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春博物馆:看“石龙”“玉鸟” 溯源长春古老历史

探访长春博物馆:看“石龙”“玉鸟” 溯源长春古老历史
2024年09月12日 15:48 吉林看点

长春第一村,重现当时村落样貌。

近几年最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长春第一房。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明之光,如今在长春博物馆重新焕发光彩。一场名为“溯源长春——长春早期文明展”的文化盛宴重新向公众敞开了大门。这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约。在这里,观众将看到“中华第一石龙”的威严与神秘,感受“华夏第一玉鸟”的灵动与优雅。长春第一村、长春第一房更展示了长春地区史前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近日,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长春博物馆深度探访。

浓缩2万年时间长河 溯源长春古老历史

谈到长春的历史,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往往认为它是一个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考古发现告诉人们,早在两万多年前,长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两万多年以来,长春先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发明创造,生活面貌由简单向复杂发展,逐渐由石器时代的原始生活,迈向青铜时期的文明时代。溯源长春早期历史,弘扬长春文化传承,“溯源长春——长春早期文明展”揭开了长春人关于历史的很多疑惑。

走进展厅,丰富的馆藏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长春地区史前先民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早期文明。“溯源长春——长春早期文明展”作为长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采用编年史叙事与文化专题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最早的长春史”“长春第一村”“长春第一房”及“中华第一石龙 华夏第一玉鸟”四个单元,以长春地区人类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以考古发现和考古遗存为内容,系统展现了长春地区先秦时期特别是史前时期的编年序列、聚落形态、社会进程。

通过场景复原、遗址模型、魔屏、考古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生动地再现长春先民们生产、生活、祭祀等场景,以及考古发掘工作场景和考古工作基本流程,增加展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文物保护意识。

近日,长春博物馆“溯源长春——长春早期文明展”,成为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公布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中吉林省唯一入选项目。

“石龙”“玉鸟” 中华文明的瑰宝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鸟,是史前先民的一种信仰和寄托。在展厅中,“中华第一石龙”“华夏第一玉鸟”两件珍贵的文物成为了展览的亮点。

距今6000年左右,长春地区出现了用石块雕琢的龙。1985年,长春左家山遗址(位于农安县境内的伊通河北岸,西南距农安县城4公里)出土的石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龙型石雕,堪称“中华第一石龙”。左家山石龙的发现,不仅证明了长春地区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龙的崇拜,更为研究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长春博物馆展览陈列部负责人张冰冰介绍,这件石龙造型古朴原始,线条流畅,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魅力。它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地处松花江流域的长春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揭示了先民们对龙的崇敬和信仰。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权力、尊贵和吉祥的象征。这件石龙的出土,为了解长春地区史前先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信仰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石龙相呼应的是“华夏第一玉鸟”,这件玉鸟于2017年出土于五台山遗址(位于农安县永安乡艾干吐村刘宝山屯西500米的五台山上,东距波罗湖湿地1.5公里),属于距今7000至6000年的左家山下层文化,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鸟形玉器。它的造型古朴生动、线条流畅,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玉鸟的出土,不仅展示了先民们高超的雕琢技艺,更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玉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常常反映了拥有者的权力、地位和财富。这件玉鸟的发现,为了解长春地区史前先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它也为我们揭示了玉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长春第一村 史前先民的聚集地

在“长春第一村”单元,记者被一座复原的大型沙盘所吸引。这座沙盘展示了五台山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村落的样貌,让人得以直观感受长春最早村落的模样。据考古研究,在五台山遗址考古发现了分布集中、排列有序的三十多座房屋,房屋外围还有环壕遗迹。五台山遗址的村落是长春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村落,距今约7000年前后。这些房屋的发现,为复原长春地区村落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被考古专家称为“长春第一村”。

张冰冰介绍,村落位于波罗湖湖边的高地上,既充分靠近水源,方便日常用水和捕鱼,又相对较高,可以防止水患灾害。村落三面环水,能有效防御野兽,保障安全,同时一面靠近山林,又保证可获取丰富的生活资源。这样的选址,充分体现了当时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时的村民以渔猎、采集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捕猎野猪、鹿等动物,同时食用鱼虾蚌类等水产品作为补充。此外,他们还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如藜、野大豆、地肤等。这些发现,为现代人了解长春地区史前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资料。

长春第一房 史前建筑技术的见证

你能相信吗?6000年前的长春先民就住上60平方米的房子,足以证明先民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生存智慧。五台山遗址发现的一座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地穴式房屋,面积达60平方米左右,是长春地区已发掘出土房址中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房屋。这座房屋不仅展示了先民们的建筑技艺,更为现代人揭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结构。

张冰冰介绍,半地穴式房屋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房屋部分建在地面以下,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这样的房屋建造方式,既适应了当时的气候条件,又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

通过复原模型的展示,记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半地穴式房屋的建造方法和功能布局。房屋从地面向下挖掘了一个大坑和进出用的斜坡门道,大坑的坑壁就是房屋的墙壁和墙基。大坑中间是地灶,具有保暖、照明、炊煮等多重功能。为使房屋经久耐用,房屋的地面及四壁常用白灰或草拌泥涂抹,有些还用火烤,以达到防潮和耐用的效果。

传承城市文化 打造长春文旅新热点

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铭刻着城市的记忆、凝结了城市的文化身份。长春博物馆,蕴含着长春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生命演变的奥秘,一段段长春的故事亦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目前,长春博物馆拥有各类藏品22000余件(套),藏品范围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唐、辽金、明清直至近、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种类包括金属器、玉石器、陶瓷、书画、钱币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等,既有史前长春的珍贵古生物化石,又有考古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以及当代艺术作品。这些珍贵的藏品反映了长春的历史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其中馆藏伊通河流域古生物化石、长春史前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等,自成体系,拥有浓郁的长春地方特色。

走进长春博物馆,就走进了长春的历史长河。通过展示长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成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类先进文化,长春博物馆已经成为长春城市文化旅游新热点,对外交流的新窗口,从年初至今接待观众超过5万多人次,成为公众感知历史、欣赏艺术、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来源:长春晚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