出现,一系列阴差阳错,或偶然或必然,加剧了航运价格的飞升。

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航司将进入新船交付的高峰期,以15000TEU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为主,但在地缘冲突没有解决的现状下,一发炮弹就废除了努力,运力紧张难有进一步缓解。

回溯历史,航运超级景气周期的背后,往往伴随长期的低迷,不管行业集中度如何,航司如何控制新船的交付和投放。

一艘新船从订单到交付,一般需要2-3年甚至3-4年的时间,一个完整的航运周期则可能长达10-15年。严重的产能滞后,导致预判未来的需求规模,变成了一项超高难度的工作。航运这类大部分利润依赖少数年景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高位加仓”购入新船是不可避免的,产能过剩和紧缺交错轮回,似乎同样不可避免。

最高的订单量,往往对应最低的运价,2023年全年运价低迷,但中国船舶和全球船厂的订单量却屡创新高,2024年则逐渐走向反面。

尾声,全球化未来,集装箱能否安全地行驶在这地球上?

(图源:pixabay)

从1956年第一只现代标准集装箱登上“理想X”号货轮开始,集装箱便一直和地缘战争、全球化、精益化管理等纠缠不休。

现代集装箱起源于二战美国海军,以满足美国海军对“整体运输”“极致效率”的追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如起重机、堆垛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现代集装箱的发展曾经长期不温不火,追随尝鲜者众,亲身投入者少。

直到1961美国发动越战,才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超级“回头客”。精明的航运商们为了利润更大化,顺便把丰田的汽车和索尼的音响与收音机,塞进了返程的集装箱,给了美国本土民众和制造企业一点现代精益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震撼”。

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是集装箱运输另一个拐点。

(图源:pixabay)

石油价格的蹿升,导致集装箱运输从此进入了“越大越好,越好越大”的简单粗暴逻辑循环之中,马士基、法国达飞和地中海航运掀起了商船体型军备竞赛,随后中远海运、长荣海运、现代商船等陆陆续续加入,直到超过24000 TEU的超级巨无霸成打驶出上海江南造船厂,将这一个幸福的过程推至高峰。

在“bigger and bigger ”的浪潮之外,现代集装箱运输大规模淘汰了肩挑体扛的码头工人。从1962到1973年,曼哈顿码头的码头工人从140万人次下滑到不足13万人次,马龙·白兰度在《码头风云》中纵横捭阖的场景渐行渐远,而在澳门的码头工人中也不可能藏身第二个何鸿燊,近代历史课本中的“百万漕工”愈发抽象化,逐步演化成了另外的角色——“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灵活就业正是变化的反应。

集装箱运价的起伏,见证了美国发动越战,见证了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起飞和全球化的螺旋上升,见证了地缘博弈、贫富差距带来的民粹崛起和全球化急进。

这几年集装箱运输的变化,正在反复考验全球供应链安全的底线。以集装箱为主体的运输团队能否安全的行驶在这地球上,无疑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大测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