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档”故事 l 苏丝化蝶舞翩跹

江苏“金档”故事 l 苏丝化蝶舞翩跹
2024年09月10日 17:00 江苏经济报

蝴蝶是曼妙的象征,是多少诗人歌咏的对象。但是它经历过丑陋、经历过艰难,只因为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最终才破茧而出,成为“粉翅嫩如水,绕砌乍依风”的美丽化身。

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何尝不是这只蝴蝶?初创时叫中孚,只是小作坊,仅有300个纺锭。20世纪60年代,中孚搬到苏北泗阳。几十年后,当年的小作坊破茧成蝶,发展成为集万亩蚕桑基地、丝绸家纺、服饰、绢丝纺、混纺、混色纺、织绸、房地产开发和70余家苏丝专卖店、代理店为一体的大型贸工农综合性企业。

当年的中孚怎样成为今天的苏丝?历史无言,档案存真。今天记者带大家从档案纪事的角度出发,去找寻企业发展变化的金档故事。

蚕丝初吐 遭遇寒冬

1923年的一天,上海市金陵路一家大院门口,鲜花怒放,鞭炮齐鸣,中和绢丝厂正式开业。《上海之工业》评价道:“此实为吾华人投资绢丝事业之嚆矢。”它的创建人叫朱节香。初创时的中和有300只纺锭,聘用外籍人士主持技术业务。初入纺丝工业,技术欠佳,行情不明,同行竞争,导致企业连续亏损,至1924年年底亏损10万余金。弹尽粮绝,难以为继,中和只得宣布停产。

痛定思痛,朱节香认识到,要想办好工厂,只能依靠国人自己,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竞争力!《上海之工业》记曰:“朱氏自中和闭歇后,知雇佣外人之不可恃,乃一方探讨研究,一方搜罗本国人才,招集资本,从事恢复。卒于民国14年更名中孚绢丝厂,并罗列有经验之职员,如总技师王桂林等主持一切工务,悉心研究。”

工厂1925年复工后,进行操作培训

新成立的中孚,主要岗位都聘请中国人,并制定颁布《工厂管理条例》,组织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又安排工人到外商兴办的绢丝厂去做工,学习技术。朱节香自己也多次变身普通工人,到外籍企业打工学习。同时,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试制出210支绢丝产品小样,为募集股份创造条件。1926年募股成功,成立上海中孚绢丝厂股份有限公司,有5个生产车间、1500个纺锭。经过10年苦心经营,不断积累,1936年,中孚已经达到4800纺锭,是建厂时的3倍多。还投资开发了细丝纺420纺锭,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1937年7月,日寇侵占上海,老板朱节香拒绝和日本人合作,企业生死关头,部分工人主动提出,将工厂设备抢运出来,另寻新址恢复生产。经过100多人10天10夜艰苦奋战,在守军帮助下,设备得以全部抢出。最后一船设备和工人刚从现场撤离,日军就开始狂轰滥炸,厂区顷刻被夷为平地。1938年2月,经过厂房翻新和设备安装,中孚在西康路原泰丰饼干厂重新开业。此后3年里,工厂陆续从环球、安泰等企业购置600个纺锭配套设备,生产能力增加到5400纺锭。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日美开战。日军在上海公然占据美租界,挂着美商牌子的中孚再次遭殃,被日军接管,工人被驱散,工厂关闭。后经过多方周旋,费尽周折,方于1943年底摘掉“美商中孚”牌子,恢复生产。1949年5月,因受战争影响,客商终止合同。中孚卖光库存,停购新的原料,工厂停产,工人失业。

解放后的新门牌

迁入泗阳 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中孚恢复生产,1955年4月完成公私合营。但是,因为厂房残破、设备老旧、原料匮乏等原因,中孚始终没能恢复元气。1960年,上海市疏散城市人口,中孚被定为搬迁工厂。对于上海市的产业调整,泗阳县委、县政府给予高度关注,派出了以县委组织部部长严贵仁为组长的工作组,到上海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最终争取到中孚迁入泗阳。1960年12月15日,上海工人乘船抵达泗阳,受到热烈欢迎。当日,泗阳县政府召开会议,宣布中孚和泗阳县缫丝发电厂合并,成立泗阳绢纺缫丝联合厂。

