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之梦》: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写满了爱与离别。

《机器人之梦》: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写满了爱与离别。
2024年06月12日 20:38 藤井树观影团2011

《机器人之梦》,非常温柔的一部电影。

排版的时候,看到它的这张海报,又有点泪目。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质感,像是明线白描的那种图像小说,简洁明快,又不失细节,每张剧照都能看好久。

想想这是动画电影,创作者的每一笔勾勒都有其意义,于是在电脑上二刷的时候,越是大场面,越要暂停慢慢看。

当看到《曼哈顿》经典一幕重现的时候,

当发现小狗道格是“金的音像店”会员的时候,

当确认小浣熊莱斯考第一次擦肩而过就回望了机器人的时候,

被小小地感动了一次又一次。

其实电影最初,旁观小狗百无聊赖的单身生活时,我是短暂地羡慕过一下的,打打游戏,吃吃预制菜,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喝可乐时嘴巴灵活地追着吸管跑,好不快活。

直到看见它五脏俱全的小公寓上了那么多道门锁,顿时懂了它渴望生活里能有陪伴和支持的心情。

道格是胆小听话、老实巴交的敏感小狗,走在街上怕招惹嬉皮士;坐地铁会投币;钓到鱼又马上放生;发现个子矮小的鼹鼠拿机器人的胳膊当扶手,它不开心了,也只是皱皱眉头;在大巴车上想吃零食,还会注意到司机投来的审视目光。

它害怕面对冲突,习惯循规蹈矩。当身边突然有了可靠、真心的伙伴,它的生活也充满了底气,变得五彩缤纷起来。

可惜小狗和机器人在一起的时间没能长久。

它们第一次相识相知,机器人不知道握起小狗的手要轻轻的,小狗不知道机器人泡在海水里会坏掉,它们在彼此身上试错和学习,因为一场意外又被迫分开。

渴望回到小狗身边的机器人,困在沙滩上,做了三场梦。

第一次,它梦到被路过的兔子喂了引擎护理油,恢复能量,回到小狗家门外;

第二次,它梦到自己在小狗家楼下,偶遇小狗拉着新的机器人走来,自己被取代了;
第三次,它梦到在阳光明媚的童话世界里和花朵跳舞,一起在彩虹下摆出小狗的脸,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来到它日思夜想的公寓楼门前;

三场梦里,最催泪的地方在于,每一次机器人都毫不犹豫地踏上熟悉的路,哼着它和小狗都爱的歌,开心地按下“DOG”的门铃,

三场梦醒来,它们依然没能见面。

到这里,我们明白了电影为什么叫《机器人之梦》。

在原图像小说里,作者萨拉·瓦伦用时间的流逝来做章节的区分,每个月小狗都经历新的友谊。

电影里,时间不再那么精确,我们是从节日和天气的变化里,感知机器人等待了多久。

所以三场梦的氛围才会那么不一样,从最初的信心满满、饱含希望,到犹豫怀疑、伤心难过,再到最后深切地明白一切都是幻想。

它就像情感在不同阶段的演变,简单的故事也抽象出极具穿透力的普世道理。

看完电影之后,刷到关于这部电影的剧照、评论,都想点开看看,抱着交流感触的心,收获了很多来自网友的温柔。

错过了就找不回来了,在重新出发的路上,给曾经的它在心里留一个小小的位置。

没有失望,没有埋怨,只希望它一切都好,重逢的时候,也可以满心祝福。

好像没有哪部电影,可以用它的内核,阐释那么多歌词,甚至诗句。它包含了亲密关系的各种形态,各种阶段,各种程度。

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想起自己,也看见别人。因为提炼地足够纯粹,纯粹到没有使用语言,反倒成了情感表达的最大公约数。

它可以是爱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任何的连接和羁绊。

电影最后的几场戏非常戳心,共赏着同一场烟花,机器人已经学会了要轻轻握住小浣熊的手;曾经它和小狗坐过的长椅,现在也有新伙伴在旁。

再来到海边,小狗知道不能让机器人下水,贴心地让它走沙滩里侧。它们都成长了,会爱护别人了,自己也变得更好了。

隔空跳舞那一幕已经足够催泪,情感冲击力还能在机器人低头的瞬间叠加一重,它被小浣熊修好的身体里放着两卷磁带,分别是“机器人的最爱”和“莱斯考的最爱”。

真好,它有更爱它的莱斯考了。

莱斯考发自内心地喜欢和了解机器人,家里到处是废铜烂铁和各种修理工具,还在门口铺着“welcome home”的小地毯。它明显是更匹配机器人的那个。

我们都要学会向前看,拥抱新的幸福。

导演说电影是一封给纽约的情书,想想这可是《老友记》之前的纽约,那些剧里熟悉的街道景观,那些爱意和陪伴突然降临的都市时刻,放在一只小狗和一个机器人身上,有点陌生,又莫名亲切。

就像这部电影形式上的独特,是在语言过剩的时代创作一部动画版默片,是回到1980年代想象未来科技,也是用两个非人的主角讲述我们都熟悉的生命过往。

一切都那么奇妙,轻轻地就治愈了我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