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整体陷入低谷 光伏人亟待“破茧成蝶”

产业链整体陷入低谷 光伏人亟待“破茧成蝶”
2024年06月14日 16:25 江苏经济报

6月11日—15日,被誉为“光伏春晚”的SNEC PV+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SNEC大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主办方透露,今年展会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参展商多达3500家,注册观展人数达到50万人次,大会规模再创新高。“SNEC大会已经是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目前,行业承压严重,大会交流思想、探寻出路的作用更加凸显。”天合光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寒风凛冽,行业拐点尚需时日

“往年来开会,大家都是有钱人,今天来开会,好像大家都变成了穷人,这话听起来还有点儿悲伤。”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SNEC大会上的“玩笑话”某种程度上是当前光伏行业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价格持续低迷。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截至5月底,硅料、硅片较年初已跌去近40%,电池、组件跌幅也有20%;与去年一季度的高点相比,硅料、硅片跌超80%,电池片跌超60%,组件价格也已折半。在光伏产业链的另一端,组件价格同样持续下行,无论是单晶PERC还是N型组件,二季度价格都下降了10%左右。招标方面的价格更是触目惊心,有业内人士透露,已经有N型组件报价跌破0.8元/W。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SNEC光储氢产业联盟联席主席朱共山在大会上坦言:“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处在阵痛中‘破茧成蝶’的重要转换期。行业正在经历的不是以往三五年一轮的周期性迭代,而是光伏业大变局时代来临之前的一场预演。”

“‘降价潮’不可怕,可怕的是目前还看不到拐点出现。”有光伏从业者向记者表达了担忧。对于价格和行业利润拐点何时出现?业内人士的判断有所差异。通威董事会主席刘汉元预测,最快今年下半年光伏行业的情况就会转好,最悲观明年下半年市场也会变好。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和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均表示,国内光伏产业链价格已处于低位,继续非理性下跌概率较小。据本报记者接触,预判拐点在今年三季度至明年三季度出现的光伏人士较多。

还有从业者担忧,相当一部分企业熬不到拐点到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尽管我们现在处在光伏行业发展比较暗淡的时代,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处在艰难的时刻,即便这样,我们的未来也是光明的。”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会学如是表示。

承压严重,企业行至退市边缘

6月13日,曾经的光伏明星ST爱康开盘即跌停,截至发稿,ST爱康股价已跌至0.43元/股,面临面值退市锁定。6月12日晚,ST爱康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实控人邹承慧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同时,其全资子公司苏州爱康光电对公司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实施临时停工停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ST爱康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开始结构性收缩,将大部分员工调回张家港本部。同时,各地分公司不再接待来访投资者,统一由总部处理。”

行至退市边缘的光伏企业不止ST爱康一家,此前热衷于跨界光伏的ST阳光同样深陷退市“泥潭”。自5月6日以来,ST阳光连续跌停,先后爆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控股股东开出巨额罚单、与中国工商银行江阴市支行存在借款合同纠纷等负面消息。本报记者试图就相关情况对ST阳光进行采访,但该公司公开的电话号码已无法拨通。

除此之外,目前光伏行业还有ST聆达、ST嘉寓、ST中利等企业也面临退市问题。光伏“一哥”隆基绿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4年一季度,隆基绿能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78亿元,同比下降37.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亿元,同比下降165%。隆基绿能方面表示,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组件和硅片的价格下降,联营企业投资收益下降,存货等资产减值增加。

产业链价格全面下跌,每一分、每一厘的成本都将成为决定光伏企业生死的胜负手。降本节支成了必然,在东方日升工作的王泽轩(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行业从去年11月形势就不太好,很多公司之前签约的24届毕业生都解约了,隆基和捷泰更是大举裁员。”

破局之路,技术突破仍是关键

“唯有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创新,才能带来产业上限拓展和内卷生态改善。”朱共山认为,光伏产业未来充满希望,他说,“过去,江苏省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大约为1000小时,现在已提升了30%左右。涉及占地面积、电缆、支架等多方面的系统成本大幅降低。”这一预期的低电价时代将显著降低全社会的用电成本,提升经济竞争力。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也表示,光伏未来需求非常大,不过目前面临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未来均可以解决,“我对光伏成为未来能源的主力担当是有信心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光伏行业承压严重,但技术研发并未停滞。多家光伏头部企业均宣布将在此次SNEC大会上发布新技术。头部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比拼颇为激烈。6月12日,协鑫集团发布全球第一条光伏碳链,该公司介绍称,该光伏碳链将有机融合区块链数字技术与颗粒硅低碳科技,持续高效放大光伏全产业链控碳减碳效应。

与此同时,“出海”也被不少光伏从业者视为破局方向。6月12日,工信部发布2024年1—4月全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我国光伏产业总体保持高位运行。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晶硅光伏组件出口量达83.8GW,同比增长20%,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127亿美元,显示出我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

海外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还有更多空间。据集邦咨询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的中性预期为474GW,同比增长16%,并且根据COP28达成的“历史性协议”,“摆脱化石燃料”在世界范围已达成共识,该协议还呼吁,到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将增加2倍,这些都将对光伏的发展有明显的提振作用。

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 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