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暗战」北交所

公募基金「暗战」北交所
2023年10月07日 10:59 资管风铃

已满两周年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迎来了久违甘露。

9月1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交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为成立以来交投持续萎靡的北交所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吸引公募机构的进入也成为方向之一,《意见》对此提出“引导公募基金扩大北交所市场投资,支持相关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和创新”。

独木难支的是,纯粹的政策红利难以成为公募机构大举进入的充分理由。

由于绝大多数北交所公司市值偏小,本不适合成为偏好流动性的机构驰骋场所,而随着市场持续下行,先前围绕北证50指数发起的多只指数基金规模也发生严重缩水。

但在市场过冬的另一面,一些公募机构确实在悄然加码布局。

资管风铃统计Wind数据发现,在权益资产经历深度调整的2023年,主动基金对北交所龙头标的的持仓反而出现了逆势增长,甚至呈现“越跌越买”的趋势。

政策红利点燃前,围绕蓝海之地的暗战早已拉开。

在博弈日趋饱和的沪深市场,权益产品的竞争格局已初步成型,而市值、估值“双低”的北交所,或许正在给公募行业带来差异化的发展机会。

01

生不逢时

还有两个多月,嘉实、汇添富、大成等8家公募旗下的一批两年期定开产品即将进入开放期,这类产品正是

北交所主题基金

为迎接北交所开市,这些密集设立的主题基金平均规模约为5亿元,合计规模接近40亿元,但由于它们和北交所共同起始于2021年的市场高点,导致其成立至今全部以亏损告终。

主题基金的大面积负回报,只是北交所开局不利的横切面——随之而来的漫长熊市,让原本受困于流动性的北交所市场的人气愈加流失。

截至8月25日的Wind数据显示,2022年4月上线的北证50指数累计下跌达24.9%,较最高点出现的最大跌幅则高达35.4%。

2023年以来,沪深两市的月均换手率分别达38.4%、63.2%,而北交所只有25.2%;截至8月底,北交所的年内成交额仅有1868亿元,分别只有上交所的0.4%和深交所的0.5%。

市值维度上,北交所也缺乏大市值公司来承载更多机构资金的进入。

目前北交所总市值超过百亿的公司仅有贝特瑞、连城数控、吉林控股三家,同时另有152家中小公司的市值不到10亿元,占比超过7成。

中小市值企业的相对集中,以及偏弱的公司质量,也让北交所市场呈现出相较沪深市场更低的估值。

截至9月5日的Wind数据显示,北交所的平均市盈率仅有20倍,远低于同期36倍PE的深交所、47倍PE的创业板以及70倍的科创板市场。

市场状态的持续低迷,正是首批北交交所基金饱受冲击的主要原因。

资管风铃统计Wind数据发现,2021年11月23日首发的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成立至今回报全部为负,持仓市值已是发行之初的8成左右,而亏损超过25%的产品达到了3只。

其中跌幅最大的嘉实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累计亏损已超过37%(A类,下同),汇添富、大成两家机构的北交所产品至今亏损不低于28.8%、27.4%。

即便不考虑市场环境,上述三只产品也同样未能跑赢业绩基准,相较基准的收益差分别达15.7%、15.2%和6.1%。

北交所走熊对基金产品的冲击也蔓延到了被动产品。

2022年底,汇添富、嘉实、华夏等8家机构又围绕北证50发行指数基金,而该批产品目前平均亏损达-12.1%,其中南方、易方达两家产品亏损达-14%;哪怕是工银、鹏扬等机构于今年4-5月份布局的北证50指数基金至今回撤也达到了-8%。

监管层此番给予北交所的更多红利举措,实际蕴含了改善当下市场疲软现状的期待。

根据《意见》,北交所计划改进和完善交易机制。一方面,会扩大北交所的做市商队伍,将新三板做市商引入北交所市场;另一方面推出盘后交易、转融通、做市借券、对冲工具等安排来改善流动性现状。

与此同时,《意见》提出“引导公募基金扩大北交所市场投资,支持相关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和创新”更成为导入机构资金的一张明牌。

02

逆向而行

如果没有政策发力,仅从资金角度看,市场热度下坠、权益基金降温的状态下,流动性最差的北交所市场本会成为机构投资者唯恐避之的存在。

然而资管风铃注意到,早在该政策落地之前,不少权益基金已针对北交所的头部市值企业展开布局,尤其是随着股指走低,相关产品的持仓反而还在低调追加。

截至2023年中报,公募基金持有的北交所公司数量达141家,占比超过70%,累计持仓市值达62.8亿元,其中基金持仓超过1亿元市值的北交所公司已有18只,机构持仓不低于1000万元的公司则达到了69家。

