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丰”景丨当驻村第一书记遇上“土特产”

驻村“丰”景丨当驻村第一书记遇上“土特产”
2024年05月23日 17:03 新华日报

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是一方水土孕育造就的地域产品,也是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需求和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浦城大米、山桥红糖、铁炉粉干、黄毕洋酸菜、官路薏米……让我们以驻村第一书记视角来寻宝福建浦城。

古法红糖香飘“十里莲塘”

莲塘镇山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素娟(右)开展特色产业调研。李春雨 摄

十里莲塘风景美,谷满山桥产业兴。福建省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流传着一句俗语:“一靠糖,二靠树。”几百年来,山桥村民一直保留并延续着较为完整的传统红糖制作古法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小规模分散制作及传统销售方式跟不上消费需求,古法红糖面临发展瓶颈。乡村产业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驻山桥村第一书记陈素娟主动与省市县市场监督、食品监管等部门对接,根据专业指导进行厂房改造。2023年8月,山桥红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请到古法红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证。有了小作坊证,山桥红糖就有了进入商超、市场的“身份证”。

近年来,山桥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由村党组织领办成立浦城县甜蜜蜜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入股,甘蔗种植面积从53亩提升至121亩,2024年红糖产量预计能达到6万公斤。同时,山桥村通过村集体建设红糖加工厂等方式,不断将红糖产业朝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村民叶丽聪说:“我们承包了村里建设的谷满山桥红糖观光加工厂,根据消费者需求,将红糖制作成不同规格,去年一共卖了7500公斤红糖。”

全面整合资源,精准施策,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驻村以来,陈素娟积极探索乡村发展的特色之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抓好资源统筹是关键,2022年我们成立了‘十里莲塘’联村党委,实行‘333+11’跨村联建机制,即3个村级党组织、3个共建单位、3个运营单位和11个联村企业的共建共享模式。”陈素娟表示,“在联村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的转变。”

如今,走进山桥村,一片片碧绿的甘蔗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红糖加工厂里,村民忙着熬糖制糖,空气里氤氲着满满糖香……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铁炉粉干成为致富“香饽饽”

临江镇铁炉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俊涛(前左)组织开展助农直播活动现场。彭素英摄

“绿草如茵春水涟,小径长廊步步闲。”漫步在临江镇铁炉村,晶莹剔透的粉、排列整齐的菌棒映入眼帘,骄阳之下、沃土之上,特色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铁炉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公司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在全村大力发展铁炉粉干、蛋白莲加工、黑木耳等三大特色产业,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其中,铁炉粉干的历史最为悠久,制作工艺百载有余,用大米加工而成,色泽晶亮、口感滑爽,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铁炉粉干加工厂里,洗米、磨浆、压丝、晾晒、打包,村民们忙中有序、干劲十足。在浦城县富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的3年多时间里,依靠着优良的品质、惠民的价格,铁炉粉干的订单源源不断,销售范围更是拓宽到多个城市,村民依靠这个“香饽饽”逐渐踏上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我探索直播助农的方式,让铁炉粉干等特色产品走进直播间,乘上电商‘快车’。”铁炉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俊涛说。铁炉粉干作为浦城大米的延伸产品,已有4家小作坊,目前村党支部领办的公司与铁炉粉干厂进行合作,每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促进村财、村民“双增收”。

行走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时,村民们总会热情地打招呼。“徐书记今天又来看木耳长势啦,好着嘞。”“徐书记猜猜今天这批铁炉粉干要销往哪里?”2023年,铁炉粉干销售量累计37.5万斤,较前一年增长11%。此外,村里的蛋白莲子加工厂和木耳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250余户就业。

铁炉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让村民有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慢慢地,村里水泥路通了、基础设施多了、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我逐渐意识到基层这个‘小舞台’照样可以展现出‘大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贯穿在我驻村工作中的主线。”徐俊涛说。

黄毕洋酸菜“火出了圈”

九牧镇黄毕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赵浦(右)在九牧农特产品展示厅向游客介绍黄毕洋酸菜。(九牧镇党委供图)

“下派以来,我努力写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宣传推广黄毕洋酸菜。”九牧镇黄毕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赵浦笑着说,“有人戏称我是‘酸菜书记’,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酸菜产业助推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的肯定。

黄毕村具有典型的小高原气候特点,平均海拔600多米,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水源洁净而充沛,土质松软而肥沃。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得这里的农作物生长周期比较长,品质和口感也较好,尤其是“长杆白”经腌制成酸菜后,其口味酸脆爽口,是各种美食的绝佳配菜。

黄毕洋酸菜是传统民间名牌,口碑好且市场潜力大,但是以农户个体生产为主,标准、价格不一,效益不高。“以前,酸菜销售渠道比较狭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徐赵浦介绍,“现在,我们建设黄毕洋酸菜标准化生产车间,成功申报SC认证,酸菜在福州、上海等地商超也成功上架,昔日‘度命菜’变身‘致富菜’。”

2023年以来,浦城县九牧镇探索实践“双领办”模式,镇党委领办镇属企业福建黄毕洋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转让的方式,将已被注册的“黄毕洋”商标收回到公司名下。黄毕、洋墩、黎处三个毗邻村成了立黄毕洋联建村党委,领办黄毕洋农林专业合作社,流转100亩冬闲田,规模化种植长杆白,并派发种植订单15万公斤。同时,通过“有事好说”机制盘活黄毕小学闲置校舍,改建成酸菜工坊,解决了以前村民加工酸菜场地狭窄、卫生条件差等难题,黄毕洋酸菜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2024年春节前夕,在黄毕村部举办的“酸菜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黄毕洋酸菜也被“吃货们”带出圈了。“不仅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酸菜美食,还顺带感受到小年的氛围,在酸菜原产地举办酸菜节,这个活动办得挺好。”游客陈冬云说。驻村以来,徐赵浦充分发挥融媒体的宣传优势,持续跟拍黄毕洋长杆白从种植到制作成酸菜的全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宣传视频,助力打响“土特产”品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