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⑩|这本书,带你穿越千年尘烟,在“路上”讨论苏轼

荐读⑩|这本书,带你穿越千年尘烟,在“路上”讨论苏轼
2022年08月24日 23:23 新华日报

专访

《在东坡那边:苏轼记》是诗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于坚的全新散文、摄影作品集,是诗人对诗人的仰望之作。于坚用40余年的时间,一次次“朝圣”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作为现代人对苏轼的景仰,穿越千年的尘烟,感受苏轼诗词中的惊涛拍岸。日前,新华日报·交汇者记者就此书采访了于坚。

于坚

记者:请问苏轼在您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您在这本书中着重抒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苏轼?

于坚:一位“神”。

在苏轼的时代,在苏轼的学生、门人眼里,苏轼就是一位“神”。中国文明,可以说就是孔子宣布的“不学诗,无以言”“郁郁乎文哉”。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就是圣人。《论语》则说:“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圣人与庸人的区别,不过是一以贯之与半途而废的区别。苏轼作为诗人,就是将诗“一以贯之”。对于苏轼,诗不是什么“远方”,而是他作为诗人的存在方式。找寻关于苏轼的“蛛丝马迹”,能够帮我们重新认识何谓诗人。

记者:是什么促使您一次次地拜访苏轼生命历程中留下足迹的重要地点?在这些地点中,最让您有所感悟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于坚:我在少年时期背诵了苏轼的《赤壁赋》,此赋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苏轼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话令我彻悟。

令我震撼的是河南巩义的宋陵。一个时代的质量、气势都会在语言(文章、艺术)中流传下来。苏轼的时代是雍容的、肥厚的、诗性的。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因为诗反映的是普遍的存在,历史反映的是一个个个别的事件。

记者:您希望传递给读者一种怎样的思考?或者说,透过苏轼,您想传递对当下的哪些启示?

于坚:这本书写得并不枯燥,也非浅薄之谈。我参考了数十种关于苏轼的书籍。自林语堂以来,关于苏轼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是老生常谈。我想写出些不同的东西。

我是在“路上”来讨论苏轼。这本书的源起是《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的一次约稿,我因此有机会沿着苏轼一生的轨迹走了一遭。在我看来,苏轼不是过去时,只在于怎么“读”他。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也为重读苏轼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苏轼的世界观其实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呼吁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就是劳绩,“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这种世界观已经被我们遗忘了,“诗意地栖居”是一个提醒。

记者:您在书中写道:“苏轼在自己的时代用一种新的语言复活了真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当下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能不能从书中举例浅谈一下?

于坚: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这是一个人类的普遍期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有明月,人才能“起舞弄清影”。这就是“真理”“存在”的依据。没有这些,人就会“回到物”,坠入虚空。人的世界不能没有明月。在苏轼之前,这一“真理”是通过律诗表达: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而苏轼用长短句表达了同一“真理”。

记者:在书中,您收录了大量的摄影作品。请您就其中的一到两张,详细为我们讲一讲当时拍摄的情境,以及您心中将该场景与苏轼的世界相连的感受。

于坚:比如我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宋陵拍的那些石头狮子。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确信,虽然已经过去千年,但宋肯定不会仅仅成为抽象概念,就算是碎片,也是可以呼吸的、咀嚼的,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所以我到大地上去寻找宋。

大地和文章是一个东西。语言即存在。所以我沿着苏轼一生的轨迹去了一些地方。我确实看见了苏轼时代的实物。

在宋陵看见的那个千年前的文官的石雕,我以为,那就是苏轼。

简介

书名:《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作者:于坚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在东坡那边:苏轼记》是中国著名诗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于坚的全新散文、摄影作品集,是诗人对诗人的仰望之作。于坚用40余年的时间,一次次“朝圣”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作为现代人对宋诗大家的景仰,穿越千年的尘烟,感受苏轼诗词中的惊涛拍岸。全书以苏轼生平的重要事件和作者的“朝圣之路”为主线,追寻千古圣贤遗风,体验一种超越性的诗性生命。

这本书并非一部叙写苏轼生平的传记文学,而是一部写苏轼所在年代,进而体味诗性文明的长篇散文力作。作者于坚并未按照时间线来讲述苏轼的一生,而是在构建一个大场景的基础上,分出多个小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的描写,让读者感受那个生活在其间的苏轼。

作者围绕着苏轼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他寻找苏轼,也寻找苏轼的生活氛围。苏轼的一生虽有过大起大落的遭遇,但其生命的真正意义却来自那些日常生活的尺牍。读这本书,读者既是在读苏轼,也是在读于坚。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能看到作者解读出的苏轼的另一面。在书中,我们阅读史料和文学作品之中的与苏轼相关的记载,感受昔日宋朝百姓的生活氛围,描述出一幅幅生活的细节图画,用一种观察与发现的眼光去注视苏轼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从中引发关于苏轼思想境界的思考。

作者在游历中试图还原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诗歌中随意、自然、彬彬有礼的世界,但却感到现代化的势不可挡和传统美学的日渐消弥。本书同时讨论了诗、文之于中国的重要地位,历史上诗是“文统”的核心,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孙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编辑)

互动

欢迎下载“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并注册

或关注“新华日报微信(xhrb2013)

在评论区推荐一本书籍并注明理由

你将有机会获得

我们送出的一本《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还不快来参与!

附:上期《荐读》获奖名单

憨憨寨主 198****2799

张厦厦 159****0256

策划:潘青松 田梅 高伟

记者:李璞/文 郑玲玲/制图

编辑:董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