在一些北交所公司股东名录中,已经能看到不少公募基金的蛰伏。

WIND数据显示,共有不少于21家北交所公司获得了不少于20只公募基金的持有,而个别公司的机构持仓比例已经接近沪深市场状态。

例如民士达、海能技术、骏创科技、中裕科技4家公司的基金持仓占流通股的比重已超过20%;另有易实精密、凯德石英、鼎智科技等18家公司的基金持仓比例超过了10%。

甚至一些头部市值企业甚至出现了“机构扎堆”现象。

以270亿市值的北证“一哥”贝特瑞为例,该公司共受到65只公募产品的持有。

当中,嘉实旗下就有多达9只权益基金持有贝特瑞,包括人气基金经理姚志鹏的管理的嘉实智能汽车、嘉实环保低碳等多只产品,累计持有的流通盘比例达1.5%;而广发、鹏扬两家公募各通过2只、13只权益基金持有贝特瑞的市值比例分别达0.9%、0.5%。

扣除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和10只北证50指数产品外,主动持有这家锂电负极龙头的权益基金为47只,较年初的62只减少了15只。

这或许与年内的剧烈波动有关,年初至8月末贝特瑞股价最高回撤接近24%。

经过半年多的起伏跌宕,华夏、西部利得、圆信永丰、格林等机构似乎在贝特瑞半年报的股东名录中淡出。

但在一路下跌过程中,公募基金的整体持仓规模反而却在上升。

从公募持仓股数来看,截至6月末的基金累计持股数已达3977万股,较年初的3136万股增长了26.8%。

这意味着,不少产品离场的同时,部分权益基金选择了

逆势加仓

例如嘉实姚志鹏等的持股从年初的1065万股提升至6月末的1596万股;广发的持股则从701万股增长至1002万股;此外大成徐彦等多只基金则在今年上半年启动了建仓。

无独有偶,“隆基系”的光伏设备龙头连城数控年初至今下跌已达16.42%,但与之相反的是,截至2023年6月底的基金持股数量达到了740万股,较半年前的670万股增长了10%。

增持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朱雀基金总经理梁跃军旗下多只产品的建仓;与之对应的是,去年底持仓数排名前列的东吴、中邮、富国均已接近清仓。

上述样本意味着,早在北交所新政落地之前,一些公募基金对重要标的的围猎、博弈已先行展开。

对一些增持者而言,并非是它们预判了制度红利的降临,而是估值持续调整后,北交所的低流动性或许提供了更显著的入场机会。

03

蓝海之船

新政的刺激,对北交所来说无异于一个“预期流动性改善”的Buff。

市场出现了显著反弹,北证50在此后首个交易日的9月4日上涨5.9%,当日累计创下的35亿成交额更创下了该指数上线以来的新高。

这不但有望成为相关主题基金开放前减亏之希望,也几乎被视为北交所近两年来陷入连绵阴跌漩涡后的政策解药,流动性的预期改善更有可能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入场。

对期待差异化和增量的公募机构来说,政策红利加持的北交所或许会成为一个

新的蓝海

首先,北交所的机构拥挤度相对更低。截至2023年中报,机构持有北交所公司的流通市值比例均值仅为19.9%,而上交所、深交所则分别为38.6%和31.4%,其中科创板、创业板也分别有36.7%和25.7%。

具备相对更高投资门槛的同时,也去魅了沪深市场流动性溢价,以及科创两板“成长光环”的高估因素,更容易成为深度价值施展拳脚的领域。

其次,作为新培育市场,北交所也可能为一些中小机构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新市场的养成,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机构的成长,尤其是围绕相关上市偏重的创新和发力。

按照《意见》,有关北交所的ETF、LOF、REITs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研究筹备已箭在弦上,未来将“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任何交易所的上市品种创新,都极大概率成为资管机构争相抢食的蛋糕,相比于沪深市场超过20年的积淀,北交所的上市基金“零基础”更容易将不同阶段机构拉回同一起跑线竞争。

再次,北交所与新三板市场衔接安排,会促使北交所做大做强的资本红利进一步向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普惠。

正如财通基金自2013年抓住大资管创新和再融资高景气度的机会,进而做大专户定增业务一样,北交所新政对新三板的反哺,显然有可能给基金专户、子公司提供一级市场的创新机会。

当前二级市场的深度杀估值对一级市场构成连锁冲击,不少非上市的创新企业面临股权融资难的困境,这显然是公募机构通过专户业务入场的好机会。

当然,对北交所的过度用力也存在风险——说到底,这仍然是政策驱动所形成的市场留白,最后会成长为A股的第三极,还是会在短期内酿成一众过剩产能,仍然充满了复杂的不确定性。

或许站在行业降费、管理人过冬的当下,讨论如何去开拓新市场已是一种奢侈,就像市场情绪偏低时,新基发行热度也会下降;但正如投资需要逆向判断,资管行业的抉择落子同样需要逆周期的勇气

在寻找价估比之路上,一些公募机构似乎已悄然入场参与抢筹暗战,而在预期的机制创新中,又会有哪些机构在这片蓝海中杀出,市场等候未来去验证。

(完)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