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基金:避风港还是陷阱

红利基金:避风港还是陷阱
2024年01月26日 20:40 资管风铃

作者:宫何

编辑:冷炎

市场持续震荡的严寒中,瞄准高股息的红利基金正在被更多声音视为“避风港”的存在。

基于部分行业的持续经营假设,待相关估值走低后,股息率的反升确实正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资管风铃统计截至2024年1月23日的Wind数据发现,全市场红利类ETF的产品总规模已达313.8亿份,较上一年同期的107.9亿份增长达1.9倍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红利ETF中近1/3都是在最近3个月完成扩张的。

权益资产处于下行期、投资者更强烈的绝对收益诉求和更弱的风险偏好、年报季的临近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红利策略的盛行,而煤炭、银行为代表的高股息率领域尤其受到关注。

加码红利类产品的发新正在成为一种现象。

Wind数据显示,仅在2023年第4季度,就有多达11只红利类新基相继成立,这一数字已接近市场高位的2021年全年水平;此外自2023年10月以来,仍有不少于24只红利类基金处于审批排队进度之中。

伴随这一策略的愈加拥挤,不确定性也在悄然抬升。

一方面,高股息标的往往存在破净、超跌特征,其中隐含的资产风险显然值得关注;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仍然会存在业绩波动,在外部因素的变化下,一些行业的表观高股息是否能够在未来得到延续,或许存在变数。

当防御成为对抗波动暴风雨的共识,增量资金都去高股息中守株待兔时,避风港还容得下那么多船吗?

01

加速涌现

1月23日,上银基金旗下偏股混合新基“上银国企红利”开启认购。

根据安排,该产品将主要筛选分红能力较强的国企个股进行投资,其中投资于国企红利主题相关股票的持仓不低于总仓位的80%。

在震荡接连不断、股息确定性受瞩的当下,当前正在迎来红利类基金发新的小高潮。

资管风铃统计Wind数据发现,自2024年1月以来的不到一个月内,已有不少于7只红利基金开启认购,数量约占同期新基的10%。

而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新发红利类基金更是达到21只,创下历史年度新高。

其中,多达11只集中成立于2023年第四季度,这一数字已与2021年全年数量相当。

不仅如此,更多预备产能也在汹汹来袭。

Wind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至今,尚有24只红利类主题基金处于产品报批进度当中。

与先前较多表现为红利指基或ETF不同,上报的红利新基更多体现为主动权益——尤其自2023年12月之后,公募机构上报的主动权益红利新基多达10只。

震荡市中,市场对红利基金的热衷有着肉眼可见的理由。

红利策略通常瞄准股息率较高且具有稳定经营、持续现金流、高分红预期、低波动+低估值等特征的公司。

由于A股波动风险的持续加剧,该类高股息标由于“向下有底,向上有息”,不仅被更多资金视为避险和防御的选项,也是当下为数不多可把握的“确定性收益”。

与此同时,权益资产的估值下行,正在让部分行业的股息率不断提升——从行业分布来看,近3年来煤炭、银行、石油石化三大行业的平均股息率均超过4%,而最近1年的股息率甚至超过了6%。

更高的股息回报,也吸引着越多投资者跻身于红利龙头的股东阵列。

以高分红煤炭龙头中国神华为例,其2022年至2023年累计分红总额达839.4亿元;尽管其2023年以来已累计上涨超过30%,但截至1月24日,其动态股息率仍然高达7.4%。

这一特质吸引了更多机构涌入。

截至2023年末,尚未完全披露的公募基金对中国神华总股数已达2.3亿股,较年初的1.4亿股增长达64.3%。

若放眼股息率偏高的煤炭板块,公募基金的加权平均持股比例已从2023年初的2.4%提升至了2023年6月末的6%。

02

胜率悖论

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熊市期发行的红利基金是否拥有更高胜率?

