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无糖食品就不会得糖尿病?医生提醒:小心这些“无糖”陷阱!

吃无糖食品就不会得糖尿病?医生提醒:小心这些“无糖”陷阱!
2024年09月11日 18:31 健康圈

临近中秋,各大商场、超市、小店的货架上都有了月饼的身影。

对比起传统月饼,在这几年间,打着“低糖”、“0蔗糖”、“无糖”等标签的新式月饼更受朋友们欢迎。

在现代社会,健康饮食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无糖食品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无糖食品真的像它们声称的那样健康吗? 

更有许多朋友认为,只要吃无糖食品,就不会担心发胖,也不用担心糖尿病,这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靠无糖食品来控糖?

今天我们就针对无糖食品,来捋一捋大家总是搞不清的问题吧!

01

吃无糖食品不用担心发胖和糖尿病?

无糖食品,顾名思义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形式的糖分的食品,这包括了不含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传统甜味剂的产品。

但如今市面上的无糖食品,它们可能使用了如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作为替代品,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代糖”。

代糖虽然也能提供甜味,且热量较低,对血糖影响也较小。

但像饼干、点心、月饼等食品即使是使用代糖,他们本身是用面粉做的,面粉里的淀粉含量大概是80%左右。

淀粉本身就是一种多糖,它在体内可以完全消化成葡萄糖以后被人体吸收。如果不节制地吃,依然会导致我们发胖,体重增加。

其次,一些无糖食品为了保持口感,可能添加了较多的脂肪,这也会提供额外的热量。

即使是无糖食品,如果摄入过多,同样可能导致热量过剩,从而增加体重,也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食用含有代糖的食品可能会影响人体代谢,甚至可能与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息称,在医院里经常能看到糖尿病患者家属,会拿各种各样的“无糖饼干”和“无糖点心”给病人解解馋。

他们很多人都认为,既然叫做“无糖”,那这些食品肯定不含糖,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心大胆吃。但也正因如此,经常会导致病人血糖控制得并不好。

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在日常饮食中,正确做法是:

食用无糖食品,需要将其热量计算在每天应该摄入的总热量中,应注意“总量控制”,减少其他主食量,使得每天热量保持平衡。

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只要是无糖食品,就能敞开肚皮吃了,也要注意这些甜味“陷阱”的摄入分量。

02

吃无糖食品总拉肚子,是食品不健康吗?

还有些朋友说,自己一吃无糖食品就会腹泻,是这些食品不健康,有问题!

但圈圈想说,这还真不能完全赖在无糖食品的头上。

真正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你吃过量了。

据资料得知,目前无糖食品和饮料中,能引起腹泻的代糖主要是糖醇类,比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这种,尾巴带“糖醇”字眼的代糖。

那吃多少算过量呢?咱们拿国内糖果标准里的安全性量来做个参考:

图片来源于:丁香医生

甘露醇、乳糖醇都是人体相对耐受度较低的,单次摄入 5 克就可能引起腹泻。

另外,儿童的耐受度也可能相对低, 60公斤成年人的麦芽糖醇每天超过48克才会腹泻,而儿童15克就可能引起腹泻。

但幸好,这种腹泻通常是一种一过性生理反应,不是毒性反应,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如果腹泻症状严重,或者持续不止,就应及时就医。

另外,一些国家要求厂商在含有糖醇的食品包装上标识可能引起腹泻的警告,但国内目前并没有相关要求。

我们在购买和食用无糖食品时应仔细查看食品标签,注意辨别糖醇含量高的食品,以避免不适。

03

想科学控糖,不能只依赖无糖食品

近年来,号称可以“控糖减脂”的食品层出不穷,不少商家也拿捏住了人们健康低糖的需求,将“无糖食品”的功效夸大其词,过分宣传。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营养科医师朱文艺认为,控糖没有捷径可走,想科学控糖就不能依赖单一的饮食,应该做好以下几大方面:

均衡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推荐采用“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的原则。

补充膳食纤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可食用燕麦、糙米、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定时定量:合理安排餐次,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胰岛负担。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是消耗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好方法。推荐餐后30分钟左右开始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

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有利于血糖控制。

这些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普通人更好地管理血糖,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应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控糖管理。

参考文献

[1]Oku T, Nakamura S. Threshold for transitory diarrhea induced by ingestion of xylitol and lactitol in young male and female adults[J].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2007, 53(1): 13-20.

[2]Oku T, Okazaki M. Laxative threshold of sugar alcohol erythritol in human subjects[J]. Nutrition Research, 1996, 16(4): 577-589.

[3]Thabuis C, Cazaubiel M, Pichelin M, et al. Short-term digestive tolerance of chocolate formulated with maltitol in childr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2010, 61(7): 728-738.

[4]《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21)》

[5]牟建军,严定一.添加糖与心血管病风险新认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04):308-311.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