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爱来不及”:该不该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

“不要让爱来不及”:该不该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
2022年09月08日 12:31 这里people

该不该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

原创陈子非南周知道2022-08-26 09:30发表于广东

今日话题

要不要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还提醒着我们——不要让爱来不及。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关于给老人拍遗照背后的深意。

(IC photo / 图)

陕西商洛,85后姑娘杨鑫坚持四年为两千多位山村老人拍摄遗照,并用视频记录下给老人们拍摄遗照的过程。

视频中的老人们笑容灿烂,却让无数网友破防,这也引发网友关于“该不该主动给老人拍遗照”的讨论。一部分网友认为不妨事先帮老人准备好遗照,因为“很多人走的时候,都没有一张体面的照片”。

陕西姑娘为2000位老人拍遗照:自己也在经历一场死亡教育

杨鑫发现老人们并不忌讳所拍的照片将用作遗照

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不应该主动提及拍遗照等事宜,因为在一些老人看来,活着的时候准备死去时的东西显得很“不吉利”“很晦气”……

我们对于遗照的态度有过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老人不忌讳遗照之事?老人的遗照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深刻的现实问题?

遗照的变迁

在照相机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就有手绘的“遗照”。

比如《三国志》中有提到:“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东晋时期的《拾遗记》也记载,“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

19世纪照相机出现之后,就有了遗照。

西洋照相技术是随着西方的殖民入侵进入中国的。19世纪中叶以来, 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已陆续出现了照相馆。不过,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对照相技术内心更多是恐惧,认为照相是“妖术”。

鲁迅先生作于1924年的《论照相之类》,很精准地记载了时人的心态:“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运气正好的时候,尤不宜照”;“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 因为好似腰斩”……当时还有鼻子有眼地流传着照相药水乃是由传教士所“挖”中国人的眼珠化合而成的谣言。

可见,国人最初就是将照相与死亡联系起来的,人的照片与用于祭祀的传统肖像画的联系更是增加了照相的死亡意味。

老人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感染着杨鑫和志愿者们

随着照相的普及,人们才渐渐打消对照相的疑虑。到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照相在上海等大城市的接受度就很高了。

1897年10月,上海一家有名的照相馆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劝说世人“务须照相”,广告写的是:“人生世上,无论为父母,为夫为妇,为子为弟,随时皆宜照一小像。譬若出外营求,父亲不相见,有此像可慰生离之悲苦。如不幸短命,亦何至如郑庄公之掘地相见哉。故照像之事,所费无几,所益甚大。举世之人,咸宜照一像传留,洵不易之道也。”

△杨鑫正在为老人拍照

其实,杨鑫与公益结缘已久

很早之前,杨鑫就是中华骨髓库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2012年,杨鑫的亲人

遭受绝症的折磨不幸离世

2014年5月,杨鑫得知她的造血干细胞

与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

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

她说,“自己的经历更能理解患者的痛苦”

△杨鑫

这些经历让杨鑫体会到帮助别人

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里就提到了遗照,当时的人已经意识到,遗照可以“使人生数十岁或百岁后,复得想像其人,则魂魄虽去,而音容不忘”。

现如今,照相已经非常便捷普及,只要有个手机就可以拍出遗照,不少老人也早早为自己准备好遗照。

(IC photo / 图)

对遗照态度大不同

不同地区的老人对于遗照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地方的老人完全不避讳有关死亡的任何东西,他们不仅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准备遗照,有的也准备寿衣,甚至连棺材也准备好了,并把棺材直接运回家放着。有些人自然会纳闷:不觉得这“晦气”吗?

恰恰相反,这些老人反而觉得这是“喜气”。其一,这些老人都是到了一定年纪后才开始准备遗照、寿衣、棺材这些东西。能够活着就是福气,假设意外走了也是“喜丧”,虽然把棺材往家里放着,但会称呼棺材为“寿棺”或“喜棺”。

其二,很多老人深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认为人虽然死亡了,但魂魄不会消失,仍然会在另外一个世界享乐;他们活着的时候为死后准备的东西,为的都是死亡后可以继续享福。这大抵有点类似于古代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大修皇陵。

其三,提前为自己准备好死亡的一些事宜,也是为了避免给子女添麻烦。

尤其是在几十年前,当时收入水平比较低,一场大操大办的丧事可能就会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所以老人们就有意识地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做准备,免得子女到时候得再忙活,或把整个丧礼弄得仓促草率。

所以,对于那些寿衣、寿棺都准备好的老人来说,准备好遗照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何况拍个遗照可比挑选寿棺省事得多。

当然,中国各个地方的风俗差异非常大。有些地方把死亡看得很“淡”,而有的地方对于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事物,乃至于包括与死亡相关的词汇都相当忌讳。别说拍遗照,就连提到遗照,有的老人都要“呸呸呸”。

可见,该不该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首先取决于老人对于死亡是什么样一种态度。如果老人本身很忌讳,子女也不必将自己的观念强行施加在老人身上。退一步说,如今手机摄像相当便捷,平时多记录一些与父母有关的影像就可以了,不必特意去拍摄遗照。

(IC photo / 图)

不要遗忘弱势老人

新闻中的85后姑娘杨鑫之所以坚持给老人拍遗照,是因为对于不少边远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一生中除了身份证以外,可能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打工时,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在老人身边,没有记录老人影像的意识,没有时间带老人去拍照,老人自己也不舍得花钱为自己拍照。

所以,杨鑫为农村老人公益拍遗照还折射了一个现实问题,即不少农村老人被“遗忘”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截至2020年11月1日,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农村里差不多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年轻人纷纷到城市里去,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父辈和子辈大多数时间处于分离状态。

加之,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没有完成小学但识字以及小学毕业的老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对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数字鸿沟,并不懂得使用手机照相等功能。很多乡村老人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哪一天他们离开人世,可能真的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因此,要不要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还提醒着我们——不要让爱来不及。不是说一定要给老人拍摄遗照,而是说,平时要多多陪伴老人,多多用影像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点滴。

遗照的功能是“魂魄虽去,而音容不忘”,当子女留有关于老人的很多影像,这时有没有遗照反而不是太重要的事了。《寻梦环游记》说,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他被所有人遗忘。作为子女最最重要的是,不要遗忘家里的老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