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场做预期管理,抄底的窗口来了?

央行下场做预期管理,抄底的窗口来了?
2024年06月28日 12:00 用户3721367755

央行又有大动向!

上周三陆家嘴会议,央行行长潘功胜提到重新定义M1统计口径

(图源:财联社

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

个人活期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

经常听财经报道里面讲到M0、M1和M2,央妈每个月都会公布M0、M1、M2的数据。

可能大家对这“货币三兄弟”有大致的概念,但谈到具体细节又有点模糊,小巴这里顺便给大家理清思路。

M0=流通中现金,代表随时能花的钱,流动性最强。

M1=M0+单位活期存款,也叫狭义货币,

代表个人和企业随时可以花的钱,可以理解为市场上的活钱,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的变化,流动性次之。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也叫广义货币,基本包括了大多数货币,不包括政府存款、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和存单等。

之前小巴也疑惑,电子支付已经基本普及,为什么M1统计依然没有将个人活期存款、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产品纳入其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M1就纳入了居民活期存款,我们国家关于M1的统计,比起其它经济体一直是略窄的。

所以当小巴看到,这次修改统计范围把居民活期存款和流动性高和有支付功能的金融工具纳入进去,还是觉得挺合理的。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M1的数据统计更完善,也更能体现当下的资金流向。

但值得一提的是,为啥是现在才想到要改呢?

早在2018年,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就谈到M1的统计范围应该适当变化的问题,他指出“除了企业的活期存款外,还包括大量的个人活期存款,其实都是应该纳入到M1中来的”。

在眼下这个时间点修改,原因可能还是和5月份的数据太难看有关。

5月M1余额64.68万亿,同比下降4.2%;

4月M1余额66.01万亿,同比下降1.4%。

M1增速历史首次出现连续两月为负,增速还创历史新低,M2-M1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4月份,央行为了防范资金空转,发布禁止手工补息的倡议,要求4月底前完成整改,金融行业开始“挤水分”。

手工补息的大头是企业存款。

当企业的活期存款失去了高利息,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提前偿还贷款,或者把钱分流到货基、债基、或者波动性比较小的理财产品,M1数据直接受影响。

M1是大家看重的数据,连续2个月数据不好看,还越跌越狠,大家也会觉得经济是不是越来越差了,对未来更加忧心忡忡,毕竟很多人买房买股,都认M1走势。

对于楼市,M1被视为房价的领先指标。

历史上,M1同比增速走势和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走势基本同向,M1同比增速走势稍微领先。

两者紧密关联,背后的逻辑是购买商品房的过程中,居民储蓄存款直接转化为房企活期存款,进一步转化为房企链条上企业的活期存款,从而带动M1增长。

同时,M1对股市的景气度也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过去的很多年,M1的同比增速也和股市的涨跌趋势高度相关,且M1总是先于股市见顶或见底,有一定的前瞻性。

(图源:财经M平方)

一方面,经济数据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M1数据好了,企业会更愿意投资;

另一方面,M1最能表征市场的流动性,充足的流动性对股市也有推动作用。

对企业来说,账上有一笔活钱,如果扩大再生产的利润率是10%,而股市投资的利润率也能达到10%,那么,一般会选股市,因为股市可博取的收益更高,流动性也很好。

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活期存款多了,说明企业经营好转,大家看到这个指标上去,才有信心愿意进行消费和投资,对未来的经济偏积极态度。

现在数据越来越差,央行一看不行,亲自下场管理预期,修改M1的统计口径。

根据中金的测算,如果重新审视统计口径,将没有统计进入M1口径的资金也纳入M1,那么整体的数据可能就会修复为正增长,只不过增速有所放缓。

如果按照M1是股市和楼市先行者的设定,一旦央行修稿统计口径,M1将会由负转正,现在岂不是楼市、股市抄底的窗口期?

M1和楼市同步螺旋式上升,本质是地产和金融深度绑定。

在房住不炒、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地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会慢慢下降,M1和楼市的相关性是逐渐降低的。

现在的楼市熊市不是周期性衰退,而是结构性、系统性转变,不能仅凭M1数据简单判断楼市拐点。

股市也一样,数据是教条的,但推动股市的是人,短期也有错配的风险。

因此,即便以后数据好看,大家还是要注意,现在依然是压缩举债空间,出清还债挤水分的时候,经济运行还在恢复期,无论投资投资股市还是楼市,都不要轻言梭哈抄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