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建大二学妹设计的建筑模型展示中心为什么能进入新人赛TOP100?

山建大二学妹设计的建筑模型展示中心为什么能进入新人赛TOP100?
2024年06月15日 08:07 建筑学院-Archcollege

逄雪菲

山东建筑大学  本科

专业综合排名第二

指导老师:门艳红

这个方案是我在大二下学期完成的建筑模型展示中心(模型展馆)课程设计,全程推进比较顺畅,老师也在充分尊重我想法的基础之上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出图时间比较紧张,非常有幸获得2023年的建筑新人赛TOP100。我自知自身学识尚浅,能力有限,方案尚有许多不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非常希望大家可以给予我更多的改进意见!鞠躬.jpg)

 前期调研 

这是一个从本届开始的全新课设作业。

此次基地选址于本校建筑艺术系馆西侧,与系馆仅一路之隔,东西向高差约5米,为树木环绕。刚拿到任务书时,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朝我扑面而来—过往课设场地轮廓均较为规整,但此次场地边线基本上是斜线,甚至有点像变了形的"Y",还有不规则的等高线等等,这对于当时初次接触此类课设的我来说难度简直直接上升了一个level。(以下是任务书要求)

实地调研从场地周围的道路开始。

由于四条道路均不在同一高度,因此在不同的道路上的人群对这片场地的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任务书对"柱状模型"的高度做出了要求,在方案的设计中,对高度的把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场地本身,我将调研的重心放在了"参观者"上。我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馆主要面向的参观者——建筑系学生;另一类则是校园内其他来往的学生、老师,以及校外来参观的人。

经过近一周的调研(主要是人流量和来向)和数据收集分析,得出场地东侧的天健路(也就是在场地和建筑艺术系馆中间的这条路)人流量最大且绝大多数为学生,其次为场地西侧的道路,南侧道路人流量最小,位于北侧的道路距校门口最近,也最为宽敞,外来人员的占比明显增大。

因此,我将主入口定在了场地东侧,次入口定在场地西侧,展品处置区的入口在北侧,方便进校门后直接到达该功能区进行装卸货和运输。

 方案构思 

与场地的呼应

我先从场地本身着手,根据场地轮廓及等高线的大致走向做了处理以"平整土地",将原有杂乱无章的等高线理顺,如下所示。

接着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形体梳理。

随后,顺应等高线置入四个空间盒子和一条弧形走道,根据场地边线调整空间盒子的长度、位置,再根据功能要求连通了中间两块形成一个大而集中展览的空间。至此,方案的雏形便基本敲定。

 方案深化 

1.一个模型展馆的"疯狂"

功能体块的大体位置基本定下之后,接着就是细节的深化。我总是喜欢在建筑的大关系确定之前试想非常多的小细节(虽然这也许并不是个好习惯),到了这一步终于可以把我的那些小细节落实了(撒花)。

在构思方案的时候,我有想过我所希望的模型展馆是什么样的。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外表克制而内里"疯狂"。这是我个人的小理解,一个模型代表着一个方案,而这个方案的设计既是受种种条件制约的(即克制),也是蕴含着设计者独一无二的想象力的(即疯狂,不过现在看来也有可能代表了建筑人的精神状态)。

我选择用直线代表"理性",曲线代表"疯狂"。曲线主要用在了最重要的空间——也就是展示模型用的展览空间,以及展览空间外沿等高线而设置的弧线处。

2.引导曲线的设置

曲线之所以比较集中的设置在展览空间,是因为我认为这里是最能表达建筑系学生或者建筑师们想法的地方,而不应该是一条条呆板的直线(当然只是个人在这个方案中的理解)。

首先我考虑了进入展览空间的"门"的形式。假设我是这个模型展馆的参观者,只给我一道在很平的墙上开启的大门,这大概率不会增加我对展览空间探究的兴趣。但如果这个进入展厅的门换一种形式,让它暗示、引导参观者走向这里,或许更能激发参观者对展览空间的好奇心。所以我让门前的墙"流动"起来,形成内凹的弧形墙,让参观者在去往展览空间的路上能够一眼就看到这片流动的弧形墙,进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展览空间。(目的达成!)