泗阳绢纺缫丝联合厂厂房

新厂成立,上下齐心,克服种种困难,短时间内完成了设备进厂、安装、调试、试产各项工作。年底,蚕丝产品由内销争取到出口资格,成为江苏省12个新厂中第一个丝类产品出口的厂家。1963年,“泗绢”试纺210支绢丝获得成功,并形成生产能力,满足了外贸的需要。1965年8月30日,泗阳绢纺缫丝联合厂更名为“地方国营泗阳绢纺厂”。

1972年,根据江苏省蚕桑业的发展和绢纺原料自给有余的实际情况,原轻纺部和江苏省计划委员会决定,下拨100万元资金,加上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在“泗绢”原有2700纺锭的基础上,扩建2400绢纺纺锭、720抽丝纺锭。1973年10月,第三次全国绢纺会议在“泗绢”召开。这是泗阳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会议。经过会议评比,“泗绢”产品质量被评为全国第三。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泗绢”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成长崛起。实行厂长负责制,通过自上而下、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实施经济承包,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资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开展“百日红”活动,恢复奖励制度。推行现代化全面质量管理(TQC)。投资增加1200纺锭生产能力,绢丝一等品率上升到99.34%,140支绢丝获得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这是“泗绢”绢丝产品首次获得荣誉称号。1989年10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企业所有绢丝产品实现“全优”,其中140支绢丝获得国家质量管理银质奖。新开发的“罗布麻绢”被列入国家级新产品,在中国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同年,“泗绢”兼并泗阳县织布厂,成立织绸分厂。

1997年,“泗绢”正式改名为“江苏泗绢集团有限公司”。改名后的集团公司,于1997年兼并泗阳县帘子布厂,成立纺丝分厂;1999年对已经破产的泗阳棉纺织厂实行重组;2000年与泗阳华阳药业公司实行联营;2001年5月,泗阳茧丝绸公司正式并入。通过几年迅速扩张,公司已拥有职工8000多人。2000年,公司质量体系通过ISO9002标准认证,并于11月通过复审。12月中旬,经过江苏省质量管理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公司荣获“江苏省质量管理奖”,这是全省10家参评企业中宿迁市获得的唯一奖牌。

转型发展 再立潮头

2001年底,根据泗阳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厂一策,有先有后,切块改制”的要求,在确保稳定、确保改制到位、确保企业发展、确保品牌的前提下,经公司五届六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县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江苏泗绢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民营化改制。

面对切块改制后的新课题,公司领导的思路就是两个字:发展!用发展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本着这一原则,2002年,公司不断加大投入,至2006年,生产能力提升到22908纺锭,装备水平领先国内,质量水平和研发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泗绢”出口遭遇寒冬。2009年,公司决定在生产经营上实施三大战略调整:从以生产绢纺产品为主向丝绸成品为主转移;从以纯绢丝为主向色纺、混纺为主转移;从以国外市场为主向国内市场为主转移。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销售丝绸成品的苏丝公司,以“苏丝”为注册商标,全力推进苏丝成品的发展。经过几年开拓奋斗,2012年,苏丝成品销售从2009年的660万元猛增到3100万元,全国专卖店和代销店达70多家,业务横跨除宁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品连续几年获得中国高档丝绸的称号。

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常务副总经理陈松告诉记者,1992年,他从原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当地人都向往的“泗绢”厂工作,从技术一线做起,亲历了2001年的企业改制,在不断实践中,通过对工艺机械的改进,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效率。2018年,他代表公司积极参与蚕丝被国家标准的修订,为苏丝主打产品蚕丝被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行业内赢得了话语权。公司还通过“传帮带”形式,开展周练兵、月测定、季交流和年度操作比赛,评定一、二、三级操作能手和高级技师、技师、助理技师,给广大员工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展示才能的空间。

从100年前的上海中孚绢纺厂,到1997年江苏泗绢集团有限公司,再到2011年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变了,但是优秀传统没有变。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表示,作为改制企业的见证者、亲历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员工,是他们给了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每年新进员工,公司都会安排去厂史陈列室参观学习,那里陈列了一大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档案史料,从这些档案史料中,去追寻老一辈的奋斗精神。

泗阳县档案馆副馆长姜云路表示,档案是企业的闪亮名片,真实记录了企业发展历程。严格规范的档案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苏丝集团作为知名的综合性丝绸企业,所藏档案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是泗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下一步,泗阳县档案馆将继续加强企业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以档案赋能企业高速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展翅腾飞。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家佳 通讯员 姜云路 刘自强

推荐单位:宿迁市档案馆

供图:泗阳县档案馆、江苏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