参考同处市场下行期的2018年,资管风铃统计当年发行的11只红利基金后发现,不同产品历史表现并不全然一致。

迄今年化回报表现Top2的分别是华泰柏瑞的红利低波动ETF和西部利得的国企红利指数增强A,二者截至2024年1月24日的年化回报分别为12.7%、12.6%。

但并不是所有红利基金都能实现如此高的复合正收益——易方达沪港通红利、华安红利精选、银河中证沪港通高股息3只产品至今年化回报仍为负,其中易方达沪港通的年化亏损达-10.1%,而华安红利精选的年化亏损也有-2.9%。

若扣除以上的收益两极分化者,更多18年熊市期发行的红利基金至今表现平平。例如银华混改红利至今年化回报仅有2.1%,而国联智选红利、工银红利优享则分别仅有0.9%、0.2%。

回看整体,2018年发行的11只红利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仅有3.6%,远未达到当年新发权益基金至今4.3%的年化回报均值。

这意味着,上述产品背后的红利策略没能跑赢市场平均水平,不少产品的年化回报率并未能达到底层资产的表观股息率。

在权益下行的2023年,部分红利基金也仍然没能躲过回撤命运——统计显示,上述11红利基金中,仅有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华泰柏瑞红利低波动ETF两只被动产品保持了10%以上的正收益,其余10只主动或指增均收益告负,其中华安红利精选的亏损更高达-24.7%。

结合以上数据,以高股息来对抗风险的收益期望似乎与现实胜率之间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其中的原因在于,部分具有高分红预期的行业或个股,背后可能存有潜在的股息陷阱

在常见的红利策略中,多数诉求在于把握高分红这一安全垫的“底”,却容易忽视导致高股息背后高业绩来源的“因”。

分红来自于对股东对利润的分配,而高分红能够长期维持,须确保公司能够在未来较长的持股期保持高利润状态不变。

反之,若产品价格或资产状况发生突变,则意味着高分红预期就可能面临破灭。

03

股息陷阱

红利策略成立前,往往须有诸多前置条件。

以当下押注煤炭股高分红预期的流行观念为例,持有如此看法的投资经理不在少数。

例如汇丰晋信郑小兵就表示,依然看好煤炭板块,整个板块估值不贵,且股息率在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国联基金陈薪羽也指出,高ROE、低市净率、低资本开支以及煤价中枢维持高位均是对煤炭行业的有利因素。

但该逻辑要成立,须至少站在三重假设之上:一是煤炭股不会为谋求新增长曲线而任性扩大投资,二是企业的盈利水平不发生倒退,三是煤炭价格能够长期维持高价现状。

煤炭行业固然受益于竞争格局的改善,供改下缺少同业入局,也很难扩大产能。

但另一方面,在新能源供给提速下,围绕基本面的假设也在面临挑战,尤其是不少煤炭股业绩呈现波动的当下。

2023年前三季度的Wind数据显示,申万煤炭中的38家公司中,36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出现同比下滑,其中近年来高分红的冀中能源收入下滑达29.9%。

不仅如此,当中的32家公司每股收益出现同比下降,其中山西焦化、盘锦股份等多达12家公司的下降幅度超过-50%,而以高分红龙头著称的中国神华也下滑达-18.4%

再比如估值仿佛已经接近“地板价”的银行股,或许也具有相似难题。

其当下的低估值建立在可控的表观不良贷款率之下。但这些指标是否足够反映现实,却是另一个问题。

倘若未来基于地方债出清或房地产等抵押物价值的下跌调整,则银行股亦有概率迎来价值重估,表观的高股息自然也难以为续。

许多要素和外部变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预期股息率难以达成,进而诱发股息陷阱现象,当最坏情况触发时,投资者不仅难以获取预期的股息收益,期初本金亦有可能伴随杀估值而面临风险。

天风证券的刘晨明在回顾日本平成萧条时期的股市表现时发现:“日本经济增长中枢下台阶的过程中,高股息行业表现分化很大,不一定股息率高就是属于稳定价值行业。”

“从长期维度来看,日本的上中游周期、中游服务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虽然股息相对稳健,但是从阶段性涨幅来看就远远跑输必选消费、制造业、地产等。”刘晨明指出,“各阶段回报高的行业与高股息行业重合度并不高。”

事实上,高股息策略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它不仅需要公司具备足够有效的竞争优势、稳定的较高ROE、自由现金流和相对确定的行业格局,也要保证管理层没有大兴投资的冲动,以及为股东分配更多利润的积极性。

反观当下火热的红利策略,其足以丰富投资者思考配置资产的方法论,但却远远难以被视为一种“躺赢”的标签。

面对红利之诱惑,尚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完)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