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增程谁是终局?所有人都错了

纯电增程谁是终局?所有人都错了
2024年07月02日 17:53 autocarweekly

文|嗷嗷胡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成功押注增程的理想和问界仍然高居前二,零跑和深蓝也凭借增程迅速跃升进入第一梯队。最后几家坚守纯电的极氪、蔚来,哪怕上半年增长喜人,也才刚刚够到前两名的半数销量。

本以为绝对正确的纯电趋势,今天却似乎要被增程插混截了胡。过去人们津津乐道新能源的“终局”,有人说是纯电,有人说应该是增程,今天的反复无常已经说明了不确定性。究竟谁才会是终局,纯电?氢能?固态电池?清洁燃料?

好像很少有人考虑过不同于所有选项的另一种可能:类似于上一个时代全民烧油,人们想象中分久必合的所谓“新能源终局”,可能永远、永远都不会出现。

别误会,这回并不是说什么新能源是骗局之类的陈词滥调口水话题,我们在另一个层次:一切关于所谓“终局”的分析讨论都如刻舟求剑,世界不停向前,“终局”永不存在,选谁都是错错错。

1

汽车和马车——是的我们还是得先从陈词滥调说起——这简直是谈及能源革命大棋时绝不会缺席的经典保留节目。100多年前马车被汽车取代,给世界留下了永恒的戏剧性谈资。

但众所不周知,本胡一直是坚定不移反对过度简化问题而无视复杂性的。如果历史经验本身就是被极端简化而残缺不全的,那么基于此对未来做出的判断乃至决策又能有多靠谱?

首先,今天的人们对当年“汽车取代马车”的速度缺乏概念。众所周知第一辆公认的汽车发明于1885年,获得专利是1886年,向外出售是1888年,第一个合法牌照颁发于1893年。

而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巴黎最后一辆公共马车退役,要等到1913年。如果放在历史长河中,汽车作为一项如此革命性的技术发明,其应用普及确实是极其迅速的,可这也是20~28年。

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如果低估了技术革命一般所需时间的大致数量级,自然就很容易陷入“A取代B”的终局陷阱中。今天回过头看区区20年在历史中算个什么,可放到我们自己身上呢?

2

其次,今天我们看上去理所当然的历史转变,对于彼时身处其中的人们而言,可能并不是线性的、单向的“大趋势史观”。

烧油的内燃机汽车出现,距离汽车完全(其实也只是基本)取代马车也有二三十年。问题是在这之前,不可能有人知道“这种动力才能让汽车实用化——和之前那些破烂不一样”。

是的,在内燃机汽车出现之前,早在18世纪末人们就在尝试用化石燃料取代畜力了,蒸汽机汽车挣扎了快一个世纪最终饮恨。

如果我们取“蒸汽机(化石能源)取代马车”而不是事后诸葛亮,“作弊”式的刻意精确到“内燃机取代马车”,这个能源转变的周期还要更长,得多。同时,过程也要复杂、曲折得多。

一般人们会以为蒸汽动力的出现是畜力的末日,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反而大大增加了马匹的数量。

原因其实也简单。蒸汽机的出现让大规模机械化工厂涌入城市,蒸汽机车和铁路又大大扩展了城市可达的规模。19世纪之前欧洲大城市多只有几公里跨度,而工业革命使它们迅速扩张为庞然大物,于是对于马车出行的需求陡然上升。

1900年,巴黎的马匹数量达到了大约8万到10万匹,以马车为载具的初代公交车,也是在19世纪中早期步入正轨然后发展成熟(并最终成了今天公共交通的雏形)

这些意味着什么?

蒸汽机出现的时候,畜力交通不仅没有被取代,反而一时间更为兴旺发达;蒸汽机用了几十上百年也没能彻底取代马匹一统江湖,最后是新生的内燃机和电力(地铁/电车)才搞定了马车。

3

如果一次能源革命的时间跨度,其实很可能会是几十甚至上百年的量级,那么“终局”多半是永远不会存在、不会到来。

当一项新技术A终于发展成熟到可以成为“终局”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有更新的技术B出现了,于是技术A还是无法一统江湖成为“终局”。

事物是动态变化着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今天最具潜力、进度最靠前的是锂电池纯电动力,但是等到纯电解决了各种短板、可以彻底取代油车的那一天,氢燃料、清洁燃料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出现更新但暂时还无法普及的“新新能源”?

回头看,燃油时代难道就风平浪静一百多年吗?今天我们之所以认为燃油时代因为所有车都烧油,就都可以划为同一类“旧能源”,唯一原因是我们今天知道了“车也可以不烧油”。

在新能源真正实用化之前,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波涡轮增压民用潮流,彼时对于涡轮增压是否会全面取代自然吸气也有一波讨论,可最后呢?还没分出高下,油电混动出现了。

丰田推出混动之后,究竟日系复杂的混动是未来,还是德系专注于内燃机效率、发展柴油车才是未来,也有过一段持久的争论,可最后呢?特斯拉来了,锂电池来了,新能源来了。

如果连汽车发明到取代马车都要20年,从化石能源彻底取代畜力都要上百年,凭什么认为纯电就能用短得多的时间取代内燃机,以至于其他能源类型都没可能来得及取得一些突破呢?

《氢能源才是新能源终局》《固态电池才是新能源终局》《纯电才是终局》……除了迎合大家对“哪个更吊”的极端简化的想象,也是因为我们天然偏爱确定性的表述。

并不是说既然世界始终在发展,站在今天想象、预测未来就全无意义了,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说因为世界是在变的,所以对于未来的预测和判断,应该基于对现存事物的逻辑推演,而不是基于现存事物的现况——这恰恰是很多对于未来的预判分析最爱掉入的陷阱。

依据应该是一条考虑了发展的线,而不是只反映当下的一个点,哪怕客观上终究不可能预知未来,至少主观上考虑了动态发展。

10年前的电动车什么样,不代表10年之后还是什么样。如果就因为10年前的电动车续航短、价格高、没处充电,而认为电动车以后没出路,哪怕最后猜对了也不过是狗屎运。

氢能源和固态电池是呼声颇高的,但不少分析否定它们的原因,却是其今天的成本高。最终结论我们这里不置可否,但哪怕要因成本因素否定之,也应该是基于“预计成本无法及时地降到足够低”而非单单一句“今天成本太高”,前者是一个动态推演,而后者是一个静态的点。

4

如果理解了以上这一切,就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今天电动车已经如此深入人心、锂电池的成熟度已经远超其他新能源类型,中外车企们依然没有停下继续研发其他能源的脚步。

包括而不限于氢能源、生物燃料、固态电池等等,只要是有余力的巨头,多多少少会投点资源在上面。

当然这其中难免有部分受现实原因驱动(比如为内燃机续命),但即便没有保守派的挣扎,车企们也同样会这么做。

锂电池电动车的发展普及程度越高,其他新能源的机会窗口就关得越窄,所以近来车企开始暂缓研发停滞了太久的氢燃料。

但只要锂电池离彻底取代内燃机尚远,那么其他新能源就永远还有机会,所以随着近几年纯电放缓,合成燃料又重新开始抬头。

终局是不存在终局的,除非全世界都停下了脚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