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中国式“内卷”:辩证看待,且战且调

毛振华:中国式“内卷”:辩证看待,且战且调
2025年01月15日 17:02 用户3774432130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97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889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主要就是卷价格。当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疤痕效应叠加资产缩水影响下,居民收入预期偏弱,消费降级现象显著,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完全市场化的中低端服务业价格下降尤为明显。从国际视角来看,逆全球化趋势下,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中国过去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以价格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国际的密切关注,甚至引发了一些“反倾销”制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关注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现象,客观认识企业“内卷式”竞争的内涵,厘清其形成机制,方能妥善应对。

一、何谓企业“内卷式”竞争?

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卷价格,而降价格主要依赖降成本,降成本则源于降薪、裁员、降研发。尤其对于产业门槛和技术门槛相对比较低、产品易于复制的行业,后发企业有更大的降成本空间。先发企业从VC开始,经过多轮投资最后形成了产业格局,在此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后发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大规模的基础投入,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技术、设备等,因此其成本较低,更容易实现内卷。

目前,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已经对国内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国内,“内卷式”竞争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带动企业利润下行,进而造成居民工资收入和消费能力下降。另外伴随“内卷式”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或逐渐以价格作为衡量产品的唯一标准,就可能导致在过去技术落后、残酷竞争的时代曾经有过的“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现象再度出现。在国外,中国企业“内卷”引发了一些负面舆论,例如德国总理舒尔茨曾表示 ,“我们欢迎中国汽车,但不欢迎中国汽车在我们这边倾销”,意为中国的低价产品冲击了德国的就业市场,类似的说法甚至更为极端的表态都反映出全球对中国低价商品的“不欢迎”。

二、辩证看待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

全球贸易在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中发展,对价格优势的认识要有所调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认为,比较成本最终体现为价格优势,在全球自由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比较成本学说,在全球自由贸易背景下,先发国家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后发国家可以从先发国家获取资金进行生产,然后凭借其产品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再逐步建立自身从生产到技术再到研发的优势,最终成为后发先进国家。国内很多研究中国成功秘诀的学者都是在比较成本学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但实际上,全球贸易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自由贸易,不同利益集团间容易形成贸易保护主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用以保护本国市场。在逆全球化加剧的背景下,对价格优势的认识要回归到国际贸易的本质,即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由于价格优势与商品倾销的界限较为模糊,因此在国际贸易趋向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我们的价格优势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商品倾销。过去,全世界对低价商品在本国倾销均采取了较为激烈的反制措施,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低价商品也较为关注。因此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内卷式”竞争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对价格优势的认识要有所调整。

首先要认识到,“内卷式”竞争带来的低价格确实为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促进了出口,在外需不确定性增加,且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的背景下,我们应对现有竞争优势加以保护而非一味批判。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形成,应当设法保护该竞争优势,不能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盲目提升成本和价格。如果没有价格优势,中国就无法保持现在的国际贸易地位,中国的外贸和经济增长将面临很大压力。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持续加码,中国的出口还能延续增长,离不开价格优势。价格优势的存在使得中国在未来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危机,保持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例如显示屏行业,原来中国需要从国外进口,随着中国长期持续投入,技术的提高导致成本下降,中国已经将台湾淘汰,成为该领域的新领先者。对于“新三样”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应当正视价格优势的积极作用,对先天优势不能轻易放弃。如果内卷是中国企业现在能够用的法宝,甚至是唯一法宝,为什么不用呢?市场是一个整体,市场竞争的核心还是价格,要相信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正视价格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企业“内卷式”竞争的优势正在向劣势和问题转化,需警惕潜藏的风险。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在和未来,竞争就是要不断面对新竞争格局、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来看,可能企业“内卷式”竞争本身已经成为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内卷是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有效竞争手段。过去人口红利的表现形式是低端劳动力,新时期人口红利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低成本工程师,这是中国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但是现在,企业“内卷式”竞争已经对工资上涨和充分就业构成了较大压力。过去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产品的扩张,居民工资是上升的,就业机会是增加的。但当前,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了,但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居民收入并没有伴随产品扩张而上涨,相反却出现萎缩,进而导致消费能力下降。这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表明企业“内卷式”竞争可能正在由优势转化为劣势,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

同时,卷价格导致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制约企业投资,打击企业信心,不利于经济修复。当前以低价作为竞争手段的现象较为普遍,招投标中投标企业为了中标会降低报价,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也纷纷采取降门票甚至免门票的方式,市场上各类产品也普遍打折降价,另外在供应链中,有优势的链主企业在采购中也会压低价格,导致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甚至出现了有的企业销售额较多,但利润稀薄,甚至亏损的“乱象”。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会造成企业界投资不振,拖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打击企业信心,制约企业行为,进而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造成危害。

三、“内卷式”竞争的形成机制及应对思考

从价格视角来看,我认为企业“内卷式”竞争的形成来源于供需问题,长期供过于求导致产能过剩,推动了企业内卷。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需求萎缩,特别是内需不足,终端消费走弱问题突出。从供给端来看,中国长期供给端发力形成了大量的产能,导致供给过剩。在需求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国的政策又多从供给端发力,在供给端配置了较多资源,即便是从需求端发力的政策,也多侧重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很快转化为供给,加剧产能过剩。例如,2008年危机后中国采取了持续宽松的政策刺激经济,供需失衡问题初现端倪,但国内学者甚至政府都强调问题不是需求疲弱,而是出在供给侧产品质量不高,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全面在供给侧发力。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在供需两端发力不均衡,是导致出现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趋同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是企业“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原因。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推出了各种产业基金,趋同的产业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竞争。各地政府同时推动某一行业发展,很快就能把一个行业从“风口”变成“风险敞口”。比如中国光伏行业的产能是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虽然以后需求还会增长,但如此大的产能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投资损失和资源浪费。我们应该反思政府下场亲自搞投资、亲自搞产业布局的利弊,是否正在从利大于弊转向为弊大于利,是否会加剧产能过剩,进一步推动企业“内卷式”竞争。

如何解决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国际贸易运行,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走势。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的问题很复杂,最终还是要在经济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出口的背景下,中国亦不能例外,在新的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之前,我们要保持已有优势,不能简单粗暴的大幅提升产品价格消除“内卷”,既不合理,也不可行。同时,政府应出台政策,保护中国出口产业在当前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的竞争格局。但在维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面对新问题要积极进行治理。治理过程中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从认识到政策到行为的一致性预期,积极应对“内卷式”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走出通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重视企业低价竞争的乱象,并出台促进公平竞争的相关政策,限制企业以低于成本的方式不正当竞争。二是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不当干预加剧产能过剩。三是链主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针对产品定价、工资福利、劳动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梳理,认真思考,主动采取改进措施,回应社会关切,切实为改变“内卷式”竞争做出贡献。最后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形成新竞争优势。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学界的支持。中国企业“内卷式”竞争不仅给中国,也给全球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在理论上怎样重塑世界贸易理论。伴随中国逐步迈入发达国家门槛,世界贸易和竞争的基本理论可能会发生改变,简单依赖成本学说构建理论框架的做法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调整,未来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