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奔流,循势向南
1995年1月5日
东江之滨
《河源晚报》呱呱坠地
30年风雨兼程
不觉已是而立之年
再征新程之时
30年来,《河源晚报》从一张报纸起步,发展成为拥有《河源晚报》《河源晚报·新少年》和河源新闻网、河源晚报官微,河源晚报视频号、抖音号,河源新少年官微、河源新少年视频号等“两报一网两微三号”的媒体矩阵,成为河源三大主流媒体之一。
牵手读者 见证变迁
晚报创刊之初,只有八九名员工,当时租用民房办公,到2003年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楼,员工也迅速增加,报社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报社广纳贤才,采编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在各种困难艰苦创业中,唱响了一曲“青春之歌”。
作为一家地级市媒体,我们一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主流品质 百姓味道”为办报宗旨,扎根河源,以一个个身边故事温暖这座城,以平凡的微光激励人。
30年耕耘,我们做好时政新闻,做强民生新闻,推动“记者帮办”“现场110”栏目建设,获得广泛好评,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市民报”,“东江”副刊也团结了许多本土作家、文学青年,我们的“读者圈”“朋友圈”越来越大。
为适应市场发展,我们采取团队运营机制,视频团队、教育团队等闪亮登场。小记者活动,从校园连接到社区、工厂、科研院所。《新少年》快速发展,如今每期出版52个版,覆盖全市中小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有人说,我至今记得在《新少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的情景,它一直鼓励着我,让我奋进。这种情缘,何其珍贵。
融合发展 守正创新
新闻总是与时代变革同步。面对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带来的冲击,我们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了“一次采访、多元生成”的目标。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增添设备,以务实开放的姿态打造自己的全媒体平台,代运营合作单位官微,承揽视频业务,官微影响力越来越大,短视频佳作频出。近年来,我们以内容创新争抢流量,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力不断增强。
十多年的媒体融合历程,我们经历了从茫然到逐渐清晰的思想转变,在勇于尝试中,积极推动记者转型,练就安心立命之本,面对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更高要求的新闻追求,稳扎稳打,采编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也积极探索“新闻+”模式,驱动报业多元发展。
平台的发展与转变,带来了受众新的需求,服务的边界在拓展。我们秉持“用户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下基层,进社区,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砥砺奋进 恒者行远
告别30年,前面又是新的开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面对新征程,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时代,我们认识到惟有不断推进媒体融合,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河源沃土,风景秀丽,热火朝天的现代化建设场景,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素材,我们将俯下身子,践行“四力”,用心用情讲好河源故事。
我们铭记,30年,晚报人矢志不渝,奋发图强;我们铭记,30年,队伍中涌现的先进工作者、业务骨干;我们铭记,30年,每一位平凡的员工,对报社的辛勤劳动和热爱。3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又踏上新的征程,我们相信《河源晚报》一定能为助力河源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别旧光阴,春天又到了,我们不会停下奔跑的脚步,在岭南逐天地,越山海,聚生力,与时代同行,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