在我的模型馆展览馆中,中间的模型展示空间为重中之重——这里悬挂了最显眼的四组柱状模型。

柱状模型的高度要求达到了7.5米,且要求离地至少0.5米,在这样一个高的高度上,观赏者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在不同的高度和距离观赏模型?怎样排布柱状模型才不显得呆板?只有一道普通的、向上走的观展楼梯肯定是不够的。

我想到的还是——继续"流动"起来。

将室外大弧形与室内这一中间部分自然衔接起来,让楼梯弯折两下也呈弧形流动向上,拉长楼梯加入停留观展平台,存在感和观赏性极强的观展楼梯便由此生成。柱状模型顺着楼梯向上的方向逐渐抬升,参观者从迈上楼梯开始从左至右交替观赏悬挂着的模型,真正实现了“流动”空间。

它的存在还将一个空旷的大观展空间一分为二,便于在两部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内容(观展和教学)。

除此之外还有放置于外部的两个小展示空间,位处参观者必经交通流线,直片墙和弧片墙的区分是我给参观者观展时看见展品所处空间变化的一个小惊喜,使观展之路步移景异。

还有一道弧线便是上文提及的室外大弧形,这时它还是一段弧形走道。顺着最西侧的空间盒子延伸出一道墙,沿弧形弯曲,包围住一小段弧形走道,其余走道周围不设片墙以留白,弧墙暗示这一空间的内向性与整体性,又通过留白与外界道路对话传达该空间的开放态度。这里是跨越等高线最多的区域,弧形处设置三两台阶,有讲课需要时作为室外开放讲堂使用,学生可坐在台阶上听课,没课时可供人休憩观景,静思冥想。

3.秩序井然的迎宾

参观者走进建筑的第一个空间即是前厅。如何让前来参观的宾客一进入前厅就能感受到建筑"欢迎"、"开放"的态度?由于场地的限制,留给前厅的宽度并不富裕,无法通过拓宽来获得一个开敞的空间以体现其开放态度,或许可以做出其他改变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前台正对着的一侧墙的材料改为玻璃,引入光线,加入均质排布的短片墙,光透过玻璃幕墙被片墙切割成五等份,二者形成一种序列,这种序列——我称之为迎宾序列,它营造了一种秩序带来的仪式感,以彰显其"欢迎";同时,层层片墙似是向室外延伸,光与影穿玻璃幕墙而过连通内外,从感觉上拓宽了空间,以彰显其"开放"。

4.溯流而上的探寻

此时的模型馆仍是"静"的,这一步则是让它"活"起来。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南边校史馆周围的一片湖引起了我的注意,借用这片湖水我认为是个不错的方法。引湖水入场地,自高处沿建筑边缘流淌,淌过弧形讲堂进入室内展厅,流动于悬挂的"柱状模型"之下,又从室内穿向室外,继续沿建筑边缘流淌,整条线路即是一条参观的流线。参观者在入口便可隐约看见水流,对水流源头的好奇可使参观者追寻水的足迹,溯流而上,"寻根探源",完成一场循水观展之旅。

5.风、光、水、人的交汇

用一道长廊串联起所有的空间盒子连通主入口与次入口、主要人流道路与次要人流道路,横贯东西。场地中的每个空间盒子之间都有着一米的高差,在长廊中加入层层台阶,以到达各个空间盒子,穿行的过程中,檐下与檐外的交替、光与风的加入、水流穿行流淌……人们在这里都将与它们相会,深邃的长廊成为了风、光、水、人的交汇之地。

 模型制作 

由于能力有限,渲染水平属实有些一言难尽,我个人又喜爱手工制作,所以选择用拍手工模型照片代替渲染来做效果图。因为图纸整体风格是偏灰调的,所以我的模型也决定做一个灰白的(当然其中还有我觉得这个更酷炫的原因)。

材料选择上,建筑部分用了白卡+喷漆(哑光白);场地做起来就比较复杂了,首先用瓦楞纸打底(因为很便宜),裁剪粘贴好之后整体浅喷一遍中灰色漆,干了之后再分局部多喷一遍,趁漆没干出其不意糊上水泥粉(这个比中灰色还要浅一些),等干了之后轻轻抹一抹,一个稍有灰度层次又有土地质感的场地就大功告成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心思,比如场地本身的长台阶和展品处置区前的步道,都用稍灰一点的颜色来做,这样做出颜色的"退让"更能突出方案的一个重点,也就是横贯东西的那条长廊;场地中的树木我也做了些处理,选用更伸展得开、更能模拟真实树木形态的刺藜,喷上了灰白、灰、深灰三种颜色,颜色越深的树种得离建筑越远,反之更近,通过颜色的区分以增加深度,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图也就更有层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