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高校力量 文保人更青春(图)

注入高校力量 文保人更青春(图)
2024年11月18日 05:02 天津日报

  秋末冬初的一个午后,在满是历史风貌建筑的河北区意风区,一群年轻人手中科技感满满的设备引人注目。原来,这是河北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队正在进行文物建筑实地调查。队伍中,无论河北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还是来自天津城建大学的师生,无不在与历史建筑的触碰交流中得到知识与经验的哺育,更在心中悄然种下对文化遗产的深沉之爱。

  自今年春季起,河北区作为我市试点,率先开启“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工作队中,除了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燕卿是经历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老将”,其余人员都是首次参与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新一代文保人。

  “四普”实地调查需要进行拍照、测量坐标信息、绘制本体边界等工作。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普查员利用无人机航拍建筑俯视图,用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测量经纬度坐标,年轻的文保人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勘测新技术。“90后”陈天然坦言:“用我们徐所长的话说,‘四普’是个挺好的机会,是一次‘文物系统大练兵’。”

  自2023年底“四普”工作开展至今,陈天然和伙伴们陪伴这些矗立在时光长廊中的“老者”走过了四季。以“四普”为名的一次次对话,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更多收获。陈天然直言,河北区有百余处不可移动文物,除了一些重要点位,此前她对大部分点位的认知是“哪条路、几号楼”,日常工作关注点也只是有无安全隐患、违法施工等。然而通过“四普”,每走过一个点位、每整理一次资料,她都会惊喜发现新的美。“比如我们办公地点隔壁的一栋楼,它连楼梯扶手都带有精细雕花。还有的建筑从镜子到石膏线、柱头,都是细节满满,这种富含历史底蕴的精美与精致直击内心。”

  陈天然觉得,普查的过程是与文物增进感情的过程。“当这个地方对你内心产生冲击的时候,你对它们的感情自然就加深了。就像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可以让大家越发熟悉、默契。当文保人与文物不断交流,我们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历史也在滋养我们自身。”

  河北区通过“四普”工作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同时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由专业人才与设备为文保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增强高校师生实践经验,将文物保护意识传递给更多人。

  前不久,河北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与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兵分多路,对曾氏祠堂旧址(福楼)、马可波罗广场角楼、张鸣岐旧居、易兆云旧居等4个点位进行了文物建筑打点、测绘工作。在勘测现场,有同学手持高速旋转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绕建筑而行,伴随行进,与仪器相连的手机上便显示出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数字影像。“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测绘对象的三维坐标和影像数据。我们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文物建筑本体的立面进行点云数据采集,再通过软件把这些数据合成为三维影像模型,展现测绘对象的全景、立面、平面或细部影像。”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杨悦介绍。

  与三维扫描仪“一扫成图”的现代感相比,有同学以尺量、用笔画的测绘方式则显得相对传统。“虽然现在的测绘手段越来越先进,但传统测绘方式依然重要。”杨悦表示,“一方面能对建筑细部数据进行更准确的采集,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体会实体空间以及体验测绘原理、方法和过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把现代和传统的测绘手段结合起来,能获取更全面的数据。通过测绘,为文物建立详细完善的电子档案,为文物的价值评估、保护利用形成数据支撑。”

  对于师生们来说,“四普”工作也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同学们在实际测绘中遇到的问题,杨悦都在现场一一指导,比如要先观察建筑特点再决定从哪里入手测绘,尽量贴墙测量或以砖缝为参照进而得到更标准的数据。杨悦说:“学生们通过参与‘四普’工作,可以将专业知识用于实操、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并在参与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的同时,建立责任心、自信心,收获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人多力量大,一下午,4个点位勘测完毕。该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王奕旭高兴地说:“天津有这么多历史建筑,我为家乡的文化底蕴感到骄傲。而且我能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为文物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感觉更自豪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